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管组件、取水建筑物以及取水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3023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井管组件、取水建筑物以及取水建筑物的施工方法,井管组件,包括:井管,井管的管壁能够透水,且井管的外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内支撑单元,内支撑单元包括环形底座、设置于环形底座上并与环形底座同轴设置的支撑筒、以及环绕支撑筒设置的多个缓冲垫,每相邻两个缓冲垫之间均具有间隙,支撑筒穿设在井管的底部内、并使多个缓冲垫均与井管的内侧壁相抵。通过在井管的底部内设置内支撑单元,并使得内支撑单元支撑井管的内侧壁,可以降低井管被压坏而坍塌的风险。降低井管被压坏而坍塌的风险。降低井管被压坏而坍塌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井管组件、取水建筑物以及取水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取水建筑物
,特别涉及一种井管组件、取水建筑物以及取水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针对基坑人工降水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轻型井点降水、喷射井点降水、电渗井点降水和管井井点降水等。其中,管井井点降水作为一种施工便捷、技术成熟、效果显著的降水技术,在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降水效果,满足了工程的施工需要,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0003]相关技术中,有的管井内的井管为能够透水的混凝土管,为了增加混凝土管的侧向进水量,有的混凝土管会做成上小下大的形状,但是,这种混凝土管的侧壁又会因承受其侧方的回填物的压力,容易塌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出一种井管组件,能够降低井管塌陷的风险。
[0005]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具有上述井管组件的空调器取水建筑物。
[0006]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提出一种取水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井管组件,包括:井管,所述井管的管壁能够透水,且所述井管的外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内支撑单元,所述内支撑单元包括环形底座、设置于所述环形底座上并与所述环形底座同轴设置的支撑筒、以及环绕所述支撑筒设置的多个缓冲垫,每相邻两个所述缓冲垫之间均具有间隙,所述支撑筒穿设在所述井管的底部内、并使多个所述缓冲垫均与所述井管的内侧壁相抵。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井管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09]本专利技术的井管组件中,由于井管的外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井管被安装至管井内后,井管的外侧壁为倾斜的状态,因此,井管的外侧壁会受到来自于黏土和过滤砂石的压力,并且,井管的底部所受的压力最大。通过在井管的底部内设置内支撑单元,并使得内支撑单元支撑井管的内侧壁,可以降低井管被压坏而坍塌的风险。其中,缓冲垫设置在支撑筒和井管的内侧壁之间,可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避免支撑筒和井管直接接触,从而降低支撑筒或者井管的局部应力过大的风险。并且,每相邻两个缓冲垫之间均具有间隙,如此,当井管的内侧壁与缓冲垫相抵后,缓冲垫被挤压发生形变后可以往相邻两个缓冲垫之间的间隙挤,从而可以降低缓冲垫被挤破的风险。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垫的底部与所述环形底座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过水间隙,所述支撑筒设有与所述过水间隙连通的过水孔,所述过水孔与所述支撑筒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缓冲垫与所述井管的内侧壁之间留有与所述过水间隙连通的落水间隙。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垫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筒的外侧壁上的垫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垫本体远离所述支撑筒的一侧的多个凸起,多个所述凸起相间隔,且多个所述凸起均与所述井管的内侧壁相抵、以使所述垫本体与所述井管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所述落水间隙。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筒的顶部设有朝所述支撑筒的外侧延伸的定位部,所述缓冲垫的顶部与所述定位部相抵。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位部与所述井管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环形底座设有限位部,所述井管的底端的外侧壁与所述限位部相抵。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井管包括同轴设置并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二管段设有透水孔。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透水孔的横截面积从所述透水孔的外端至所述透水孔的内端逐渐递减。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取水建筑物,包括:管井;以及如上所述的井管组件,所述井管组件穿设于所述管井内。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取水建筑物,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的取水建筑物中,由于井管的外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井管被安装至管井内后,井管的外侧壁为倾斜的状态,因此,井管的外侧壁会受到来自于黏土和过滤砂石的压力,并且,井管的底部所受的压力最大。通过在井管的底部内设置内支撑单元,并使得内支撑单元支撑井管的内侧壁,可以降低井管被压坏而坍塌的风险。其中,缓冲垫设置在支撑筒和井管的内侧壁之间,可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避免支撑筒和井管直接接触,从而降低支撑筒或者井管的局部应力过大的风险。并且,每相邻两个缓冲垫之间均具有间隙,如此,当井管的内侧壁与缓冲垫相抵后,缓冲垫被挤压发生形变后可以往相邻两个缓冲垫之间的间隙挤,从而可以降低缓冲垫被挤破的风险。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取水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包括:
[0021]开钻管井;
[0022]对所述管井进行清理,并将井管组件下入至所述管井内;
[0023]往所述管井的内侧壁与所述井管的外侧壁之间依次填入过滤砂石以及粘土夯实材料。
[0024]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取水建筑物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取水建筑物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井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井管组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0031]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内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号:
[0033]100、井管组件;110、井管;111、第一管段;112、第二管段;1121、透水孔;113、第三管段;120、过滤件;130、过滤网;140、内支撑单元;141、环形底座;1411、限位部;142、支撑筒;1421、过水孔;1422、定位部;143、缓冲垫;1431、垫本体;1432、凸起;144、加强件;145、过水间隙;
[0034]200、过滤砂石;
[0035]300、黏土;
[0036]400、水泵;
[0037]500、抽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井管,所述井管的管壁能够透水,且所述井管的外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以及内支撑单元,所述内支撑单元包括环形底座、设置于所述环形底座上并与所述环形底座同轴设置的支撑筒、以及环绕所述支撑筒设置的多个缓冲垫,每相邻两个所述缓冲垫之间均具有间隙,所述支撑筒穿设在所述井管的底部内、并使多个所述缓冲垫均与所述井管的内侧壁相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垫的底部与所述环形底座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过水间隙,所述支撑筒设有与所述过水间隙连通的过水孔,所述过水孔与所述支撑筒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缓冲垫与所述井管的内侧壁之间留有与所述过水间隙连通的落水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垫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筒的外侧壁上的垫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垫本体远离所述支撑筒的一侧的多个凸起,多个所述凸起相间隔,且多个所述凸起均与所述井管的内侧壁相抵、以使所述垫本体与所述井管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所述落水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管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玉良杨世斌彭钊颜兴华张志刚黄钰王旭包林翰石兆怡张娜刘佳文谢永泽吴昌徽
申请(专利权)人:通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