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0508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包括支撑桩、横向梁及纵向梁;纵向梁沿既有管线长度方向水平设置,且对称布设在既有管线的底部两侧;横向梁间隔设置在纵向梁的下方,横向梁的轴线与纵向梁的轴线垂直设置;每根横向梁的底部至少设置有两根支撑桩,支撑桩的顶端与横向梁的底部相连,支撑桩的底端插入在基坑中;其中一根支撑桩位于横向梁的底部一端,另一根支撑桩位于横向梁的底部另一端,剩余支撑桩均匀设置在横向梁的底部中间部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对既有管线的原位保护,有效避免迁移过程中对既有管线造成的损伤;施工难度低,稳定性高;同时,还具有既有管线的不间断运行,防护效果强,施工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成本低的特点。成本低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电力管道工程建设和市政工程地下构筑物建设
,特别涉及一种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地下空间的升级和改造,大多电力管线或管道普遍埋设在地下;而在新建建筑的设计位置通常有大量的既有管线贯穿;在新建建筑的地基开挖过程中,一般采用对既有管道或线缆的迁移或悬吊方式进行临时保护;其中,采用迁移方式保护时,易出现凿破管道或挖断线缆的现象;且在施工完成后,需要将管线迁移至原始位置,其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施工效率低下;而采用悬吊方式进行管线保护时,施工程序复杂,稳定性较差,无法起到对管线的有效安全防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以解决在新建建筑的地基开挖过程对既有管线的临时保护过程中,存在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施工效率低下,且稳定性较差,无法起到对管线的有效安全防护的技术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包括支撑桩、横向梁及纵向梁;
[0006]所述纵向梁沿既有管线长度方向水平设置,且对称布设在所述既有管线的底部两侧;所述横向梁间隔设置在所述纵向梁的下方,所述横向梁的轴线与所述纵向梁的轴线垂直设置;
[0007]每根横向梁的底部至少设置有两根支撑桩,所述支撑桩的顶端与所述横向梁的底部相连,所述支撑桩的底端插入在基坑中;其中一根支撑桩位于所述横向梁的底部一端,另一根支撑桩位于所述横向梁的底部另一端,剩余支撑桩均匀设置在横向梁的底部中间部位。
[0008]进一步的,每根支撑桩的顶端均设置有一个支撑桩承台,所述支撑桩承台的上端与所述横向梁的底端相连,所述支撑桩承台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桩的顶端相连。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桩承台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00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桩承台与所述横向梁之间还设置有枕木;其中,所述枕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制作而成。
[0011]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梁采用密排工字钢梁;其中,所述密排工字钢梁采用若干工字钢焊接而成,且工字钢的腹板沿竖直方向设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梁与所述纵向梁之间采用U型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土工布,所述土工布包裹在既有管线的外侧。
[0014]进一步的,所述纵向梁上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沿所述纵向梁的轴线通长设置,并靠近所述既有管线一侧设置;其中,对称设置的两个纵向梁上的弧形凹槽拼接形
成半圆形通槽,所述既有管线放置在所述半圆形通槽中。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采用在既有管线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纵向梁,在纵向梁的下方设置横向梁,并利用支撑桩对横向梁进行支撑,实现对既有管线的原位保护,有效避免迁移过程中对既有管线造成的损伤;装置结构简单,施工难度低,稳定性高;同时,还具有既有管线的不间断运行,防护效果强,施工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
[0017]进一步的,通过在支撑桩的顶端设置支撑桩承台,有效提高了横向梁与支撑桩的接触面积,确保了支撑桩对横向梁的可靠支撑,进而保证的保护装置的稳定性。
[0018]进一步的,通过在支撑桩承台与横向梁之间设置枕木,所述枕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制作而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够将上部荷载可靠传递至支撑桩。
