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茉莉专利>正文

一种拉饵式鱼饵上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7519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6
一种拉饵式鱼饵上饵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鱼饵上饵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鱼饵上饵过程中手与鱼饵直接接触,弄脏双手,同时挂饵技术难度较大,导致成功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鱼钩槽座、拉饵勺和底座,鱼钩槽座设置在底座的上端,鱼钩槽座的上端面为前侧低后侧高的曲面,鱼钩槽座上端面的中部开设有鱼钩凹槽,拉饵勺包括指套和取饵勺,取饵勺沿轴向方向固接在指套外侧壁的前侧,取饵勺外侧端面的中部开设有取饵凹槽,取饵凹槽的上端槽壁为圆弧面,取饵勺的上端向外延伸设置,且取饵勺外侧端面的上部与上端面之间通过平滑曲线过渡连接,鱼钩槽座上端的后侧可插装在取饵凹槽内且与取饵凹槽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鱼饵上饵。上饵。上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饵式鱼饵上饵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鱼饵上饵器,具体涉及一种拉饵式鱼饵上饵器。

技术介绍

[0002]垂钓时使用的拉饵型鱼饵一般呈粉末状,使用时需要与垂钓现场的的适量河水混合,饵料量与水量匹配后,用手搅拌均匀,再搓成团状,形成大饵团,然后静置几分钟,这一过程即“开饵”。开饵成功后,下一步需要将鱼饵附着到鱼钩上,即“上饵”,上饵有两种上饵方式:
[0003]1、搓饵:需要用手将少量鱼饵搓成小饵团之后,挂到鱼钩上。挂饵频率较低,但成功率高。
[0004]2、拉饵:使用时,利用拉饵盘的磁铁吸力将鱼钩固定在拉饵盘上,再用大饵团压住鱼钩,然后将鱼钩上提,从而使鱼钩从饵团穿过,利用拉饵的粘性,使少量拉饵附着在鱼钩上。挂饵频率较高,但成功率低。
[0005]以上两种上饵方式存在如下弊端:
[0006]1、无论采用“搓饵”还是“拉饵”方式,都会导致鱼饵的残留物粘在手上,鱼饵的腥香味会一直滞留在双手上。当气候温度较低时,上拉饵型鱼饵,因双手与鱼饵直接基础,甚至会导致双手皮肤龟裂。
[0007]2、采用“拉饵”方式上饵,挂饵成功率严重依赖经验,即使鱼饵与水的比例适中,也会经常挂饵失败。
[0008]3、采用“拉饵”方式上饵,鱼饵与鱼钩的附着力较低,抛鱼竿时经常会使鱼饵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鱼饵上饵过程中手与鱼饵直接接触,弄脏双手,同时挂饵技术难度较大,导致成功率低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拉饵式鱼饵上饵器。
[0010]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11]一种拉饵式鱼饵上饵器包括鱼钩槽座、拉饵勺和底座,鱼钩槽座设置在底座的上端,鱼钩槽座的上端面为前侧低后侧高的曲面,鱼钩槽座上端面的中部开设有鱼钩凹槽,拉饵勺包括指套和取饵勺,取饵勺沿轴向方向固接在指套外侧壁的前侧,取饵勺外侧端面的中部开设有取饵凹槽,取饵凹槽的上端槽壁为圆弧面,取饵勺的上端向外延伸设置,且取饵勺外侧端面的上部与上端面之间通过平滑曲线过渡连接,鱼钩槽座上端的后侧可插装在取饵凹槽内且与取饵凹槽滑动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取饵勺的形状为倒“丿”字形。
[0013]进一步地,所述取饵凹槽的下端槽壁为敞口设置,取饵凹槽两侧槽壁的下部设有圆弧倒角。
[0014]进一步地,所述指套为圆形套筒,指套的内孔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
[0015]进一步地,所述曲面为圆弧曲面。
[0016]进一步地,所述鱼钩凹槽的槽底由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
[0017]进一步地,所述鱼钩槽座的后端面上开设有磁铁凹槽,磁铁凹槽设置在鱼钩凹槽的下方,磁铁凹槽内固接有磁铁块。
[0018]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下端面上开设有多个限位凹槽,限位凹槽内嵌装固接有磁铁片。
[0019]进一步地,所述鱼钩槽座与底座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
[0020]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端面的中部沿宽度方向上设有插槽,鱼钩槽座的下端设有插板,插板插装在插槽内且与插槽滑动连接。
[002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包含的有益效果是:
[0022]1、本技术减少了垂钓时上饵过程中双手与鱼饵的接触,尽量避免上饵过程中弄脏双手。
[0023]2、本技术降低了开饵难度,减少开饵对经验的依赖。
[0024]3、本技术降低开饵时水饵比例的精度要求,在开饵水饵比例不准确的时候,依然能加固饵团,使饵团较为牢固的附着在鱼钩上。
[0025]4、本技术提高了上饵效率。
[0026]5、本技术体积小,便于携带,制作成本抵。
[0027]6、本技术并充分考虑了后期使用成本,后期使用仅更换不同型号的鱼钩槽座,即可适配不同型号的鱼钩。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图;
[0030]图3是本技术的主视剖视图;
[0031]图4是本技术中鱼钩槽座1和底座3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5是本技术中鱼钩槽座1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6是本技术中鱼钩槽座1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0034]图7是图6中的A

