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管腔支气管封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2191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管腔支气管封堵器,包括第一、第二封堵器、远端旋转管和近端连接管,第一封堵器上安装有配套的第一封堵器球囊和第一球囊充气阀门,第二封堵器上安装有配套的第二封堵器球囊和第二球囊充气阀门,第一封堵器和第二封堵器的内部管腔均为中空结构且二者的前端均设置有封堵器堵塞,远端旋转管的一端设置有供第一、第二封堵器穿入的封堵器通道,另一端连接所述近端连接管,所述近端连接管上分别设置有纤支镜入口结构和螺纹管结构且后端设置有气管导管接口,所述纤支镜入口结构上设置有纤支镜入口塞。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封堵器对位操作的可实现性及临床操作安全性的双管腔支气管封堵器。床操作安全性的双管腔支气管封堵器。床操作安全性的双管腔支气管封堵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管腔支气管封堵器


[0001]本技术涉及气管用插管
,具体涉及一种双管腔支气管封堵器。

技术介绍

[0002]隔离肺通气技术是胸部手术术中常用的通气技术,当进行胸腔内肺组织手术操作时,需要避免肺组织处于通气过程,否则会导致手术操作困难及气体的泄漏。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持续进行机械通气,以维持血液中氧气的持续交换,并保证氧气能持续供应到重要的组织器官。在胸部手术过程中既要避免手术侧肺组织的通气影响外科操作,同时需要对非手术侧肺组织进行通气,由此专利技术了隔离肺通气技术。隔离肺通气技术可以达到在手术过程中只对非手术侧的肺组织进行机械通气,同时避免对手术侧的肺组织进行机械通气的通气效果,在隔离肺通气技术使用过程中,麻醉医生可以维持手术侧肺组织的塌陷状态,以为外科医生提供较好的术野以及手术条件。
[0003]现有隔离肺通气技术包括:
[0004]1、单腔气管插管插入到肺术侧进行隔离肺通气。这种技术的不足在于:被隔离非通气侧肺在术中很难恢复通气,紧急低氧血症情况下改双肺通气操作困难,需要将单腔气管插管退出到主气道才能进行双肺通气,但之后的隔离肺通气需要再次调整单腔气管导管深度并进入到正确的支气管腔内,由此面临单腔气管导管固定困难及对位操作困难,并且存在术中气管导管脱落风险。另外,导管插入目标支气管后只能使该侧支气管通气,手术侧内分泌物或血液无法及时吸引,结束手术后易对非手术侧肺造成污染。
[0005]2、双腔管气管导管插管进行肺隔离通气。这种技术的不足在于:双腔管气管导管的制作是标准形状,缺乏个体化治疗,当患者存在支气管开口解剖变异时将遇到对位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封堵器对位操作的可实现性及临床操作安全性的双管腔支气管封堵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双管腔支气管封堵器,包括第一封堵器、第二封堵器、远端旋转管和近端连接管,所述第一封堵器上安装有配套的第一封堵器球囊和第一球囊充气阀门,所述第二封堵器上安装有配套的第二封堵器球囊和第二球囊充气阀门,所述第一封堵器和第二封堵器的内部管腔均为中空结构且二者的前端均设置有封堵器堵塞,所述远端旋转管的一端设置有供第一封堵器、第二封堵器穿入的封堵器通道,所述远端旋转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近端连接管,所述近端连接管上分别设置有纤支镜入口结构和螺纹管结构且后端设置有气管导管接口,所述纤支镜入口结构上设置有纤支镜入口塞。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远端旋转管的一端设置有两个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端部对称设置有与第一封堵器和第二封堵器适配的封堵器卡槽。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封堵器靠近第一封堵器球囊的一段为弧形段,所述弧形段与
第一封堵器的直线段的管腔的延长线之间形成夹角。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封堵器的底部设置有侧管道,所述第二封堵器穿过侧管道且第二封堵器球囊从侧管道穿出。
[0012]进一步的,所述远端旋转管的一端外壁设置有防滑条带。
[0013]进一步的,所述远端旋转管的后端设置有旋转接口,所述旋转接口与近端连接管的接口部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近端连接管通过气管导管接口连接单腔气管导管,所述单腔气管导管上设置有球囊结构和气管导管开口。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申请设置了第一封堵器、第二封堵器形成双管腔结构,当其中一个封堵器用于封堵支气管开口时,临床医生可以利用另一个封堵器的管腔作为操作通道,进行分泌物及出血的吸引或者利用其管腔进行局麻药物给药。
[0017](2)第一封堵器的球囊端设置有弧形段,第二封堵器的球囊端并无弧形段,如此联合设计使得第一封堵器、第二封堵器互相弥补,可分别对位不同角度的支气管开口,增加了封堵器球囊对位的可实现范围。
[0018](3)转动远端旋转管可带动第一封堵器及第二封堵器进行旋转,单手便可完成此操作,使临床医生可在旋转封堵器的同时进行纤支镜的观察,降低了封堵器球囊对位支气管开口的操作瓶颈,提高了封堵器对位操作的可实现性,进而缩短了操作时间并降低了因操作困难导致通气不足、低氧血症的风险,最终达到提高患者临床安全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封堵器和第二封堵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远端旋转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近端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4]如图1

