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导-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2885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逆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具体涉及一种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碳化硅(SiC)具有宽禁带、高临界电场、高电子饱和速度和高热导率等优点,使得SiC成为用于制作耐高温高压的大功率器件的理想材料。
[0003]常见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如SBD(Schottky Barrier Diod,肖特基二极管)、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JFET(Junctio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结型场效应晶体管)、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均已有了相应的商业化的SiC基产品。然而,现有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例如:SiC MOSFET由于SiC/SiO2界面缺陷密度过高,比Si/ SiO2界面高出约2

3个数量级,导致其栅极氧化层可靠性低,并且降低了沟道电子迁移率,严重影响了器件的开关速度和耐压等级。SiC IGBT是MOSFET和BJT(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双极型晶体管)的结合,虽然由于集电极空穴的注入导致其导通电阻相较于MOSFET明显降低,但器件前级的MOSFET的栅极氧化层可靠性低,导致器件提前击穿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SiC IGBT没有反向续流的能力,超高的反向恢复电荷会导致器件的拖尾电流很大,大大降低了开关速度,限制了SiC IGBT在高频中的应用。
[0004]因此,提供一种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功率半导体器件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包括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JGBT)和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并联设置,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的元胞结构包括:碳化硅衬底,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P+型掺杂区和N+型掺杂区,碳化硅衬底的下表面设置有集电极,第一P+型掺杂区为JGBT的衬底,N+型掺杂区为JFET的衬底;N型缓冲层,设置于碳化硅衬底的上方;N

型漂移区,设置于N型缓冲层的上方,且N

型漂移区顶部的两端和中间分别设置有栅极沟槽;第二P+型掺杂区,设置于栅极沟槽的底面和侧壁;栅极,设置于栅极沟槽底面的第二P+型掺杂区的上表面;N+型发射极区,设置于N

型漂移区的上方,并位于第二P+型掺杂区之间;发射极,设置于N+型发射极区的上方。
[0007]可选地,第一P+型掺杂区的厚度为100

500
µ
m,掺杂浓度为1
×
10
19
‑1×
10
21
cm
‑3;N+型掺杂区的厚度为100

500
µ
m,掺杂浓度为1
×
10
19
‑1×
10
21
cm
‑3。
[0008]可选地,N型缓冲层的厚度为1

20
µ
m,掺杂浓度为1
×
10
17
‑1×
10
20
cm
‑3。
[0009]可选地,N

型漂移区的厚度为1

100
µ
m,掺杂浓度为1
×
10
13
‑1×
10
17
cm
‑3。
[0010]可选地,N

型漂移区顶部两端的栅极沟槽的深度为1.5

40
µ
m,宽度为1

25
µ
m;N

型漂移区顶部中间的栅极沟槽的深度为1.5

40
µ
m,宽度为2

50
µ
m;第二P+型掺杂区的掺杂浓度为1
×
10
19
‑1×
10
21
cm
‑3,位于栅极沟槽的底面的第二P+型掺杂区的厚度为0.5

10
µ
m,位于栅极沟槽的侧壁的第二P+型掺杂区的宽度为0.5

10
µ
m。
[0011]可选地,N+型发射极区的宽度为1

25
µ
m,厚度为0.5

10
µ
m,掺杂浓度为1
×
10
19
‑1×
10
21
cm
‑3。
[0012]可选地,栅极、发射极以及集电极的材料为铝。
[0013]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前述任一项所述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选定一片P+型碳化硅衬底;步骤S2,在P+型碳化硅衬底上异质外延生长N型缓冲层;步骤S3,在P+型碳化硅衬底上刻蚀并同质外延形成N+型掺杂区,P+型碳化硅衬底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P+型掺杂区和N+型掺杂区;步骤S4,在N型缓冲层上同质外延生长N

型漂移区;步骤S5,在N

型漂移区顶部的两侧和中间分别刻蚀形成栅极沟槽;步骤S6,在栅极沟槽中通过离子垂直注入和侧向注入形成第二P+型掺杂区;步骤S7,在N

型漂移区顶部通过离子垂直注入形成N+型发射极区;步骤S8,在栅极沟槽底面的第二P+型掺杂区的上表面沉积金属形成栅极,在N+型发射极区的上表面沉积金属形成发射极,在P+型碳化硅衬底的下表面沉积金属形成集电极。
[0014]可选的,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选定一片P+型碳化硅衬底;步骤S2,在P+型碳化硅衬底上异质外延生长N型缓冲层;步骤S3,在P+型碳化硅衬底上通过干法刻蚀并同质外延形成N+型掺杂区,P+型碳化硅衬底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P+型掺杂区和N+型掺杂区;步骤S4,在N型缓冲层上同质外延生长N

型漂移区;步骤S5,在N

型漂移区顶部的两侧和中间分别通过干法刻蚀形成栅极沟槽;步骤S6,在栅极沟槽中通过Al离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JGBT)和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并联设置,所述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的元胞结构包括:碳化硅衬底,包括交替排列的第一P+型掺杂区和N+型掺杂区,所述碳化硅衬底的下表面设置有集电极,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为所述JGBT的衬底,所述N+型掺杂区为所述JFET的衬底;N型缓冲层,设置于所述碳化硅衬底的上方;N

型漂移区,设置于所述N型缓冲层的上方,且所述N

型漂移区顶部的两端和中间分别设置有栅极沟槽;第二P+型掺杂区,设置于所述栅极沟槽的底面和侧壁;栅极,设置于栅极沟槽底面的所述第二P+型掺杂区的上表面;N+型发射极区,设置于所述N

型漂移区的上方,并位于所述第二P+型掺杂区之间;发射极,设置于所述N+型发射极区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的厚度为100

500
µ
m,掺杂浓度为1
×
10
19
‑1×
10
21
cm
‑3;所述N+型掺杂区的厚度为100

500
µ
m,掺杂浓度为1
×
10
19
‑1×
10
21
cm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缓冲层的厚度为1

20
µ
m,掺杂浓度为1
×
10
17
‑1×
10
20
cm
‑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

型漂移区的厚度为1

100
µ
m,掺杂浓度为1
×
10
13
‑1×
10
17
cm
‑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导

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其特征在于,N

型漂移区顶部两端的栅极沟槽的深度为1.5

40
µ
m,宽度为1

25
µ
m;N

型漂移区顶部中间的栅极沟槽的深度为1.5

40
µ
m,宽度为2

50
µ
m;所述第二P+型掺杂区的掺杂浓度为1
×
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显平钱靖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