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1267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7
在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振动的致动器中,抑制由可动体的重量调整引起的磁效率的降低。致动器1通过磁驱动机构6使可动体3振动。可动体3具备在外周面固定磁体61的支轴30、固定于磁体61的轴线方向的端面的杯状的第一磁性部件33、从与磁体61相反侧固定于第一磁性部件33的端板部331的第二磁性部件34。由于设置在第二磁性部件34上的重量调整部38是贯通孔,所以第二磁性部件34的外形不会变小,第一磁性部件33的弯曲部332与第二磁性部件34的外周端部重叠。另外,在比磁体61的外周面靠内周侧设有重量调整部38,避开磁通密度高的部位并设有磁性部件的缺损部位。因此,磁路难以变窄,能够抑制磁效率的降低。率的降低。率的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致动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相对移动的致动器。

技术介绍

[0002]作为致动器,提出了具备了与可动体及支承体连接的连接体、和使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移动的磁驱动机构的结构。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使用了凝胶状部件作为连接体的致动器。在专利文献1的致动器中,可动体具备磁体和固定磁体的磁轭。支承体包括与磁体对置的线圈。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30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在具备磁驱动机构的致动器中,可动体的振动特性由推力(磁驱动力)、可动体的重量、作为连接体的凝胶状部件的弹簧常数规定,该推力(磁驱动力)从由线圈及磁体、磁轭构成的磁路产生。
[0008]本专利技术人提出了一种致动器,该致动器将可动体收纳在筒状的壳体的内侧,使可动体在轴线方向上振动。可动体具备沿轴线方向延伸的支轴、固定于支轴的磁体及磁轭。可动体的轴线方向的两端经由包围支轴的外周侧的筒状的凝胶状部件与壳体连接。磁轭具备杯状的第一磁性部件,该第一磁性部件具备固定于磁体的端面的圆形的端板部及包围磁体的外周侧的圆筒部。另外,为了使磁轭具有可动体的重量调整功能,从与磁体相反的一侧将圆板状的第二磁性部件固定于第一磁性部件。
[0009]在这样的结构中,在为了进行重量调整而改变第二磁性部件的形状的情况下,存在第二磁性部件无法配置于磁通密度高的位置而磁效率降低的问题。例如,杯状的第一磁性部件中的与磁体抵接的端板部的外周端部被弯曲加工,磁通密度高。如果为了使可动体轻量化而减小第二磁性部件的外形,则第二磁性部件的外周端部不能到达磁通密度高的部位(弯曲部),因此磁路变窄,磁阻增大。其结果是,存在施加于可动体的推力(磁驱动力)变小,不能输出强振动的问题。
[0010]鉴于以上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在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振动的致动器中,抑制由可动体的重量调整引起的磁效率的降低。
[0011]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1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具有:支承体及可动体;与所述支承体及所述可动体连接的连接体;具备磁体及线圈,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相对移动的磁驱动机构,所述可动体具备在外周面固定所述磁体的支轴、和固定于所述磁体的轴线方向的端面的磁轭,所述磁轭具备:第一磁性部件,其具备固定于所述端面的端板
部、设置于所述端板部的外缘的弯曲部及从所述弯曲部向所述磁体侧延伸的圆筒部;和第二磁性部件,其从与所述磁体相反的一侧固定于所述端板部,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具备厚度方向的一部分或全部缺损的重量调整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所述重量调整部设置于比所述磁体的外周面靠内周侧的位置。
[0013]在本专利技术中,可动体具备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第二磁性部件具备厚度方向的一部分或全部缺损的重量调整部。因此,由于能够在不改变第二磁性部件的外形的情况下改变第二磁性部件的重量,所以在第一磁性部件的弯曲部的位置形成的磁路难以变窄。另外,从轴线方向观察,第一磁性部件与磁体的外周面重叠的部分的磁通密度高,重量调整部使比磁通密度高的部分靠内周侧的磁性部件缺损来调整重量,因此磁路不易变窄。因此,能够抑制因形成重量调整部而导致的磁阻的增大,能够抑制因可动体的重量调整而导致的磁效率的降低。
[0014]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重量调整部是贯通孔或半冲载部。这样,能够相对于板状的第二磁性部件容易地形成重量调整部。另外,由于能够容易地变更重量调整部的数量、尺寸,因此能够容易地变更第二磁性部件的重量。
[0015]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重量调整部以所述可动体的重心为中心在周向上均等配置。这样,能够防止因设置重量调整部而引起的可动体的重心偏移。
[0016]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外周端部延伸至与所述弯曲部重叠的位置。由于弯曲部的磁通密度高,所以只要第二磁性部件的外周端部到达弯曲部,磁路就难以变窄。因此,能够抑制磁阻的增大,能够抑制由可动体的重量调整引起的磁效率的降低。
[0017]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外周端面位于与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靠外周侧的位置。这样,弯曲部的整个范围与第二磁性部件在轴线方向上重叠。因此,由于磁路不变窄,所以能够抑制磁阻的增大,能够抑制由可动体的重量调整引起的磁效率的降低。
[0018]专利技术效果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可动体具备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第二磁性部件具备厚度方向的一部分或全部缺损的重量调整部。因此,由于能够在不改变第二磁性部件的外形的情况下改变第二磁性部件的重量,所以在第一磁性部件的弯曲部的位置形成的磁路难以变窄。另外,从轴线方向观察,第一磁性部件与磁体的外周面重叠的部分的磁通密度高,重量调整部使比磁通密度高的部分靠内周侧的磁性部件缺损来调整重量,因此磁路不易变窄。因此,能够抑制因形成重量调整部而导致的磁阻的增大,能够抑制因可动体的重量调整而导致的磁效率的降低。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0021]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2]图3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剖视图(图1的A

A剖视图)。
[0023]图4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剖视图(图1的B

B剖视图)。
[0024]图5是可动体的分解立体图。
[0025]图6是致动器中构成磁路的部分的截面立体图。
[0026]图7是表示第一磁性部件的磁饱和部分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整体结构)
[002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3、图4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剖视图。图3是在图1的A

A位置切断的剖视图。图4是在图1的B

B位置切断的剖视图,是在与图3正交的方向切断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可动体3的中心轴线L延伸的方向设为轴线方向,将轴线方向的一侧设为L1,将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设为L2。
[0029]如图1~图4所示,致动器1具备支承体2、可动体3、与支承体2及可动体3连接的连接体10、使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相对移动的磁驱动机构6。连接体10具备弹性及粘弹性中的至少一方。磁驱动机构6具备配置于可动体3的磁体61和配置于支承体2的线圈62,使可动体3相对于支承体2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如图3、图4所示,可动体3在轴线方向的一侧L1的端部及轴线方向的另一侧L2的端部的各位置,经由连接体10与支承体2连接。
[0030](支承体)
[0031]如图2~图4所示,支承体2具有筒状的壳体20、封闭壳体20的轴线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承体及可动体;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与所述支承体及所述可动体连接;以及磁驱动机构,所述磁驱动机构具备磁体及线圈,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相对移动,所述可动体具备支轴和磁轭,所述支轴在其外周面固定所述磁体,所述磁轭固定于所述磁体的轴线方向的端面,所述磁轭具备:第一磁性部件,其具备固定于所述端面的端板部、设置于所述端板部的外缘的弯曲部、以及从所述弯曲部向所述磁体侧延伸的圆筒部;和第二磁性部件,其从与所述磁体相反的一侧固定于所述端板部,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具备厚度方向的一部分或全部缺损的重量调整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亮
申请(专利权)人:尼得科仪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