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式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2828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5
一种液冷式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式。侧边液冷外壳的顶部安装有顶部液冷外壳,侧边液冷外壳的底部安装有底部液冷外壳,且侧边液冷外壳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进水管与出水管,进水管贯穿其侧边液冷外壳与进水蓄水槽相连通,进水蓄水槽的侧边从外到内依次设有前导水管、中导水管及后导水管,前导水管、中导水管及后导水管与出水蓄水槽相连接,出水蓄水槽一端安装有出水管且前导水管、中导水管、后导水管上均设有微型电磁阀。本发明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本储能变流器不仅采用液冷方式进行冷却作业,能够有效保证其储能变流器的冷却降温作业,且能够根据储能变流器的状态能够控制不同区域进行冷却,能够准确进行区域冷却作业,且保证了冷却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式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式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变流器
,具体涉及一种液冷式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式。

技术介绍

[0002]储能变流器又称PCS,可控制蓄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在无电网情况下可以直接为交流负荷供电。PCS由DC/AC双向变流器、控制单元等构成。PCS控制器通过通讯接收后台控制指令,根据功率指令的符号及大小控制变流器对电池进行充电或放电,实现对电网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的调节。PCS控制器通过CAN接口与BMS通讯,获取电池组状态信息,可实现对电池的保护性充放电,确保电池运行安全。
[0003]现有技术中,储能变流器多为风冷式降温冷却,风冷式的降温不仅其降温能力较差,且无法进行控制其冷却区域,不能准确进行冷却降温作业,进而影响储能变流器的冷却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不足与缺陷,提供一种液冷式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式,本储能变流器不仅采用液冷方式进行冷却作业,能够有效保证其储能变流器的冷却降温作业,且能够根据储能变流器的状态能够控制不同区域进行冷却,能够准确进行区域冷却作业,且保证了冷却效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冷式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式,它包括进水管1、出水管3、底部液冷外壳4、侧边液冷外壳6、顶部液冷外壳8、微型电磁阀9、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后导水管12、进水蓄水槽13、出水蓄水槽17,所述侧边液冷外壳6的顶部安装有顶部液冷外壳8,侧边液冷外壳6的底部安装有底部液冷外壳4,且侧边液冷外壳6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进水管1与出水管3,所述进水管1贯穿其侧边液冷外壳6与进水蓄水槽13相连通,进水蓄水槽13的侧边从外到内依次设有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及后导水管12,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及后导水管12与出水蓄水槽17相连接,出水蓄水槽17一端安装有出水管3且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后导水管12上均设有微型电磁阀9,所述进水蓄水槽13与出水蓄水槽17均设置在底部液冷外壳4顶端的左右两端,底部液冷外壳4顶端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温度感应器15与下温度感应器18。
[0006]进一步的,所述侧边液冷外壳6的前端设有前安装支架2,且侧边液冷外壳6的左右两端上设有侧安装支架5。
[0007]进一步的,所述侧边液冷外壳6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增加侧边液冷外壳6散热能力的侧边散热架7。
[0008]进一步的,所述前导水管10与出水蓄水槽17之间设有前导水液冷管21,且前导水液冷管21与底部液冷外壳4相贴合。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中导水管11与出水蓄水槽17之间分别设有后导水液冷管16、下液
冷管19及中液冷管20。
[0010]进一步的,所述后导水液冷管16与下液冷管19均为几字型液冷管。
[0011]进一步的,所述后导水管12与出水蓄水槽17之间设有上液冷管14,且上液冷管14与底部液冷外壳4相贴合。
[0012]进一步的,所述侧边液冷外壳6上设有电线接地端61、三相电连接端62、负极直流连接端63、正极直流连接端64及低压连接器66。
[0013]一种液冷式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式,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控制方式:液体从进水管1进入至进水蓄水槽13,通过进水蓄水槽13分配至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及后导水管12,正常情况下,由液体通过上液冷管14及下液冷管19、中液冷管20传导至出水蓄水槽17,上温度感应器15与下温度感应器18会进行温度检测,当上温度感应器15与下温度感应器18检测到温度较高时,则开启对应的前导水管10或后导水管12上微型电磁阀9,通过后导水液冷管16或前导水液冷管21增加设备的降温能力。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本储能变流器不仅采用液冷方式进行冷却作业,能够有效保证其储能变流器的冷却降温作业,且能够根据储能变流器的状态能够控制不同区域进行冷却,能够准确进行区域冷却作业,且保证了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侧边液冷外壳6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进水管1、前安装支架2、出水管3、底部液冷外壳4、侧安装支架5、侧边液冷外壳6、侧边散热架7、顶部液冷外壳8、微型电磁阀9、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后导水管12、进水蓄水槽13、上液冷管14、上温度感应器15、后导水液冷管16、出水蓄水槽17、下温度感应器18、下液冷管19、中液冷管20、前导水液冷管21、电线接地端61、三相电连接端62、负极直流连接端63、正极直流连接端64、低压连接器66。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参看图1

