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相器传动装置及天线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2339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2
本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移相器传动装置,包括:壳体;主轴,主轴上设有第一蜗杆;换档结构,换档结构设置有齿条;第一动力机构,被配置为使得第一蜗杆在换档选位模式与驱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第二动力机构;至少一个输出单元,每个输出单元被配置为能够与第一蜗杆配合,并且在与第一蜗杆配合时随着第一蜗杆的转动而驱动相应的移相器移动;其中,在第一蜗杆处于换档选位模式时,第二动力机构被配置为驱动主轴转动,使得第一蜗杆相对于换档结构移动;并且在第一蜗杆处于驱动模式时,第二动机机构还被配置为驱动主轴转动,使得第一蜗杆驱动至少一个输出单元中与第一蜗杆配合的输出单元运动。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移相器传动装置可以节省空间且通用性强。空间且通用性强。空间且通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相器传动装置及天线


[0001]本公开内容涉及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移相器传动装置和包括该移相器传动装置的天线。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普通移相器传动装置有多少移相器就需要多少电机、电路板以及相应的传动结构,在天线小型化的趋势下这些传动装置所占用天线空间较大。此外,所需的电机、电子元器件以及传动结构件不仅体积比较大,而且成本也较高。
[0003]现有的一带多的传动装置由电机的一个旋向控制输出,另一个旋向控制选位,成品为圆柱型,难以平铺展开,不利于天线布局,而且需要额外传感器。
[0004]现有的两带多的传动装置由一个电机负责驱动,一个电机负责选位置,对两电机都有较高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即传统的移相器传动装置需要电机数量多,而且占用空间大,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具体提供了一种移相器传动装置包括:壳体;主轴,所述主轴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主轴上设有能够沿着所述主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一蜗杆;换档结构,所述换档结构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换档结构在沿所述主轴的轴线方向上设置有齿条;第一动力机构,所述第一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换档结构耦接,并且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蜗杆在换档选位模式与驱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主轴耦接;至少一个输出单元,所述至少一个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每个输出单元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蜗杆配合,并且在与所述第一蜗杆配合时随着第一蜗杆的转动而驱动相应的移相器移动;其中,在所述第一蜗杆处于所述换档选位模式时,所述第二动力机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主轴转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蜗杆通过与所述齿条的配合沿着所述主轴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换档结构移动;并且在所述第一蜗杆处于所述驱动模式时,所述第二动机机构还被配置为驱动所述主轴转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蜗杆驱动所述至少一个输出单元中与所述第一蜗杆配合的输出单元运动。
[0006]以这样的方式,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移相器传动装置能够带动多个输出单元进而带动多个移相器移动,辅助动力机构使得第一蜗杆能够在换档选位模式与驱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而主动力机构既可以在第一蜗杆处于选位模式时也可以在第一蜗杆处于驱动模式时驱动主轴转动。此外,本公开内容提供的移相器传动装置可以有效地减少电机的使用数量,有利于减小电磁干扰,多组输出单元于同一方向上铺开可以节省空间,设备通用性强,传动级数少使得机械效率高。
[000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换档结构具有第一限位和第二限位,所述第一蜗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时,所述第一蜗杆处于所述换档选位模式,所述第一蜗杆位于所述第二限位
时,所述第一蜗杆处于驱动模式。
[000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换档结构还包括限位部件,当所述第一蜗杆处于所述驱动模式时,所述限位部件限制所述第一蜗杆沿所述主轴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换档结构移动。
[000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与所述第一电机相连接的蜗杆,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换档结构之间通过与所述第一电机相连接的蜗杆与设置在所述换档结构上的切换齿条配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电机转动时驱动所述第一蜗杆在所述换档选位模式与所述驱动模式之间切换。
[00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动力机构与所述换档结构上配置有电磁继电器,所述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设置在所述第一动力机构上,所述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设置在所述换档结构上,通过所述电磁继电器实现所述第一蜗杆在所述换档选位模式与所述驱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00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直齿轮和涡轮蜗杆与所述主轴耦接或者通过锥齿轮与所述主轴耦接,从而驱动所述主轴转动。
[00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动力机构为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直接驱动所述主轴转动。
[00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至少一个传动机构,所述至少一个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每个传动机构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蜗杆配合,并且在与所述第一蜗杆配合时随着所述第一蜗杆的转动而驱动所述至少一个输出单元中的相应输出单元运动。