A向剖视图;
[0035]图8是图7中的D处放大图;
[0036]图9是本技术中底座3的下端结构示意图;
[0037]图10是本技术中底座3的上端结构示意图;
[0038]图11是本技术中拉饵勺2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2是本技术中拉饵勺2的主视图;
[0040]图13是本技术中拉饵勺2的主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拉饵式鱼饵上饵器包括鱼钩槽座1、拉饵勺2和底座3,鱼钩槽座1设置在底座3的上端,鱼钩槽座1的上端面为前侧低后侧高的曲面11,鱼钩槽座1上端面的中部开设有鱼钩凹槽12,拉饵勺2包括指套21和取饵勺22,取饵勺22沿轴向方向固接在指套21外侧壁的前侧,取饵勺22外侧端面
的中部开设有取饵凹槽23,取饵凹槽23的上端槽壁为圆弧面24,取饵勺22的上端向外延伸设置,且取饵勺22外侧端面的上部与上端面之间通过平滑曲线过渡连接,鱼钩槽座1上端的后侧可插装在取饵凹槽23内且与取饵凹槽23滑动连接。
[0042]如此设计在上饵时,将底座1放置在拉饵盘内,将鱼钩放置在鱼钩凹槽12内,鱼钩的钩尖端设置在鱼钩凹槽12的后侧,将拉饵勺2的指套21套装在手指上,利用取饵勺22上的取饵凹槽23在大饵团上取拉饵,挖取一定量的拉饵,然后移动到鱼钩槽座1的曲面11上方,将取饵凹槽23套装在鱼钩槽座1上端的后侧,然后向斜下方拉动取饵勺22,使曲面11的后端在取饵凹槽23内沿圆弧面24移动,由于受到曲面11后端的阻挡,将饵团转移到曲面11内侧,停留在鱼钩槽座1的上方,上提鱼钩,鱼钩的钩尖刺入饵团,从而完成上饵过程。
[0043]所述鱼钩凹槽12上端槽口的两侧设有倒角,以便于实现鱼钩的放置和取出,放置发生干涉。放置鱼钩时,鱼钩的钩尖隐藏在鱼钩凹槽12内,防止饵勺挂饵时碰到鱼钩钩锋。
[0044]鱼钩槽座1的上端和鱼钩凹槽12的前后槽壁,可根据鱼钩的形状倾斜设置,保证鱼钩放置在鱼钩凹槽12内时,鱼钩的尖端位于鱼钩凹槽12后侧槽壁的槽口处,以便于上提鱼钩时,保证鱼钩的钩尖刺入位于后侧的饵团内。且在完成饵团转移到曲面11内侧后,上提鱼钩时,鱼钩可顺利从鱼钩凹槽11内取出,不会与鱼钩凹槽11的槽壁发生干涉。
[0045]根据鱼钩大小,设定不同鱼钩凹槽12尺寸。以新关东鱼钩为例,鱼钩凹槽12开口长度10mm,可适配4~9号鱼钩。
[0046]所述底座3整体呈弧形,与拉饵盘构成同心圆,可以有效利用拉饵盘面积。
[0047]所述鱼钩槽座1的宽度与取饵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饵式鱼饵上饵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鱼钩槽座(1)、拉饵勺(2)和底座(3),鱼钩槽座(1)设置在底座(3)的上端,鱼钩槽座(1)的上端面为前侧低后侧高的曲面(11),鱼钩槽座(1)上端面的中部开设有鱼钩凹槽(12),拉饵勺(2)包括指套(21)和取饵勺(22),取饵勺(22)沿轴向方向固接在指套(21)外侧壁的前侧,取饵勺(22)外侧端面的中部开设有取饵凹槽(23),取饵凹槽(23)的上端槽壁为圆弧面(24),取饵勺(22)的上端向外延伸设置,且取饵勺(22)外侧端面的上部与上端面之间通过平滑曲线过渡连接,鱼钩槽座(1)上端的后侧可插装在取饵凹槽(23)内且与取饵凹槽(23)滑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拉饵式鱼饵上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饵勺(22)的形状为倒“丿”字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拉饵式鱼饵上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饵凹槽(23)的下端槽壁为敞口设置,取饵凹槽(23)两侧槽壁的下部设有圆弧倒角。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一种拉饵式鱼饵上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茉莉王梓懿
申请(专利权)人:李茉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