2所示,本技术一种双管腔支气管封堵器,第一封堵器2上设置有第一封堵器球囊17以及与其配合的第一球囊充气阀门13,第二封堵器8上设有第二封堵器球囊19以及与其配合的第二球囊充气阀门16,使用注射器单向对第一封堵器球囊17、第二封堵器球囊19进行充气及放气,并且当去掉注射器时第一球囊充气阀门13、第二球囊充气阀门16自动关闭,避免第一封堵器球囊17、第二封堵器球囊19塌陷,这是现有技术,不赘述。第一封堵器2、第二封堵器8的管腔均为中空结构且二者左端均连接有一个封堵器堵塞1,封堵器堵塞1打开时上述两个封堵器的管腔为开通状态,盖上时则为封闭状态。第一封堵器2上靠近第一封堵器球囊17的一段为弧形段201,其余部分为直线段,该弧形段201的管腔与直线段的管腔的延长线之间形成夹角。第一封堵器2底部连接有侧管道18,第二封堵器2穿过侧
管道18且第二封堵器球囊19经侧管道18穿出。
[0025]结合图3所示,远端旋转管3的左端设置有一上一下两个封堵器通道20且该端还形成有一上一下对称布置且向左伸出的两个延伸部,两个延伸部的端部对称设置有封堵器卡槽9,封堵器卡槽9的形状与第一封堵器2、第二封堵器8适配,第一封堵器2及第二封堵器8分别穿入两个封堵器通道20内,当需要固定两个封堵器时,将第一封堵器2及第二封堵器8分别嵌入上下两个封堵器卡槽9内进行固定即可。远端旋转管3外壁靠近左端的位置沿周向设置有防滑条带21且右端设置有旋转接口22,旋转接口22与近端连接管6的接口部连接。手握防滑条带21拧动远端旋转管3时,远端旋转管3相对于近端连接管6转动并通过封堵器通道20的作用带动第二封堵器8、第一封堵器2转动,当第一封堵器2转动时弧形段201也随着转动,从而将第一封堵器球囊17定位于支气管开口处。
[0026]当目标支气管开口与第一封堵器2主管道延长线存在角度时,通过第一封堵器2的旋转将第一封堵器球囊17对位目标支气管开口,之后调整第一封堵器2深度使第一封堵器球囊17进入支气管内进行封堵。由于第二封堵器8的球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管腔支气管封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封堵器(2)、第二封堵器(8)、远端旋转管(3)和近端连接管(6),所述第一封堵器(2)上安装有配套的第一封堵器球囊(17)和第一球囊充气阀门(13),所述第二封堵器(8)上安装有配套的第二封堵器球囊(19)和第二球囊充气阀门(16),所述第一封堵器(2)和第二封堵器(8)的内部管腔均为中空结构且二者的前端均设置有封堵器堵塞(1),所述远端旋转管(3)的一端设置有供第一封堵器(2)、第二封堵器(8)穿入的封堵器通道(20),所述远端旋转管(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近端连接管(6),所述近端连接管(6)上分别设置有纤支镜入口结构(4)和螺纹管结构(5)且后端设置有气管导管接口(23),所述纤支镜入口结构(4)上设置有纤支镜入口塞(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管腔支气管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旋转管(3)的一端设置有两个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端部对称设置有与第一封堵器(2)和第二封堵器(8)适配的封堵器卡槽(9)。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校搏许海燕孟洁申乐易杰李虹常闹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