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文-水动力学耦合的河道型水库调洪演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000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文

水动力学耦合的河道型水库调洪演算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库水位预测技术,尤其是一种水文

水动力学耦合的河道型水库调洪演算方法,可以进行高效准确的预测库区不同河段水位变化过程。

技术介绍

[0002]准确的预测河道型水库库区水位,对于发挥流域防洪、发电、航运等效益,保证水利工程运行安全,实现水库精准调度运行和提高综合效益的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水库水位,特别水河道型水库水位影响因素多,尚没有一个结合水位影响因素准确预测水位变化过程的模型,且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以及基础资料等因素影响,准确预测难度较大。虽然目前技术人员对水库水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制了基于不同理论的水库水位预报模型和方法,但大部分研究以水量平衡方程为基础,对于河道型水库,无法描述多因素影响下的水位变化过程,特别是无法准确模拟动库容影响大的特征,难以准确预测河道型水库水位变化过程。
[0003]水库水位变化过程受众多的物理因素影响,分析提炼水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主要因子的形成机理和特点,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水库库区水位预测模型,有利于提高预测精度。水库水位受水库上游来流、区间产流、库区演变以及水库蓄放过程等因素影响,相关影响关系复杂,如何建立一种能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子的水库水位预测模型,目前尚未有一种高效的方法。
[0004]目前,为准确预测水库水位,曲耀光提出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对胡泊水位进预测,由于水量平衡方法无法有效考虑河道型水库动库容对水位的影响,应用于水库水位预测结果往往较差,且一般只能预测水库坝前水位,无法预测水库库区断面水位。刘威等提出了一致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的时间序列模型,对水库水位进行预测,由于该模型效果对样本要求较高,而河道型水库影响因素较多,往往难以获取满足模型要求的样本,从而影响了水位预测的效果。
[0005]由于河道型水库水位过程主要受干流、区间来水,水库出流、河道地形等影响,从水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优选合理的预测方法,建立考虑影响水库水位的主要因素的预测模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水文、计算机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水雨情、地形数据的逐步丰富完善、精准,利用水文、水力学方法对河道型水库库区水位进行准确预测已成为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水文

水动力学耦合的河道型水库调洪演算方法,以拓展当前水库水位,特别是河道型水库水位预测的方法,能够结合水库库区不同区域产汇流特性,分别建立相应的水文、水动力学预测模型,在对上述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最终构建适用于水库,特别是河道型水库水位预测的水文

水力学耦合模型。
[0007]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文

水动力学耦合的河
道型水库调洪演算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0008]步骤1、根据河道型水库区间产汇流特性,将区间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产汇流单元,选用合适水文模型并对参数进行率定;
[0009]步骤2、用水文学方法将控制站流量演算至库尾回水末端;用水文模型将区间流量演算至水库河道干流交汇处;
[0010]步骤3、以库尾回水末端流量过程、水库河道汇入点各区间流量过程、出库流量过程为输入,采用水力学方法,对流量进行演算,输出水库区间沿程站点水位,并用实测数据对水力学模型参数进行率定。
[001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具体为:
[0012]步骤1.1、区间子分区划分:在建立区间水文预报模型时,首先基于流域DEM推求流域流水网;为了在流域水文模拟中考虑流域降雨及下垫面水文特性的空间差异,再利用ArcGIS软件按给定集水面积的阈值,对流域水网进行单元面积的划分;在此基础上,结合流域下垫面产汇流特性和流域站网情况,在同一流水网合并产汇流特性相似的单元,最终将区间划分为m个子分区;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提取流域下垫面特征值,分析地形对径流过程的作用,为流域水文模型参数率定提供定量依据;
[0013]步骤1.2、构建预报方案:在构建预报方案时,基于GIS自动提取或人工给定模型相关的信息,包括集水面积、引用蒸发站、面雨量计算所引用的雨量站点及其计算权重、下游出口站点信息;对于河道汇流模型,提取河道上下游断面、区间入流点、河道平均汇流时间;根据河流的自然流向,沿程建立各流域产汇流分区间的水力联系,重构分区间拓扑,使上下游、左右岸的水系链接基本符合天然水系状态,并以此建立水文模拟分区间的水力联系;
[0014]步骤1.3、模型参数率定:根据流域特性对蒸散发和产、汇流等相关参数及状态变量提供初始值;然后作次洪模型参数调试,确定模型参数;若区间流域为无资料地区,则通过移用相邻区域参数,再结合检验洪水过程对参数进行调整;河道演算部分采用分段的马斯京根法,对模型参数的率定分为两部分进行:首先进行河段的模型参数率定,然后再进行河系连续演算,将干流河段率定的参数进行再检验,评判区间降雨径流模型参数的合理性;完成方案构建与模型参数率定后,对整个流域洪水预报方案进行整体计算,进一步评价预报方案的精度,评价合格的方案可进行实际的作业预报。
[001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具体为:
[0016]河道演算:采用马斯京根法将第n个入库控制站流量演算至汇入点得到流量Q
n,