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进水管1、出水管3、底部液冷外壳4、侧边液冷外壳6、顶部液冷外壳8、微型电磁阀9、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后导水管12、进水蓄水槽13、出水蓄水槽17,侧边液冷外壳6的顶部安装有顶部液冷外壳8,侧边液冷外壳6的底部安装有底部液冷外壳4,且侧边液冷外壳6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进水管1与出水管3,进水管1贯穿其侧边液冷外壳6与进水蓄水槽13相连通,进水蓄水槽13的侧边从外到内依次设有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及后导水管12,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及后导水管12与出水蓄水槽17相连接,出水蓄水槽17一端安装有出水管3且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后导水管12上均设有微型电磁阀9,进水蓄水槽13与出水蓄水槽17均设置在底部
液冷外壳4顶端的左右两端,底部液冷外壳4顶端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温度感应器15与下温度感应器18。
[0021]更为具体说明的,侧边液冷外壳6的前端设有前安装支架2,且侧边液冷外壳6的左右两端上设有侧安装支架5。通过前安装支架2与侧安装支架5,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安装储能变流器。
[0022]更为具体说明的,侧边液冷外壳6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增加侧边液冷外壳6散热能力的侧边散热架7。
[0023]更为具体说明的,前导水管10与出水蓄水槽17之间设有前导水液冷管21,且前导水液冷管21与底部液冷外壳4相贴合。通过前导水液冷管21进行连接前导水管10与出水蓄水槽17,并通过前导水液冷管21增加储能变流器前侧的散热能力。
[0024]更为具体说明的,中导水管11与出水蓄水槽17之间分别设有后导水液冷管16、下液冷管19及中液冷管20。通过后导水液冷管16、下液冷管19及中液冷管20进行连接中导水管11与出水蓄水槽17。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进水管(1)、出水管(3)、底部液冷外壳(4)、侧边液冷外壳(6)、顶部液冷外壳(8)、微型电磁阀(9)、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后导水管(12)、进水蓄水槽(13)、出水蓄水槽(17),所述侧边液冷外壳(6)的顶部安装有顶部液冷外壳(8),侧边液冷外壳(6)的底部安装有底部液冷外壳(4),且侧边液冷外壳(6)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进水管(1)与出水管(3),所述进水管(1)贯穿其侧边液冷外壳(6)与进水蓄水槽(13)相连通,进水蓄水槽(13)的侧边从外到内依次设有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及后导水管(12),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及后导水管(12)与出水蓄水槽(17)相连接,出水蓄水槽(17)一端安装有出水管(3)且前导水管(10)、中导水管(11)、后导水管(12)上均设有微型电磁阀(9),所述进水蓄水槽(13)与出水蓄水槽(17)均设置在底部液冷外壳(4)顶端的左右两端,底部液冷外壳(4)顶端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温度感应器(15)与下温度感应器(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冷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液冷外壳(6)的前端设有前安装支架(2),且侧边液冷外壳(6)的左右两端上设有侧安装支架(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冷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液冷外壳(6)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增加侧边液冷外壳(6)散热能力的侧边散热架(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冷式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水管(10)与出水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振朋秦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孚集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