[0019]进一步的,通过在既有管线的外侧包裹土工布,利用土工布对既有管线进行有效防护,避免施工过程对管线造成损伤。
[0020]进一步的,通过在纵向梁上设置弧形凹槽,两个弧形凹槽拼接形成半圆形通槽,并将既有管线放置在所述半圆形通槽中,避免了管线的相对滑移。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所述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所述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的纵向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所述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4]其中,1支撑桩,2支撑桩承台,3枕木,4横向梁,5纵向梁,6土工布,7既有管线,8基坑。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包括支撑桩1、支撑桩承台2、枕木3、横向梁4、纵向梁5及土工布6;所述纵向梁5沿既有管线7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且对称布设在所述既有管线7的底部两侧;所述横向梁4间隔设置在所述纵向梁5的下方,所述横向梁4的轴线与所述纵向梁5的轴线垂直设置;每根横向梁4的底部至少设置有两根支撑桩1,所述支撑桩1的顶端与所述横向梁4的底部相连,所述支撑住4的底端插入在基坑8中;其中一根支撑桩位于所述横向梁4的底部一端,另一根支撑桩位于所述横向梁4的底部另一端,剩余支撑桩均匀设置在所述横向梁4的底部中间部位;所述支撑桩承台2设置在所述横向梁4与所述支撑桩1之间,且每根支撑桩1的顶端分别设置一个支撑桩承台2;其中,所述支撑桩承台2的上端与所述横向梁4的底端相连,所述支撑桩承台2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桩1的顶端相连;优选的,所述支撑桩承台2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枕木3设置在所述支撑桩承台2与所述横向梁4之间,所述枕木3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制作而成;所述土工布6包裹在既有管线7的外侧,用于对所述既有管线7的外表面形成有效防护。
[0027]本技术中,所述横向梁4采用密排工字钢梁;其中,所述密排工字钢梁采用若
干工字钢焊接而成,且工字钢的腹板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横向梁4的长度与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桩承台2的宽度距离相匹配,且所述横向梁4与所述纵向梁5之间采用U型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纵向梁5上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沿所述纵向梁5的轴线通长设置,并靠近所述既有管线7一侧设置;其中,对称设置的两个纵向梁上的弧形凹槽拼接形成半圆形通槽,所述既有管线7放置在所述半圆形通槽中。
[0028]本技术所述的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用于对电力线缆或管道进行原位保护;将纵向梁设置在既有管线的底部两侧,对既有管线进行固定;将横向梁设置在所述纵向梁的底部,对纵向梁进行支撑;通过在纵向梁的底部设置至少两根支撑桩,所述支撑桩按照既有管线的长度方向均匀布设;采用在支撑桩的顶端设置支撑桩,用于为横向梁提供临时支撑点;通过在既有管线的外侧包裹土工布,避免施工过程对管线造成损伤;本技术所述的保护装置结构简单,能够避免既有管线因在来回迁移过程中造成的随意搁置、或局部沉降不均匀等造成的开裂、泄露等现象;同时,具备不间断运行、安全性强、效率高和成本低等特性。
[0029]实施例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桩(1)、横向梁(4)及纵向梁(5);所述纵向梁(5)沿既有管线(7)长度方向水平设置,且对称布设在所述既有管线(7)的底部两侧;所述横向梁(4)间隔设置在所述纵向梁(5)的下方,所述横向梁(4)的轴线与所述纵向梁(5)的轴线垂直设置;每根横向梁(4)的底部至少设置有两根支撑桩(1),所述支撑桩(1)的顶端与所述横向梁(4)的底部相连,所述支撑桩(1)的底端插入在基坑(8)中;其中一根支撑桩位于所述横向梁(4)的底部一端,另一根支撑桩位于所述横向梁(4)的底部另一端,剩余支撑桩均匀设置在横向梁(4)的底部中间部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根支撑桩(1)的顶端均设置有一个支撑桩承台(2),所述支撑桩承台(2)的上端与所述横向梁(4)的底端相连,所述支撑桩承台(2)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桩(1)的顶端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既有管线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桩承台(2)采用现浇钢筋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天光边步荣朱军王鹏拓万乐雷亮亮刘宇新杨朝辉朱万宁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