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碳源培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40141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碳源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碳源培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系统,包括微生物菌剂A和微生物菌剂B,微生物菌剂A包括烟曲霉菌菌液和米曲霉菌菌液,烟曲霉菌菌液和米曲霉菌菌液的体积比为5:5,微生物菌剂B包括地衣芽孢杆菌菌液、胶胨样芽孢杆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克鲁斯假丝酵母菌液,地衣芽孢杆菌菌液、胶胨样芽孢杆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克鲁斯假丝酵母菌液的体积比为3:3:2:2,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新型碳源培菌剂能够提示对污泥性状的改善效果,提高了碳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碳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碳源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碳源培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碳源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碳源培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碳源是用于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carbon source),微生物细胞中碳素含量约占干物质的50%,碳源是工业发酵培养基的主要成分之一,它既能构成菌体细胞和代谢产物,又能提供微生物生命活动中所需能量,碳源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微生物菌剂作为培菌剂对碳源进行培养。
[0003]但现有使用的微生物菌剂所培养出来的碳源在对污泥性状的改善效果较差,导致需要投入较多碳源,使得碳源的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碳源培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使用的微生物菌剂所培养出来的碳源在对污泥性状的改善效果较差,导致需要投入较多碳源,使得碳源的利用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种新型碳源培菌剂,包括微生物菌剂A和微生物菌剂B,所述微生物菌剂A包括烟曲霉菌菌液和米曲霉菌菌液,所述烟曲霉菌菌液和所述米曲霉菌菌液的体积比为5:5,所述微生物菌剂B包括地衣芽孢杆菌菌液、胶胨样芽孢杆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克鲁斯假丝酵母菌液,所述地衣芽孢杆菌菌液、所述胶胨样芽孢杆菌菌液、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所述克鲁斯假丝酵母菌液的体积比为3:3:2:2。
[000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新型碳源培菌剂制备系统,制备如上述所述的新型碳源培菌剂,包括混合模块、注水模块、调节模块、防护模块、观察模块、供电模块、照明模块和消毒模块,所述供电模块用于对所述混合模块进行供电,所述混合模块用于对所述新型碳源培菌剂的原料进行混合,所述注水模块用于对所述混合模块内注水,所述调节模块用于调节注入水的温度,使得混合工艺处于恒温状态,所述防护模块用于监测电路,如发生短路进行实时保护,所述观察模块用于对所述混合模块内的原料进行监测,所述照明模块用于对外部环境进行照明,所述消毒模块用于对环境进行消毒。
[0007]其中,所述混合模块包括架体、框体、培养罐、盖板、第一电机、圆盘、抵持杆、滑动件、支撑件、第二电机、连接轴和搅拌杆,所述框体设置在所述架体上,所述培养罐设置在所述框体上,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培养罐上,所述框体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滑动件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架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圆盘固定连接,所述抵持杆的一端与所述圆盘固定连接,所述抵持杆的另一端插入至所述凹槽内,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滑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第二电机的一端贯穿所述盖板,并与所述搅拌杆固定连接,所述培养罐上设置有出料口。
[0008]其中,所述混合模块还包括阀门,所述阀门设置在所述出料口上。
[0009]其中,所述混合模块还包括防护框,所述防护框与所述架体固定连接,且所述防护框罩设所述第一电机。
[0010]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竖杆和横板,所述竖杆的一端与所述滑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竖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横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所述横板上。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新型碳源培菌剂制备方法,采用如上述所述的新型碳源培菌剂制备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0012]首先按体积比5:5将所述烟曲霉菌菌液和所述米曲霉菌菌液加入至所述混合模块内,所述混合模块对所述烟曲霉菌菌液和所述米曲霉菌菌液进行混合;
[0013]与此同时所述注水模块将水注入至所述框体内,并通过所述调节模块进行调节温度,使得所述框体内的水保持恒温状态,混合完成后得到微生物菌剂A;
[0014]之后按体积比3:3:2:2将所述地衣芽孢杆菌菌液、所述胶胨样芽孢杆菌菌液、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所述克鲁斯假丝酵母菌液注入至所述混合模块内,所述混合模块对所述地衣芽孢杆菌菌液、所述胶胨样芽孢杆菌菌液、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所述克鲁斯假丝酵母菌液进行混合得到微生物菌剂B;
[0015]最后将所述微生物菌剂A与所述微生物菌剂B进行混合得到新型碳源培菌剂。
[0016]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碳源培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系统,通过按体积比5:5将所述烟曲霉菌菌液和所述米曲霉菌菌液进行搅拌混合得到微生物菌剂A,并通过按体积比3:3:2:2将所述地衣芽孢杆菌菌液、所述胶胨样芽孢杆菌菌液、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所述克鲁斯假丝酵母菌液进行搅拌混合得到微生物菌剂B,通过将微生物菌剂A与所述微生物菌剂B进行混合得到本专利技术的新型碳源培菌剂,所述新型碳源培菌剂加入至处理得到的污泥混合液中进行发酵即可得到碳源,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新型碳源培菌剂能够提示对污泥性状的改善效果,提高了碳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新型碳源培菌剂其制备系统的原理框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图2的A

A线结构剖视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图3的B处局部结构放大图线。
[0023]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新型碳源培菌剂其制备系统的原理框图。
[0024]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新型碳源培菌剂制备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25]101

混合模块、102

注水模块、103

调节模块、104

防护模块、105

观察模块、106

供电模块、107

照明模块、108

消毒模块、109

架体、110

框体、111

培养罐、112

盖板、113

第一电机、114

圆盘、115

抵持杆、116

滑动件、117

第二电机、118

连接轴、119

搅拌杆、
120

阀门、121

防护框、122

竖杆、123

横板、124

滑槽、125

凹槽、126

出料口、201

排污模块、202

移动模块、203...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碳源培菌剂,其特征在于,包括微生物菌剂A和微生物菌剂B,所述微生物菌剂A包括烟曲霉菌菌液和米曲霉菌菌液,所述烟曲霉菌菌液和所述米曲霉菌菌液的体积比为5:5,所述微生物菌剂B包括地衣芽孢杆菌菌液、胶胨样芽孢杆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克鲁斯假丝酵母菌液,所述地衣芽孢杆菌菌液、所述胶胨样芽孢杆菌菌液、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和所述克鲁斯假丝酵母菌液的体积比为3:3:2:2。2.一种新型碳源培菌剂制备系统,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碳源培菌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模块、注水模块、调节模块、防护模块、观察模块、供电模块、照明模块和消毒模块,所述供电模块用于对所述混合模块进行供电,所述混合模块用于对所述新型碳源培菌剂的原料进行混合,所述注水模块用于对所述混合模块内注水,所述调节模块用于调节注入水的温度,使得混合工艺处于恒温状态,所述防护模块用于监测电路,如发生短路进行实时保护,所述观察模块用于对所述混合模块内的原料进行监测,所述照明模块用于对外部环境进行照明,所述消毒模块用于对环境进行消毒。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碳源培菌剂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模块包括架体、框体、培养罐、盖板、第一电机、圆盘、抵持杆、滑动件、支撑件、第二电机、连接轴和搅拌杆,所述框体设置在所述架体上,所述培养罐设置在所述框体上,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培养罐上,所述框体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滑动件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架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圆盘固定连接,所述抵持杆的一端与所述圆盘固定连接,所述抵持杆的另一端插入至所述凹槽内,所述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伽伽贾亚非李大伟成花蕾朱山山詹杰张馨月贾安琪贾安妮
申请(专利权)人:禹沐源生物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