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倾斜直线扫描变螺距螺旋CT的扫描方法及图像重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0214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3
一种连续倾斜直线扫描变螺距螺旋CT的扫描方法及图像重建方法,属于射线断层成像技术领域,扫描方法包括:S1:射线源沿轴向倾角γ(t)的倾斜直线轨迹平移,平板探测器不动,完成第t圈扫描中一段倾斜直线扫描;S2:射线源和探测器组合与被测物轴向相对平移h(t),且被测物旋转角度间隔Δθ;S3:继续S1倾斜直线扫描;以此往复直至变螺距螺旋扫描轨迹覆盖被测物。重建方法包括:S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续倾斜直线扫描变螺距螺旋CT的扫描方法及图像重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射线断层成像
,尤其涉及一种连续倾斜直线扫描变螺距螺旋CT的扫描方法及图像重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计算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实现被测物体内部成像的无损检测技术,被广泛用于医疗、工业检测、安全检查、考古、农业、地球物理等众多领域。在实际的CT检测中,往往需要对大物体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而传统的CT检测要求被测物体严格位于成像视场内,若被测物体尺寸过大,则需要适当地减小几何放大比,但便牺牲了成像分辨率,尤其是被测物体为不可或难以分割成小样本时,例如:化石,宝石,古董等珍贵物体。兼备大成像视场和大几何放大比(即高分辨率)一直是CT成像领域不断追求的关键目标之一。
[0003]以往的扩大视场CT成像主要采用偏置探测器的成像几何,然而,一方面,这种方法理论上最大只能扩大到两倍。另一方面,随着视场的扩大,冗余区间的减少,会导致成像质量变差;故实际应用中并不能扩大视场至理论值。
[0004]相比传统圆轨迹扫描模式,直线扫描易于控制精度和工程实现。公开号为CN104809750A的专利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低成本、可移动/便携的直线扫描CT系统,系统采用射线源和探测器沿不同的方向平行移动的扫描方式,在低成本CT中具有潜力。为了实现对超出直线扫描CT视场的物体进行能够成像,公开号为CN106447740的专利提出了一种相对平行直线扫描CT感兴趣区域图像重建方法,该方法可对超出直线扫描CT视场的物体进行局部成像,但此方法不能对整个物体进行全域成像。为了增大几何放大比的同时增大横截面的成像视场,公开号为CN111839568A的专利提出了一种新型大视场直线扫描CT系统及图像重建方法。该系统通过固定探测器,通过沿直线轨迹平移X射线源器实现直线扫描,考虑到一段直线轨迹长度有限导致重建的有限角问题,设计了配合工件旋转几个角度实现横向大尺寸物体的完整成像。然而,由于该系统的多段直线扫描轨迹为同一平面内的直线段,无法在锥束CT成像中满足数据完备条件,实现横向视场的扩展,而无法实现轴向长物体的成像。实际上,该系统要实现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即增大几何放大比,则会导致锥角变小。为避免轴向截断伪影,通常的措施是将锥束伪影外的数据截去,这样导致轴向成像的视场变窄。将上述专利技术沿长物体轴向进行逐块的三维重建和拼接,也能实现长物体的扫描成像;但该方法不仅扫描效率较低,还存在较大的配准误差。为实现螺旋锥束CT的扩大视场,即解决横向截断的扩大视场成像,也同时兼备轴向截断的长物体成像,邹晓兵在《大视场螺旋锥束工业CT的扫描方法与重建算法研究》中提出了横向截断的半覆盖螺旋锥束CT方式,并提出将螺旋锥束投影数据进行单层重排为扇束投影数据,然后采用二维扇束BPF算法进行重建,也进一步提出双螺旋锥束CT扫描方式,使待成像区域的横截面在每个投影视角下都能被射线束完全覆盖。实际上,邹晓兵研究的半覆盖螺旋锥束CT成像和双螺旋锥束CT扫描成像都是针对标准的螺旋轨迹,扩大视场的实质是通过探测器偏置的方式,当探测器偏置增大时
重建图像质量恶化。公开号为CN102004111B的专利提出了一种倾斜多锥束直线轨迹CT成像方法,将多个锥束倾斜安装在不同位置,即需要多组射线源和探测器组,被检物体做直线运动穿过所有锥束,探测器采集从不同方向穿过物体的射线,其扫描方式成本高,不能获得轴向长物体的完备投影数据,无法对轴向很长的物体进行检测以及精确重建和扩大视野重建。公开号为CN111982939A的专利提出了一种可移动式多段直线光源CT成像系统及方法,其包括可移动的多个扫描段,且每个扫描段包括一个直线分布式光源阵列和一个直线探测器阵列,多个扫描段间配合且互相平行,以实现采集完备数据和扩大视野成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满足对横向尺寸大且轴向长物体的全域高分辨率CT成像需求,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连续倾斜直线扫描的变螺距螺旋扫描CT系统与图像重建方法,首先提供一种新型非标准螺旋扫描轨迹的方法,然后提供实现该扫描轨迹的机械装置,最后提供该扫描轨迹的图像重建方法,使达到兼备扩大横向视场成像和轴向长物体高分辨率成像的目的,且同时继承以往直线扫描CT系统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扩大成像视场等优点。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连续倾斜直线扫描变螺距螺旋CT的扫描方法及图像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连续倾斜直线扫描螺旋CT的扫描为一种变螺距扫描及相应用于此种扫描的图像重建方法。
[0008]一种连续倾斜直线扫描变螺距螺旋CT的扫描方法,配合机械运动系统的基本运动形式为:
[0009]S1:设定螺旋扫描圈数为N
r
,射线源沿轴向倾角γ(t)的倾斜直线轨迹平移,平板探测器不动,完成第t圈扫描中的第n段倾斜直线扫描(其中t为螺旋扫描圈数序号,满足t=1,2,...,N
r
,n为倾斜直线扫描段数序号,满足n=1,2,...,N
r
·
T,两者之间的关系为:t=ceil(n/T));
[0010]S2:旋转台控制被测物体旋转角度间隔Δθ,并垂直上升或下降(任一的单方向)一段间距h(t);
[0011]S3:继续步骤S1的第t圈扫描中的第(n+1)段倾斜直线扫描(其中t值由以下公式确定:t=ceil(n/T)),以此往复直至连续倾斜直线扫描覆盖被测物体,形成变螺距螺旋扫描轨迹。
[0012]一种连续倾斜直线扫描变螺距螺旋CT的扫描方法,射线源的倾斜直线扫描轨迹表达式为:
[0013][0014]其中,λ
i
为射线源焦点在倾斜直线轨迹上的坐标,即λ
i
∈[

