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7187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该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和多个回收组件;回收组件沿高程布置在抽蓄水库的岸坡上;第一光伏发电平台漂浮在抽蓄水库的水面上;回收组件,包括:磁吸附器,磁吸附器的一端外接电能回收系统,另一端用于与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吸附连接,第一光伏发电平台产生的电能通过所述磁吸附器回收至所述电能回收系统,包括:壳体;至少一磁吸接头,设置在壳体上,用于与磁吸附器进行连接;光伏发电组件,设置在壳体内部;所述磁吸接头与所述光伏发电组件通过导线连接,通过回收组件使得多个第一光伏发电平台自适应抽蓄水库水位调整数量,充分利用抽蓄水库表面水域进行光伏发电。利用抽蓄水库表面水域进行光伏发电。利用抽蓄水库表面水域进行光伏发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发电
,具体涉及一种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抽蓄水库断面通常呈V型或U型,因此在高水位时水库表面水域面积大,低水位时水库表面水域面积小,由于抽蓄水库具有水位频繁消落的特点,则抽蓄水库水位快速变幅易造成水库表面水域面积快速变化,从而导致光伏组件布设空间快速变化,且同时易形成较大波浪影响光伏组件工作时的稳定性。
[0003]现有的技术手段仅针对死水位在库水面面积的最小范围内布置浮漂式设备以防止光伏设备密铺后因水位下降漂浮空间不足而搁浅或损坏,但未能充分利用高水位时的水域面积,浪费了较多光伏设备的布设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未能充分利用高水位时的水域面积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该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和多个回收组件;所述回收组件沿高程布置在所述抽蓄水库的岸坡上;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漂浮在所述抽蓄水库的水面上;所述回收组件,包括:磁吸附器,包括电磁铁和第二导电触点,所述磁吸附器的一端外接电能回收系统,另一端通过电磁铁与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吸附连接,并通过第二导电触点将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产生的电能回收至所述电能回收系统;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包括:壳体;至少一磁吸接头,设置在壳体上,包括:永磁铁,用于与所述磁吸附器的电磁铁进行连接;第一导电触点,设置在永磁铁上,用于导出储能设备存储的电能,并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进行电能传输;光伏发电组件,设置在壳体内部,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所述磁吸接头与所述光伏发电组件通过导线连接。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光伏发电平台,所述第二光伏发电平台的形状、面积与抽蓄水库死水位时水面的形状、面积一致。
[0006]可选地,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的壳体为球体,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包括多个磁吸接头,所述磁吸接头沿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缝处布置,且相邻磁吸接头的磁极不同,所述磁吸接头还用于与其它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异名磁极的磁吸接头连接。
[0007]可选地,回收组件包括:回收架,用于承托第一光伏发电平台。
[0008]可选地,所述光伏发电组件包括:光伏面板,水平铺满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内部的接缝线所在平面,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能设备,所述光伏面板与储能设备通过设备内部导线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磁吸附器与所述磁吸接头分别还包括第一无线充放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放电线圈,所述磁吸接头的第一无线充放电线圈的一端与所述光伏发电组件通过设备内部导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磁吸附器的第二无线充放电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通过导线连接,另一端与电能回收系统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回收组件还包括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磁吸附器开启或关闭。
[0011]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的使用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方面或其对应的任一可选实施方式的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方法包括:在抽蓄水库的岸坡上设置回收组件和对应的第一光伏发电平台;随着抽蓄水库的库水水位的上升,第一光伏发电平台脱离回收组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存储电能;随着抽蓄水库的库水水位的下降,第一光伏发电平台下降到回收组件上,将存储的电能导出至电能回收系统。
[0012]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二光伏发电平台设置在抽蓄水库死水位时对应的水面上,使第二光伏发电平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电能导出线缆将电能导出至电能回收系统。
[0013]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该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和多个回收组件;回收组件沿高程布置在抽蓄水库的岸坡上;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漂浮在所述抽蓄水库的水面上;所述回收组件,包括:磁吸附器,所述磁吸附器的一端外接电能回收系统,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吸附连接,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产生的电能通过所述磁吸附器回收至所述电能回收系统;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包括:壳体;至少一磁吸接头,设置在壳体上,用于与所述磁吸附器进行连接;光伏发电组件,设置在壳体内部,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所述磁吸接头与所述光伏发电组件通过设备内部导线连接,通过基于抽蓄水库的库水水位调整第一光伏发电平台,本专利技术基于磁吸接口与磁吸附器间的磁吸及去磁功能,能够实现在抽蓄水库的库水水位下降时的设备及电能回收,在抽蓄水库的库水水位上升时的设备释放,充分利用了抽蓄水库表面水域面积进行光伏发电。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抽蓄水库的整体光伏发电装置的一个布置示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抽蓄水库的光伏发电装置中回收架的一个布置示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磁吸附器的一个具体示例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漂浮球式光伏发电平台的一个具体示例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磁吸接头的一个具体示例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抽蓄水库的水位的一个具体示例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在抽蓄水库高水位时漂浮球式光伏发电平台和基础光伏发电漂浮平台的一个具体分布示例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在抽蓄水库死水位时基础光伏发电漂浮平台的一个具体分布示例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回收组件沿高程布置的一个具体示例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漂浮球光伏发电平台的受力分析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漂浮球式光伏发电平台与回收组件的整体受力分析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0016]图中,第一光伏发电平台1、上壳体1.1、下壳体1.2、光伏面板2、磁吸接头3、永磁铁3.1、第一导电触点3.2、第一无线充放电线圈3.3、第一连接导线3.4、设备内部导线4、储能设备5、岸坡6、抽蓄水库的库水水位7、死水位7.1、高水位7.2、较高的抽蓄水库的库水水位7.3、较低的抽蓄水库的库水水位7.4、第二光伏发电平台8、回收架9、较长的回收架9.1、更长的回收架9.2、磁吸附器10、开关10.1、第二导电触点10.2、电磁铁10.3、第二无线充放电线圈10.4、第二连接导线10.5、第二光伏发电漂浮平台的运动方向11、漂浮球式光伏发电平台自身的重力1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和多个回收组件;所述回收组件沿高程布置在所述抽蓄水库的岸坡上;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漂浮在所述抽蓄水库的水面上;所述回收组件,包括:磁吸附器,包括电磁铁和第二导电触点,所述磁吸附器的一端外接电能回收系统,另一端通过电磁铁与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吸附连接,并通过第二导电触点将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产生的电能回收至所述电能回收系统;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包括:壳体;至少一磁吸接头,设置在壳体上,包括:永磁铁,用于与所述磁吸附器的电磁铁进行连接;第一导电触点,设置在永磁铁上,用于导出储能设备存储的电能,并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进行电能传输;光伏发电组件,设置在壳体内部,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所述磁吸接头与所述光伏发电组件通过导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光伏发电平台,所述第二光伏发电平台的形状、面积与抽蓄水库死水位时水面的形状、面积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的壳体为球体,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包括多个磁吸接头,所述磁吸接头沿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缝处布置,且相邻磁吸接头的磁极不同,所述磁吸接头还用于与其它第一光伏发电平台异名磁极的磁吸接头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组件还包括:回收架,用于承托第一光伏发电平台。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应抽蓄水库水位的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子达邓友汉陈静余意汤雪娟房宽达欧阳建树王一凡张妍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