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9612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0
本申请涉及电池充放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一侧固定设有置物装置,所述置物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充电桩本体上的固定板,以及位于固定板上方与充电桩本体滑动连接的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固定设有置线架和置座架,所述置线架用于放置充电线,所述置座架用于放置充电插座;所述充电插座与充电线、充电桩本体电连接,可以实时的将蓄电池放电的不稳定的电压输出,转换成稳定的直流电压输出;实现了交直流两用充电,通过可上下滑动的置物装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置线架和置座架的高度。高度。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充放电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申请相关的
技术介绍
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0003]变电站配备的应急电池组每年需要进行保养保护,在进行保养时需要将蓄电池的所有电量释放再充电,完成电池组的充放循环,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放电方式是用大功率电阻箱发热消耗,造成了能量损失,同时释放大量的热能对环境也造成不良影响。
[0004]另外,由于充电桩充电线路较长,在放置时一方面占空间,另一方面不利于充电桩的搬运,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方面安置充电线,同时可以将蓄电池释放的电量加以利用回收,同时也具有交流充电功能的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将电池组释放的电能转换回收利用,以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
[0006]本申请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本申请提出了一种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一侧固定设有置物装置,所述置物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充电桩本体上的固定板,以及位于固定板上方与充电桩本体滑动连接的移动块;
[0008]所述移动块上固定设有置线架和置座架,所述置线架用于放置充电线,所述置座架用于放置充电插座;
[0009]所述充电插座与充电线、充电桩本体电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置线架为弧口方向朝上的弧形板。
[0011]优选地,所述置座架套设于充电插座外,所述置座架内固定设有与充电插座一一配合的柱状件。
[0012]优选地,所述移动块上与充电桩本体相邻的一侧固定设有限位凹槽,所述充电桩本体上设有与所述限位凹槽配合的限位凸条;所述移动块下方与转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转动杆可转动穿过固定板竖直方向上的通孔后另一端与卡件固定连接;
[0013]所述转动杆可在所述通孔内上下滑动;
[0014]所述充电桩本体上设有与所述卡件配合的卡缝。
[0015]优选地,所述充电桩本体内设有交流充电模组和直流充电模组,所述交流充电模组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充电插座、交流充电开关、交流接触器KA、充电模块、充电线和充电插座;
[0016]所述直流充电模组包括依次连接的直流充电插座、直流充电开关、交流接触器KA一组常闭触点、放电控制单元、逆变单元、充电模块、充电线和充电插座。
[0017]优选地,所述充电模块后设有充电电压检测模块和充电电流检测模块,所述充电电压检测模块、充电电流检测模块、充电模块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0018]所述放电控制单元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0019]优选地,所述放电控制单元为开关电路。
[0020]优选地,当所述直流充电模组外接直流电源为待放电蓄电池时,所述待放电蓄电池与放电电压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放电电压检测模块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0021]优选地,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AC

DC模块、隔离变压器和DC

AC模块。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0023]1、通过可上下滑动的置物装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用于放置充电线17的置线架8和用于放置充电插座18的置座架10的高度。
[0024]2、可以实时的将蓄电池放电的不稳定的电压输出,转换成稳定的直流电压输出;实现了交直流两用充电。
[0025]3、节省能源,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002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0027]图1为本申请的一种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图1中本申请的一种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另一角度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申请的一种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的置物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申请的一种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控制流程框图。
[0031]图中:
[0032]1、卡缝,2、卡件,3、转动杆,4、固定板,5、充电桩本体,6、把手,7、移动块,8、置线架,9、柱状件,10、置座架,11、充电指示灯,12、放电指示灯,13、直流充电开关,14、交流充电开关,15、直流充电插座,16、交流充电插座,17、充电线,18、充电插座,19、散热孔,20、限位凸条,21、限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
[003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35]在本公开中,术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侧”、“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公开各部件或元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并非特指本公开中任一部件或元件,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0036]图1至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本体5,所述充电桩本体5一侧固定设有置物装置,所述置物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充电桩本体5上的固定板4,
以及位于固定板4上方与充电桩本体5滑动连接的移动块7;所述移动块7上固定设有置线架8和置座架10,所述置线架8用于放置充电线17,所述置座架10用于放置充电插座18;所述充电插座18与充电线17、充电桩本体5电连接。
[003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置线架8为弧口方向朝上的弧形板,以便悬挂放置盘起的充电线17。所述置座架10套设于充电插座18外,所述置座架10内固定设有与充电插座18一一配合的柱状件9,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充电插座18更好的固定在置座架10上,在使用时首先将充电线17盘起放置在置线架8上,然后将充电插座18插置在置座架10上即可。
[0038]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当充电线17较短时,如果置线架8位置较高,则不利于充电装置本身的搬运,因为充电线17较高使得充电装置顶部比底部重量大,搬运时容易倾斜;当充电线17较长时,如果置线架8的位置较低,则充电线17不能完全脱离地面,在搬运过程中容易使充电线17与地面发生磕绊。
[0039]基于上述技术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块7上与充电桩本体5相邻的一侧固定设有限位凹槽21,所述充电桩本体5上设有与所述限位凹槽21配合的限位凸条20;所述移动块7下方与转动杆3的一端铰接,所述转动杆3可转动穿过固定板4竖直方向上的通孔后另一端与卡件2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3可在所述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本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5)一侧固定设有置物装置,所述置物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充电桩本体(5)上的固定板(4),以及位于固定板(4)上方与充电桩本体(5)滑动连接的移动块(7);所述移动块(7)上固定设有置线架(8)和置座架(10),所述置线架(8)用于放置充电线(17),所述置座架(10)用于放置充电插座(18);所述充电插座(18)与充电线(17)、充电桩本体(5)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线架(8)为弧口方向朝上的弧形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置座架(10)套设于充电插座(18)外,所述置座架(10)内固定设有与充电插座(18)一一配合的柱状件(9)。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交直流两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块(7)上与充电桩本体(5)相邻的一侧固定设有限位凹槽(21),所述充电桩本体(5)上设有与所述限位凹槽(21)配合的限位凸条(20);所述移动块(7)下方与转动杆(3)的一端铰接,所述转动杆(3)可转动穿过固定板(4)竖直方向上的通孔后另一端与卡件(2)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3)可在所述通孔内上下滑动;所述充电桩本体(5)上设有与所述卡件(2)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秩玮张俊淦张倩张炳蔚潘振刘熠张洁王琦刘金涛董嘉桦刘延江胡波王宁信田召庚于峰陈之光张超刘骐豪周健康陈宝山周黎明白雪赵德恒邢骁张楠巩曰永刘啸飞王涛雷栋郭滨刘海鹏李俊杰周星宇聂巾帼韩克良刘姝含荣志强彭萌于见水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桓台县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