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7271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散热模组,其第一扁平热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左散热区,第二扁平热管的中段对应设置在通孔的上方,其一端位于第一扁平热管与第三扁平热管之间,另一端延伸至右散热区,第三扁平热管的一端位于左散热区、另一端延伸至右散热区,且其中段对应设置在通孔的上方,在第二扁平热管、第三扁平热管与高温热源之间设置有导热块,导热块的凹槽部供第二扁平热管、第三扁平热管嵌入安装,且在前安装部、后安装部的顶端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弹片柱,此弹片柱供两端具有安装脚的弹片固定安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散热模组在改善热量分布均匀的基础上,还保证了热量传递的稳定性,改善了热量的传递效果,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散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0002]笔记本电脑是目前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计算机工具。现在生活中,笔记本电脑是大多数人不可缺少的电子产品。随着科技发展,笔记本电脑采用的CPU的主频又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如何有效的散热是笔记本电脑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一般通过在设置散热器进行散热,外部散热器主要是通过加强底部塑料外壳的空气流动速度,来达到降低笔记本外部温度,而笔记本的内部热量主要依靠内部散热器来强制对流带出。
[0003]但是,笔记本电脑设计为了满足轻便、携带方便都在采用小型化设计,特别是厚度上越来越薄,导致发热元件的散热面积有限,从而造成发热元件局部过热的情况,严重影响笔记本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模组,该散热模组在改善热量分布均匀的基础上,还保证了热量传递的稳定性,改善了热量的传递效果,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效率。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散热模组,包括:散热薄板,此散热薄板进一步包括左散热区、右散热区以及下沉区,所述下沉区位于所述左散热区、右散热区之间,且此下沉区开设有一通孔,位于所述下沉区的下表面且在通孔一侧设置有一低温热源,位于所述通孔下方设置有一高温热源;
[0006]在所述散热薄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扁平热管、第二扁平热管以及第三扁平热管,所述第一扁平热管的一端对应设置在低温热源的上方,其另一端延伸至左散热区,所述第二扁平热管的中段对应设置在通孔的上方,其一端位于第一扁平热管与第三扁平热管之间,另一端延伸至右散热区,所述第三扁平热管的一端位于左散热区、另一端延伸至右散热区,且其中段对应设置在通孔的上方;
[0007]在所述第二扁平热管、第三扁平热管与高温热源之间设置有一导热块,所述导热块进一步包括凹槽部、前安装部、后安装部,所述凹槽部供所述第二扁平热管、第三扁平热管嵌入安装,所述前安装部、后安装部分别位于凹槽部的前、后两侧,且在前安装部、后安装部的顶端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弹片柱,此弹片柱供一两端具有安装脚的弹片固定安装。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0009]1. 上述方案中,所述弹片柱进一步包括大弹片柱、小弹片柱,所述前安装部具有的大弹片柱数量与后安装部具有的大弹片柱的数量不同。
[0010] 2. 上述方案中,所述大弹片柱的直径为小弹片柱直径的1.5~2.5倍。
[0011] 3. 上述方案中,所述凹槽部与高温热源之间设置有一导热金属片。
[0012] 4. 上述方案中,所述导热金属片为铜片、铝片或者铁片。
[0013] 5. 上述方案中,所述导热金属片厚度为0.5~1mm。
[0014] 6. 上述方案中,所述凹槽部的下表面与高温热源之间填充有导热膏。
[0015] 7. 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沉区与低温热源之间设置有导热垫片。
[0016]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0017]1、本技术散热模组,其第一扁平热管的一端对应设置在低温热源的上方,其另一端延伸至左散热区,第二扁平热管的中段对应设置在通孔的上方,其一端位于第一扁平热管与第三扁平热管之间,另一端延伸至右散热区,第三扁平热管的一端位于左散热区、另一端延伸至右散热区,且其中段对应设置在通孔的上方,通过在散热薄板表面设置的第一扁平热管将下沉区吸收来自低温热源的热量以及第二扁平热管、第三扁平热管吸收来着高温热源的热量向左散热区、右散热区扩散,增大了整体的散热面积,大大改善了热量在散热薄板上分布的均匀性。