λ
m

m
],1≤i≤N,N表示每段倾斜直线扫描的采样点数;θ
n
为第n段射线源倾斜直线平移轨迹与固定坐标系x轴正向的夹角,θ
n
=(n

1)
·
Δθ,n=1,2,...,N
r
·
T,其中N
r
为螺旋扫描圈数,T为扫描一圈所需要的倾斜直线轨迹段数,Δθ由如下关系确定:Δθ=2arctan(u
m
/dod),进而T可由如下关系确定:T=ceil(2π/Δθ),ceil(
·
)表示向上取整;为第n段射线源倾斜直线平移轨迹的旋转矩阵;z(λ
i
,n)为射线源(1)在固定坐标系z轴上的坐标,其计算式为:
[0015][0016]式中H'为第t圈螺旋扫描过程的前(t

1)圈轨迹的z向高度,满足h(t)为第t圈螺旋扫描过程中的倾斜直线轨迹z向高度(不包含相邻倾斜直线段交叉的冗余部分),其满足h(t)=p(t)/T;p(t)为变螺距序列,由螺旋扫描圈数N
r
设定不尽相同的螺距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倾斜直线扫描变螺距螺旋CT的扫描方法及图像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倾斜直线扫描螺旋CT的扫描为一种变螺距扫描及相应用于此种扫描的图像重建方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倾斜直线扫描变螺距螺旋CT的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螺距螺旋扫描方法具体为:S1:设定螺旋扫描圈数为N
r
,射线源(1)沿轴向倾角γ(t)的倾斜直线轨迹平移,平板探测器(3)不动,完成第t圈扫描中的第n段倾斜直线扫描(其中t为螺旋扫描圈数序号,满足t=1,2,...,N
r
,n为倾斜直线扫描段数序号,满足n=1,2,...,N
r
·
T,两者之间的关系为:t=ceil(n/T);S2:旋转台控制被测物体(2)旋转角度间隔Δθ,并垂直上升或下降(任一的单方向)一段间距h(t);S3:继续步骤S1的第t圈扫描中的第(n+1)段倾斜直线扫描(其中t值由以下公式确定:t=ceil(n/T)),以此往复直至连续倾斜直线扫描覆盖被测物体(2),形成变螺距螺旋扫描轨迹。3.一种连续倾斜直线扫描的变螺距螺旋CT的图像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

:通过差分反投影(differentiated back

projection,DBP)算子得到第n段倾斜直线扫描的三维DBP图像计算式如下:其中R和dod分别为旋转台中心轴到射线源焦点和平板探测器中心的距离;λ
m
为射线源(1)倾斜直线扫描轨迹的半长;u为平板探测器(3)的行向坐标,u
m
为平板探测器行向的半长;v为平板探测器(3)的纵向坐标;是第n段倾斜直线扫描锥束投影数据的冗余加权函数;是第n段倾斜直线扫描时射线源在倾斜直线轨迹为λ位置的锥束投影数据;z(λ)为射线源(1)第n段倾斜直线扫描时在平板探测器(3)上的纵向坐标,计算式为:z(λ)=λsin(γ(t))

H(t)/2;射线源(1)射线穿过待重建点在平板探测器(3)的行向坐标为u
*
,其计算式为:S2

:对第n段DBP图像沿轴向逐层进行一维有限Hilbert逆变换,得到第n段倾斜直线扫描的三维重建图像
其中y1表示一维Hilbert变换方向,y1∈]L
y

y
,U
y

ε
y
],其中[L
y
,U
y
]表示Hilbert变换的有限区间,ε
y
为一个小正数;表示重建第n段有限角图像需要计算的未知常数,通过找出已知的一些位置点,将其经有限Hilbert变换后的均值来作为S3

:通过以下公式将N
r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志胜崔俊宁王顺利边星元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