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充填挡墙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2024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柔性充填挡墙,充填挡墙用于巷道内充填区域的封堵;充填挡墙包括依次设置的防护墙体、第一层钢筋网、填充墙体、第二层钢筋网和固结层,所述防护墙体设置在靠近充填区域的一侧;所述防护墙体和填充墙体均采用秸秆制成,且截面形状均与巷道截面形状一致;所述第一层钢筋网和第二层钢筋网均为横纵钢筋网格状结构,且四周均固定设置在巷道围岩中;第一层钢筋网与防护墙体固定相连,第二层钢筋网与填充墙体固定相连。还提供了一种柔性充填挡墙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柔性充填挡墙将秸秆作为防护墙体和填充墙体的填充材料,不仅二次利用废弃农作物,减少废弃农作物露天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而且大大降低了充填挡墙施工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充填挡墙施工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充填挡墙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充填挡墙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采矿充填
,涉及一种柔性充填挡墙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一般矿山充填挡墙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施工时在巷道围岩内植入锚杆,架设横、纵向两排钢筋,铺设模板,并在充填挡墙内外两侧架设支撑木棍,防止挡墙倒塌,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拆模。上述充填挡墙施工工序复杂,工人劳动强度大,且充填材料为钢筋及混凝土,成本极高。此外,充填挡墙内外两侧架设支撑木棍一旦倒塌,造成充填浆体四溢并严重威胁工人生命安全。
[0003]针对充填挡墙施工工序复杂、工人劳动强度大、充填材料成本高的技术难点,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几种解决方案,但各自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布号CN113356924A公开了一种可拆除利用的巷道充填挡墙及其构筑方法,虽然构筑结构简单、材料少且可开拆除重复使用,但是外层骨架包括大量圆钢和工字钢,安装拆卸工艺反复繁琐,费时费力,人工成本较高。中国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告号CN114856694B公开了一种基于一体化柔性框架的充填挡墙施工方法,虽然构筑工艺简单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充填挡墙,充填挡墙用于巷道(7)内充填区域的封堵;其特征在于:充填挡墙包括依次设置的防护墙体(8)、第一层钢筋网(9)、充填墙体(10)、第二层钢筋网(11)和固结层(12),防护墙(8)设置在靠近充填区域的一侧;所述防护墙体(8)和填充墙体(10)均采用秸秆制成,且截面形状均与巷道(7)截面形状一致;所述第一层钢筋网(9)和第二层钢筋网(11)均为横纵钢筋网格状结构,且四周均固定设置在巷道(7)围岩中;第一层钢筋网(9)与防护墙体(8)固定相连,第二层钢筋网(11)与填充墙体(10)固定相连;所述固结层(12)用于对第二层钢筋网(11)所在的墙面进行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充填挡墙,其特征在于:充填挡墙压力计算公式如下所示:上式中,P为充填挡墙压力理论计算值;P1为充填料浆沉淀、凝结硬化成固体充填体的压力,MPa;P2为液态充填料浆的压力,MPa;γ

为充填料浆沉淀、凝结及硬化成固态充填体的重度,kN/m3;γ

为液态充填料浆的重度,kN/m3;c为充填体的粘聚力,MPa;h为料浆充填总高度,m;H为充填挡墙的高度,m;W为充填挡墙的宽度,m;为充填体内摩擦角,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充填挡墙,其特征在于:第一层钢筋网(9)和第二层钢筋网(11)的配筋计算公式如下所示:P
s
=γ0·
γ
G
·
γ
Q
·
P0ꢀꢀꢀ
(2)(2)(2)式(2)中,P
s
为最终作用于充填挡墙中第一层钢筋网(9)和第二层钢筋网(11)形成的双层钢筋层的设计荷载;P0为作用于双层钢筋层的设计荷载,P0=(0.6~0.9)*P;γ0为充填挡墙的安全系数,取1.1;γ
G
、γ
Q
为荷载分项系数,分别取1.2、1.2;γ为充填料浆的容重,N/m3;式(3)中,M
vx
为平行于lx方向的双向矩形板跨中弯矩,kN
·
m;M
vy
为平行于l
y
方向的双向矩形板跨中弯矩,kN
·
m;l为l
x
与l
y
中的较小者,喷浆式充填挡墙的l取l
y
,即充填挡墙高度;a
x
为v=0时平行于l
x
方向的弯矩系数(通过查表获得);a
y
为v=0时平行于ly方向的弯矩系数(通过查表获得);v为混凝土泊松比;式(4)中,M
v
为充填挡墙的弯矩设计值,kN
·
m;f
y
为钢筋的屈服强度,MPa;γ
t
为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1;γ
s
为内力臂系数,取0.95;h0为挡墙所在巷道(7)的有效高度,m;式(5)中,n
i
为纵向或横向受拉钢筋数量,根;A
vsi
为纵向或横向受拉钢筋的总面积,m2;
A
si
为纵向或横向受拉钢筋单筋截面面积,m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充填挡墙,其特征在于:填充墙体(10)厚度计算公式如下所示:Q

=k0S

·
[τ]

=2(H+W)k0·
B
·
[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家明朱志根余一松刘福春李华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