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坤亮专利>正文

一种发光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3398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线结构,涉及发光线技术领域,包括控制器、发光线本体、连接器,所述控制器的右侧一端设置有控制线胶套,所述控制线胶套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铜线本体,所述铜线本体的顶端位于连接器的内腔,所述发光线本体包括有透光软胶层,所述透光软胶层的内腔设置有光源导线,所述光源导线的顶端位于连接器的内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旋转旋钮带动正反螺纹转杆旋转,从而使上下两侧的定位压板向内侧移动,利用定位压板上的导电铜片对铜线本体以及光源导线进行挤压固定,拆卸时反转旋钮即可使上下两块定位压板向外侧移动,拉出控制线胶套和发光线本体即可,达到了方便对导线进行连接安装以及拆卸,提高导线的安装速度以及维修效率的效果。修效率的效果。修效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光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发光线
,具体涉及一种发光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发光线一般包括光纤和LED灯,为了获得动态发光效果,还需要设置控制器。LED灯一般固设在光纤的端部,LED灯点亮时发出的光线从光纤的端部射入光纤内,进而使光纤呈现出通体点亮的效果。控制器通过交替控制LED灯的亮灭,进而使对应的光纤亮灭,实现动态发光的效果。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0003]因为现有的发光线控制器的零线火线在与发光线导线进行连接时,通常采用绝缘胶布进行包裹,导致出现当需要对控制器与发光线导线连接点进行检修时需要反复将胶布撕开,再重新裹上新的胶布,操作时间长,步骤繁琐,检修效率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线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发光线结构,包括控制器、发光线本体、连接器,所述控制器的右侧一端设置有控制线胶套,所述控制线胶套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铜线本体,所述铜线本体的顶端位于连接器的内腔,所述发光线本体包括有透光软胶层,所述透光软胶层的内腔设置有光源导线,所述光源导线的顶端位于连接器的内腔,所述连接器的底部内壁活动安装有正反螺纹转杆,所述正反螺纹转杆的顶端外壁固定安装有旋钮,所述旋钮位于连接器的顶部外壁,所述正反螺纹转杆的上下两侧相反螺纹外壁上活动安装有定位压板,所述定位压板的顶部两侧外壁固定安装有导电铜片。
[0007]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光源导线的输出端均匀设置有LED灯珠。
[0008]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LED灯珠位于透光软胶层的内腔。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该方案中的光源导线LED灯珠、透光软胶层之间的相互配合,使整体发光线本体通过光源导线对LED灯珠进行供电并发亮,从而使光源透过透光软胶层进行发散。
[0010]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透光软胶层的内腔设置有钢丝线。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该方案中的透光软胶层、钢丝线之间的相互配合,使整体发光线本体可通过钢丝线进行自行弯折设计不同造型,增加发光线本体的造型能力。
[0012]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透光软胶层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耐热层。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该方案中的耐热层、透光软胶层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发光线本体内壁耐热效果得到提升,防止LED灯珠长时间使用所散发的热量对透光软胶层造成损伤。
[0014]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15]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线结构,采用铜线本体、光源导线、连接器、旋钮、正反螺纹转杆、定位压板、导电铜片的配合,通过旋转旋钮带动正反螺纹转杆旋转,从而使上下两侧的定位压板向内侧移动,利用定位压板上的导电铜片对铜线本体以及光源导线进行挤压固定,拆卸时反转旋钮即可使上下两块定位压板向外侧移动,拉出控制线胶套和发光线本体即可,解决了现有的发光线控制器的零线火线在与发光线导线进行连接时,通常采用绝缘胶布进行包裹,导致出现当需要对控制器与发光线导线连接点进行检修时需要反复将胶布撕开,再重新裹上新的胶布,操作时间长,步骤繁琐,检修效率降低的问题,达到了方便对导线进行连接安装以及拆卸,提高导线的安装速度以及维修效率的效果。
[0016]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线结构,采用透光软胶层、耐热层的配合,通过在透光软胶层内壁均匀涂上透明的耐热层,从而使LED灯珠长时间发热后,热量不会使透光软胶层的内壁出现软化损伤的问题,达到了使发光线本体可正常长时间使用,防止出现损伤,提高使用寿命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连接器正视剖面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结构的连接器俯视剖面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结构的发光线本体剖面示意图。
[0021]图中:1、控制器;11、控制线胶套;111、铜线本体;2、发光线本体;21、光源导线;22、透光软胶层;23、耐热层;24、LED灯珠;25、钢丝线;3、连接器;31、旋钮;311、正反螺纹转杆;32、定位压板;321、导电铜片。
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0023]如图1

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光线结构,包括控制器1、发光线本体2、连接器3,控制器1的右侧一端设置有控制线胶套11,控制线胶套1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铜线本体111,铜线本体111的顶端位于连接器3的内腔,发光线本体2包括有透光软胶层22,透光软胶层22的内腔设置有光源导线21,光源导线21的顶端位于连接器3的内腔,连接器3的底部内壁活动安装有正反螺纹转杆311,正反螺纹转杆311的顶端外壁固定安装有旋钮31,旋钮31位于连接器3的顶部外壁,正反螺纹转杆311的上下两侧相反螺纹外壁上活动安装有定位压板32,定位压板32的顶部两侧外壁固定安装有导电铜片321。
[0024]在本实施例中,将控制线胶套11以及发光线本体2通过连接器3两侧孔洞塞入,并使铜线本体111与光源导线21都位于上下两块定位压板32中端,然后通过旋转旋钮31带动正反螺纹转杆311旋转,从而使上下两侧的定位压板32向内侧移动,利用定位压板32顶部外壁两侧的导电铜片321对铜线本体111以及光源导线21进行挤压固定,利用导电铜片321即可正常通电,拆卸时反转旋钮31即可使上下两块定位压板32向外侧移动,拉出控制线胶套
11和发光线本体2即可。
实施例
[0025]如图1

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光源导线21的输出端均匀设置有LED灯珠24,LED灯珠24位于透光软胶层22的内腔。
[0026]在本实施例中,LED灯珠均匀地安装在透光软胶层22内腔,控制器1利用与光源导线21的连接可随意控制LED灯珠24的启动关闭,亮度变化等。
实施例
[0027]如图1

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透光软胶层22的内腔设置有钢丝线25,透光软胶层22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耐热层23。
[0028]在本实施例中,钢丝线25长度与发光线本体2长度一致,可随时通过弯折钢丝线25来改变发光线本体2的形状等,耐热层23采用高纯度硅酸盐溶液,加入超微无机金属氧化物精细加工而组成,耐温可达1700℃,涂料完全透明,涂刷后涂膜影不响物体的本来颜色,涂料涂刷在无机的材质基体上,能与物体表面形成互穿网络,附着力好,具有一定的隔热、防氧化、防腐的保护作用,通过在透光软胶层22内壁涂上耐热层23,使透光软胶层22防止被高温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线结构,包括控制器(1)、发光线本体(2)、连接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1)的右侧一端设置有控制线胶套(11),所述控制线胶套(1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铜线本体(111),所述铜线本体(111)的顶端位于连接器(3)的内腔,所述发光线本体(2)包括有透光软胶层(22),所述透光软胶层(22)的内腔设置有光源导线(21),所述光源导线(21)的顶端位于连接器(3)的内腔,所述连接器(3)的底部内壁活动安装有正反螺纹转杆(311),所述正反螺纹转杆(311)的顶端外壁固定安装有旋钮(31),所述旋钮(31)位于连接器(3)的顶部外壁,所述正反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坤亮
申请(专利权)人:廖坤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