[0018] 2、本技术散热模组,其在第二扁平热管、第三扁平热管与高温热源之间设置有一导热块,该导热块包括的凹槽部供第二扁平热管、第三扁平热管嵌入安装,前安装部、后安装部分别位于凹槽部的前、后两侧,且在前安装部、后安装部的顶端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弹片柱,此弹片柱供一两端具有安装脚的弹片固定安装,通过导热块将第二扁平热管、第三扁平热管与高温热源连接,保证了高温热源与散热薄板之间热量传递的稳定,也改善了高温热源与第二扁平热管、第三扁平热管之间热量的传递效果,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9]附图1为本技术散热模组的整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2为本技术散热模组的整体背面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3为本技术散热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4为本技术第二个实施例导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3]以上附图中:1、散热薄板;101、左散热区;102、右散热区;103、下沉区;2、第一扁平热管;3、第二扁平热管;31、第一折弯部;4、第三扁平热管;41、第二折弯部;5、沉槽;6、安装板;7、安装孔;9、高温热源;10、低温热源;11、通孔;12、导热块;121、凹槽部;122、前安装部;122、后安装部;13、弹片柱;14、弹片;141、安装脚;15、导热金属片;16、连接部;17、容置槽。
实施方式
[0024]通过下面给出的具体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清楚地了解本专利,但它们不是对本专利的限定。
[0025]实施例1:一种散热模组,包括:散热薄板1,此散热薄板1进一步包括左散热区101、右散热区102以及下沉区103,所述下沉区103位于所述左散热区101、右散热区102之间,且此下沉区103开设有一通孔11,位于所述下沉区103的下表面且在通孔11一侧设置有一低温热源10,位于所述通孔11下方设置有一高温热源9;
[0026]在所述散热薄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扁平热管2、第二扁平热管3以及第三扁平热管4,所述第一扁平热管2的一端对应设置在低温热源10的上方,其另一端延伸至左散热区101,所述第二扁平热管3的中段对应设置在通孔11的上方,其一端位于第一扁平热管2与第三扁平热管4之间,另一端延伸至右散热区102,所述第三扁平热管4的一端位于左散热区101、另一端延伸至右散热区102,且其中段对应设置在通孔11的上方;
[0027]在所述第二扁平热管3、第三扁平热管4与高温热源9之间设置有一导热块12,所述导热块12进一步包括凹槽部121、前安装部122、后安装部123,所述凹槽部121供所述第二扁平热管3、第三扁平热管4嵌入安装,所述前安装部122、后安装部123分别位于凹槽部121的前、后两侧,且在前安装部122、后安装部123的顶端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弹片柱13,此弹片柱13供一两端具有安装脚141的弹片14固定安装;
[0028]散热薄板的下沉槽通过与低温热源紧密连接,自身将吸收的热量进行传递扩散的同时,通过第一扁平热管吸收的低温热源的热量往左散热区扩散,通过导热块将第二扁平热管、第三扁平热管与高温热源连接,第二扁平热管、第三扁平热管将吸收的高温热源的热量向左散热区、右散热区扩散,大大改善了热量在散热薄板上分布的均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薄板(1),此散热薄板(1)进一步包括左散热区(101)、右散热区(102)以及下沉区(103),所述下沉区(103)位于所述左散热区(101)、右散热区(102)之间,且此下沉区(103)开设有一通孔(11),位于所述下沉区(103)的下表面且在通孔(11)一侧设置有一低温热源(10),位于所述通孔(11)下方设置有一高温热源(9);在所述散热薄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扁平热管(2)、第二扁平热管(3)以及第三扁平热管(4),所述第一扁平热管(2)的一端对应设置在低温热源(10)的上方,其另一端延伸至左散热区(101),所述第二扁平热管(3)的中段对应设置在通孔(11)的上方,其一端位于第一扁平热管(2)与第三扁平热管(4)之间,另一端延伸至右散热区(102),所述第三扁平热管(4)的一端位于左散热区(101)、另一端延伸至右散热区(102),且其中段对应设置在通孔(11)的上方;在所述第二扁平热管(3)、第三扁平热管(4)与高温热源(9)之间设置有一导热块(12),所述导热块(12)进一步包括凹槽部(121)、前安装部(122)、后安装部(123),所述凹槽部(121)供所述第二扁平热管(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高风钱大壮王金岭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品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