[0017]Q
n
=C
n,0
I
n,2
+C
n,1
I
n,1
+C
n,2
Q
n,1
,C
n,0
+C
n,1
+C
n,2
=1
[0018]其中:I
n,1
、I
n,2
分别为计算时段始、末的入流量,m3/s;Q
n
、Q
n,1
分别为计算时段始、末的出流量,m3/s;
[0019]C
n,0
、C
n,1
、C
n,2
均为权重系数,x为流量比重因素,Δt为计算时长;K为蓄量常数;
[0020]区间产汇流计算:利用步骤1的模型,对区间各子区域产汇流进行计算,得到子区间流量q
m

[002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具体为:
[0022]步骤3.1建立库区洪水演进模型:
[0023]3.1.1建立河道水流运动方程:
[0024]模型计算选用的描述水流运动的基本方程为:
[0025]水流连续方程
[0026]水流运动方程
[0027]式中:角标i为断面号;Q
n
为流量;Z为水位;A为过水面积;q
m
为侧向入流量;t为时间;x为沿流程坐标;K为断面流量模数;
[0028]3.1.2建立汊点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文

水动力学耦合的河道型水库调洪演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河道型水库区间产汇流特性,将区间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产汇流单元,选用合适水文模型并对参数进行率定;步骤2、用水文学方法将控制站流量演算至库尾回水末端;用水文模型将区间流量演算至水库河道干流交汇处;步骤3、以库尾回水末端流量过程、水库河道汇入点各区间流量过程、出库流量过程为输入,采用水力学方法,对流量进行演算,输出水库区间沿程站点水位,并用实测数据对水力学模型参数进行率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文

水动力学耦合的河道型水库调洪演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为:步骤1.1、区间子分区划分:在建立区间水文预报模型时,首先基于流域DEM推求流域流水网;为了在流域水文模拟中考虑流域降雨及下垫面水文特性的空间差异,再利用ArcGIS软件按给定集水面积的阈值,对流域水网进行单元面积的划分;在此基础上,结合流域下垫面产汇流特性和流域站网情况,在同一流水网合并产汇流特性相似的单元,最终将区间划分为m个子分区;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提取流域下垫面特征值,分析地形对径流过程的作用,为流域水文模型参数率定提供定量依据;步骤1.2、构建预报方案:在构建预报方案时,基于GIS自动提取或人工给定模型相关的信息,包括集水面积、引用蒸发站、面雨量计算所引用的雨量站点及其计算权重、下游出口站点信息;对于河道汇流模型,提取河道上下游断面、区间入流点、河道平均汇流时间;根据河流的自然流向,沿程建立各流域产汇流分区间的水力联系,重构分区间拓扑,使上下游、左右岸的水系链接基本符合天然水系状态,并以此建立水文模拟分区间的水力联系;步骤1.3、模型参数率定:根据流域特性对蒸散发和产、汇流等相关参数及状态变量提供初始值;然后作次洪模型参数调试,确定模型参数;若区间流域为无资料地区,则通过移用相邻区域参数,再结合检验洪水过程对参数进行调整;河道演算部分采用分段的马斯京根法,对模型参数的率定分为两部分进行:首先进行河段的模型参数率定,然后再进行河系连续演算,将干流河段率定的参数进行再检验,评判区间降雨径流模型参数的合理性;完成方案构建与模型参数率定后,对整个流域洪水预报方案进行整体计算,进一步评价预报方案的精度,评价合格的方案可进行实际的作业预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文

水动力学耦合的河道型水库调洪演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为:河道演算:采用马斯京根法将第n个入库控制站流量演算至汇入点得到流量Q
n,
,Q
n
=C
n,0
I
n,2
+C
n,1
I
n,1
+C
n,2
Q
n,1
,C
n,0
+C
n,1
+C
n,2
=1其中:I
n,1
、I
n,2
分别为计算时段始、末的入流量,m3/s;Q
n
、Q
n,1
分别为计算时段始、末的出流量,m3/s;C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卫民郭乐李鹏鲍正风王祥阮燕云冯志州田锐梁志明赵建华侯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