光伏逆变器以及光伏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43523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以及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属于光伏发电领域。所述光伏逆变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散热主体、PCB板以及光伏逆变电路;所述散热主体竖直安装于所述壳体底部,所述散热主体包括支撑立柱以及多个横向安装于所述支撑立柱上的第一散热片;所述PCB板设置于所述散热主体上方,所述PCB板上安装有所述光伏逆变电路;所述壳体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散热主体的高度一致;所述壳体外壁设有多个第二散热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散热主体支撑PCB板将PCB板悬空,增加了PCB板的散热面积,且通风窗的高度与散热主体的高度一致,更利于PCB板四周的空气流动,有助于提高散热效率。有助于提高散热效率。有助于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逆变器以及光伏发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逆变器
,具体地涉及一种光伏逆变器以及一种光伏发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光伏逆变器是一种将光伏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的电压转换器。对于如何降低光伏逆变器的发热和提高散热效率,一直以来是光伏逆变器设计的难题。
[0003]且现有的光伏逆变器通常为两级式光伏发电器,两级式光伏逆变器包括前级Boost升压电路以及后级DC/AC逆变电路,前级Boost升压电路中同样存在有源开关元件IGBT,增加了开关管的数量。且两级式光伏逆变器需要两套控制设备分别控制升压电路以及逆变电路,电气元件多,造成光伏逆变器壳体内散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以及一种光伏发电系统,该光伏逆变器通过散热主体支撑PCB板使得PCB板悬空,且通风窗的高度与散热主体的高度一致,更利于PCB板四周的空气流动,有助于提高散热效率。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散热主体、PCB板以及光伏逆变电路;
[0006]所述散热主体竖直安装于所述壳体底部,所述散热主体包括支撑立柱以及多个横向安装于所述支撑立柱上的第一散热片;
[0007]所述PCB板设置于所述散热主体上方,所述PCB板上安装有所述光伏逆变电路;
[0008]所述壳体开设有与所述散热主体等高的通风口;所述壳体外壁设有多个第二散热片。
[0009]优选的,所述壳体内部还设有过滤防尘网,所述过滤防尘网用于遮盖所述通风口。
[0010]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风扇,所述风扇架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
[0011]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一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探头连接所述PCB板,所述第一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以及风扇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光伏逆变电路包括输入电容C、升压电路、三相逆变桥以及模拟电网;
[0013]所述升压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一电感Lin1、第二电感Lin2以及第三电感Lin3;
[0014]所述三相逆变桥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桥臂、第二桥臂以及第三桥臂;
[0015]所述模拟电网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相支路、第二相支路以及第三相支路;
[0016]所述输入电容C的正极连接第一桥臂的集电极,所述输入电容C的负极分别连接光伏电池组的负极以及所述第一桥臂的发射极,所述光伏电池组PV的正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in1、第二电感Lin2以及第三电感Lin3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in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
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感Lin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第三电感Lin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桥臂的中性点以及模拟电网的第一相支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桥臂的中性点以及模拟电网的第二相支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桥臂的中性点以及模拟电网的第三相支路的输入端。
[0017]优选的,所述三相逆变桥还包括第一有源元件组VD1、第二有源元件组VD2、第三有源元件组VD3、第四有源元件组VD4、第五有源元件组VD5以及第六有源元件组VD6;第一有源元件组VD1以及第四有源元件组VD4串联设于所述第一桥臂上,所述第三有源元件组VD3以及第六有源元件组VD6串联设于所述第二桥臂上,所述第五有源元件组VD5以及第二有源元件组VD2串联设于所述第三桥臂上。
[0018]优选的,所述第一有源元件组VD1包括有源元件IGBT管以及第四二极管,所述有源元件IGBT管与所述第四二极管反并联连接,所述第一有源元件组VD1、第二有源元件组VD2、第三有源元件组VD3、第四有源元件组VD4、第五有源元件组VD5以及第六有源元件组VD6结构相同。
[0019]优选的,所述第一相支路依次连接有第一滤波电感Lg1、第一阻尼电阻Rg1以及第一等效电压源ea,所述第二相支路依次连接有第二滤波电感Lg2、第二阻尼电阻Rg2以及第二等效电压源eb,所述第三相支路依次连接有第三滤波电感Lg3、第三阻尼电阻Rg3以及第三等效电压源ec,所述第一等效电压源ea分别与第二等效电压源eb以及第三等效电压源ec连接。
[0020]优选的,所述光伏逆变器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设于所述PCB板上,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光伏逆变电路连接,用于为所述光伏逆变电路提供脉冲信号。
[002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电池组以及如上所述的光伏逆变器。
[0022]本技术提供的光伏逆变器通过散热主体支撑PCB板将PCB板悬空,增加了PCB板的散热面积,且通风窗的高度与散热主体的高度一致,更利于PCB板四周的空气流动,有助于提高散热效率。
[0023]通过使用无源电感与电容充放电升压,无需使用Boost DC/DC变换电路的有源开关元件,也无需控制Boost DC/DC变换电路的控制电路,结构简单,电路元件与传统两级式光伏逆变器的电路元件偏少,能够减少元件的产热,从源头提高散热效率。
[0024]本技术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5]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实施例,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光伏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光伏逆变器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光伏逆变电路原理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C

输入电容,PV

光伏电池组,Lin1

第一电感,Lin2

第二电感,Lin3

第三电感,D1

第一二极管,D2

第二二极管,D3

第三二极管,VD1

第一有源元件组,VD2

第二有源元件组,VD3

第三有源元件组,VD4

第四有源元件组,VD5

第五有源元件组,VD6

第六有源元件组,Lg1

第一滤波电感,Lg2

第二滤波电感,Lg3

第三滤波电感,Rg1

第一阻尼电阻,Rg2

第二阻尼电阻,Rg3

第三阻尼电阻,ea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部的散热主体、PCB板(2)以及光伏逆变电路(3);所述散热主体竖直安装于所述壳体(1)底部,所述散热主体包括支撑立柱以及多个横向安装于所述支撑立柱上的第一散热片(4);所述PCB板(2)设置于所述散热主体上方,所述PCB板(2)上安装有所述光伏逆变电路(3);所述壳体(1)开设有与所述散热主体等高的通风口(6),所述壳体(1)外壁设有多个第二散热片(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部还设有过滤防尘网(8),所述过滤防尘网(8)用于遮盖所述通风口(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风扇(7),所述风扇(7)架设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一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探头连接所述PCB板(2),所述第一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以及风扇(7)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逆变电路(3)包括输入电容C、升压电路、三相逆变桥以及模拟电网;所述升压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一电感Lin1、第二电感Lin2以及第三电感Lin3;所述三相逆变桥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桥臂、第二桥臂以及第三桥臂;所述模拟电网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相支路、第二相支路以及第三相支路;所述输入电容C的正极连接第一桥臂的集电极,所述输入电容C的负极分别连接光伏电池组PV的负极以及所述第一桥臂的发射极,所述光伏电池组PV的正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in1、第二电感Lin2以及第三电感Lin3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in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感Lin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第三电感Lin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刚
申请(专利权)人:国能龙源蓝天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