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集约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39055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立体集约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管、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固液分离区,所述固液分离区设有用于排水的出水管,所述固液分离区还设有用于排泥的污泥泵、排泥管;还包括调蓄区、带阀门的污水管、污水泵,所述污水管用于连通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调蓄区,所述污水泵设置于所述调蓄区内,所述污水泵出口通过管道延伸至所述厌氧区内;所述固液分离区与所述好氧区并排构成中间层,所述中间层设置于所述调蓄区上方,所述厌氧区与所述缺氧区并排设置于所述中间层上方。该系统采用立体叠层组合污水处理单元的方式,不仅水头损失小,有效的节省占地。同时,可处理超规模污水以及初期雨水,减少污染排放。染排放。染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集约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立体集约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城市排水体制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我国一些城市的旧城区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仍为合流制。为减少溢流污染,污水处理厂可通过扩容或增加调蓄设施,保证出厂水的达标排放。
[0003]同时,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构成冲击影响,因此,城市污水处理厂亦考虑初期雨水的处理设施。
[000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

2021中规定,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为1.5(平均日流量≥1000L/s),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2006(2016版)中的变化系数为1.3,由于该系数的调整,污水处理厂的构筑物设计则相应变化,构筑物池体会增大。
[0005]基于以上几点,现有的污水处理厂的占地面积逐渐增加,而根据国家节地政策,建设项目应控制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0006]因此有必要研究可以节地的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立体集约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立体叠层组合污水处理单元的方式,不仅水头损失小,有效的节省占地。同时,可处理超规模污水以及初期雨水,减少污染排放。
[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立体集约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管、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固液分离区,所述固液分离区设有用于排水的出水管,所述固液分离区还设有用于排泥的污泥泵、排泥管;
[0009]还包括调蓄区、带阀门的污水管、污水泵,所述污水管用于连通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调蓄区,所述污水泵设置于所述调蓄区内,所述污水泵出口通过管道延伸至所述厌氧区内;
[0010]所述固液分离区与所述好氧区并排构成中间层,所述中间层设置于所述调蓄区上方,所述厌氧区与所述缺氧区并排设置于所述中间层上方。
[0011]作为优选的,所述固液分离区内设有沉淀池,所述污泥泵入口设置于所述沉淀池内底部。
[0012]作为优选的,所述出水管入口延伸至所述沉淀池出水渠。
[0013]作为优选的,还包括回流管,所述回流管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回流管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调蓄区内。
[0014]作为优选的,所述调蓄区内设有冲洗系统,所述回流管另一端与所述冲洗系统连通。
[0015]作为优选的,还包括污泥处理系统,所述污泥泵出口通过所述排泥管连通至所述污泥处理系统。
[0016]作为优选的,所述厌氧区内设有第一水下推进器。
[0017]作为优选的,所述缺氧区内设有第二水下推进器。
[0018]作为优选的,所述调蓄区内设有第三水下推进器。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立体集约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将污水处理单元立体叠层组合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水头损失小,有效节省占地;同时,可以对超规模的污水量及初期雨水进行调蓄处理,调蓄后在水量平稳时再提升至处理单元进行处理,以减少污染排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0021]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立体集约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在固液分离区进行泥水分离后,分离出的水一部分经出水管外排,另一部分经回流管排放至调蓄区内的冲洗系统进行冲洗,以进行污水资源化利用。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体集约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4]1、进水管;2、调蓄区;3、第三水下推进器;4、污水泵;5、厌氧区;6、第一水下推进器;7、缺氧区;8、第二水下推进器;9、固液分离区;10、出水管;11、回流管;12、冲洗系统;13、污泥泵;14、污水管;15、好氧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
[0026]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术语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该类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00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体集约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管1、厌氧区5、缺氧区7、好氧区15、固液分离区9,所述固液分离区9设有用于排水的出水管10,所述固液分离区9还设有用于排泥的污泥泵13、排泥管;
[0028]还包括调蓄区2、带阀门的污水管14、污水泵4,所述污水管14用于连通所述进水管1与所述调蓄区2,所述污水泵4设置于所述调蓄区2内,所述污水泵4出口通过管道延伸至所述厌氧区5内;
[0029]所述固液分离区9与所述好氧区15并排构成中间层,所述中间层设置于所述调蓄区2上方,所述厌氧区5与所述缺氧区7并排设置于所述中间层上方。
[0030]本实施例中,所述厌氧区5为非充氧区,所述厌氧区5内含有聚磷微生物,聚磷微生物可以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并释放磷。
[0031]所述缺氧区7为非充氧区生物池,所述缺氧区7内含有大量的硝酸盐、亚硝酸盐,污水在生物池内可以进行脱氮反应。
[0032]所述好氧区15为充氧区,所述好氧区15内含有微生物,微生物可以在所述好氧区15内降解有机物和进行硝化反应。
[0033]所述固液分离区9可以为矩形沉淀池,用于生物污泥与水分离的区域。
[0034]所述调蓄区2则可以用于收集和存储超规模的污水以及初期雨水,减少污染排放。并可以进行水质、水量调节。
[0035]所述污泥泵13出口可以通过所述排泥管连通至所述污泥处理系统。
[0036]具体的,当来水水量不超过设计规模的1.3倍时:污水可以通过所述进水管1进入所述厌氧区5,污水在所述厌氧区5的停留时间可以为1.5h~2.0h;所述厌氧区5出水进入所述缺氧区7进行脱氮反应,污水在所述缺氧区7的停留时间可以为3.0h~4.0h;所述缺氧区7出水进入所述好氧区15进行有机物降解和硝化反应,污水在所述好氧区15的停留时间可以为8.0h~10.0h;所述好氧区15出水进入所述固液分离区9中进行泥水分离,其中,所述固液分离区9的平均时表面负荷可以为0.6m3/m2.h~0.8m3/m2.h,最大时表面负荷可以为1.2m3/m2.h;所述固液分离区9分离后的水可以经所述出水管10外排,所述固液分离区9分离后的污泥可以经所述污泥泵13抽送至所述污泥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0037]当来水水量超过设计规模的1.3倍时:超水量的污水经所述污水管14进入所述调蓄区2,调蓄后经所述污水泵4提升至所述厌氧区5,所述厌氧区5出水后进入所述缺氧区7进行脱氮反应,所述缺氧区7出水后进入所述好氧区15进行有机物降解和硝化反应,所述好氧区15出水后进入所述固液分离区9进行泥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集约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管(1)、厌氧区(5)、缺氧区(7)、好氧区(15)、固液分离区(9),所述固液分离区(9)设有用于排水的出水管(10),所述固液分离区(9)还设有用于排泥的污泥泵(13)、排泥管;还包括调蓄区(2)、带阀门的污水管(14)、污水泵(4),所述污水管(14)用于连通所述进水管(1)与所述调蓄区(2),所述污水泵(4)设置于所述调蓄区(2)内,所述污水泵(4)出口通过管道延伸至所述厌氧区(5)内;所述固液分离区(9)与所述好氧区(15)并排构成中间层,所述中间层设置于所述调蓄区(2)上方,所述厌氧区(5)与所述缺氧区(7)并排设置于所述中间层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集约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液分离区(9)内设有沉淀池,所述污泥泵(13)入口设置于所述沉淀池内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体集约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10)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树苑刘海燕孙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