[001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传动机构中的每个传动机构包括斜齿轮和与所述斜齿轮耦接的第二蜗杆,所述斜齿轮能够与所述第一蜗杆配合,所述第二蜗杆与相应的输出单元啮合,当所述第一蜗杆处于所述驱动模式并且所述第一蜗杆和与目标输出单元相对应的斜齿轮啮合时,所述对应的斜齿轮随着所述第一蜗杆的转动而使相应的第二蜗杆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目标输出单元运动。
[001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换档结构还设置有弹性辅助元件,以防止所述换档结构的所述齿条与所述第一蜗杆产生干涉。
[001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所述第二子壳体与所述第一子壳体适配,所述主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壳体或者所述第二子壳体上。
[0017]此外,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天线,所述天线包括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所提供的移相器传动装置。
[0018]综上所述,本公开内容所提供的移相器传动装置可以有效地减少电机的使用数量,有利于减小电磁干扰,多组输出单元于同一方向上铺开可以节省空间,设备通用性强,传动级数少使得机械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移相器传动装置的立体视图;
[0020]图2是图1的移相器传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0021]图3a是图2中的移相传动装置的第一蜗杆处于换档选位模式时的部分立体视图;
[0022]图3b是图3a中的部件的俯视图;
[0023]图3c是图3b中主轴上的蜗杆移动到一个目标挡位时的俯视图;
[0024]图3d是图3c中的换档结构完全切换到驱动模式时的俯视图;
[0025]图4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移相器传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壳体被移除,第一蜗杆处于驱动模式并且其中一个输出单元被移动一定距离;
[0026]图5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移相器传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壳体被移除,第一蜗杆处于驱动模式并且其中一些输出单元被移除;
[0027]图6是图1中的第一蜗杆处于驱动模式时沿A

A的剖切视图;
[0028]图7是图3a的部件处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0029]图8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移相器传动装置的立体视图,其中,壳体被移除、部分输出单元被移除且第一蜗杆处于换档选位模式;
[0030]图9是图8中的第一蜗杆处于驱动模式时的立体视图;和
[0031]图10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移相器传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在以下优选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将参考构成本公开内容的一部分的所附的附图。所附的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能够实现本公开内容的特定的实施例。示例性的实施例并不旨在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相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器传动装置包括:壳体;主轴,所述主轴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主轴上设有能够沿着所述主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一蜗杆;换档结构,所述换档结构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换档结构在沿所述主轴的轴线方向上设置有齿条;第一动力机构,所述第一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换档结构耦接,并且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蜗杆在换档选位模式与驱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主轴耦接;至少一个输出单元,所述至少一个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每个输出单元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蜗杆配合,并且在与所述第一蜗杆配合时随着第一蜗杆的转动而驱动相应的移相器移动;其中,在所述第一蜗杆处于所述换档选位模式时,所述第二动力机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主轴转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蜗杆通过与所述齿条的配合沿着所述主轴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换档结构移动;并且在所述第一蜗杆处于所述驱动模式时,所述第二动机机构还被配置为驱动所述主轴转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蜗杆驱动所述至少一个输出单元中与所述第一蜗杆配合的输出单元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档结构具有第一限位和第二限位,所述第一蜗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时,所述第一蜗杆处于所述换档选位模式,所述第一蜗杆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时,所述第一蜗杆处于驱动模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档结构还包括限位部件,当所述第一蜗杆处于所述驱动模式时,所述限位部件限制所述第一蜗杆沿所述主轴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换档结构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与所述第一电机相连接的蜗杆,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换档结构之间通过与所述第一电机相连接的蜗杆与设置在所述换档结构上的切换齿条配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电机转动时驱动所述第一蜗杆在所述换档选位模式与所述驱动模式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忠邹仲灏何继发岳勇杨鑫
申请(专利权)人:普罗斯通信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