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船舶的余热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7114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船舶的余热利用装置,涉及船舶余热利用技术领域。该动力船舶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箱体、循环机构、加压机构和排水机构,所述箱体的上表面中部贯穿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导热板,所述箱体的上表面左侧贯穿设置有流动管,所述加压机构包括连接框,所述连接框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右端转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右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导杆,所述排水机构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左侧面滑动贯穿有导杆,所述导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所述套筒的右侧面贯穿设置有排水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保证受热完全,且节约资源。源。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船舶的余热利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余热利用
,具体为一种动力船舶的余热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动力船舶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余热尾气,该尾气直接排放,一方面会造成温室效应,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余热资源的浪费。
[0003]现有技术在对余热尾气的处理过程中,大多都是将尾气进行热转化,但是在热转化的过程中,由于热转化的效率低,无法满足热转化的充分进行,导致转化的失效;其次,在对热水资源进行使用时,需要外接排水装置,造成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船舶的余热利用装置,解决了转化失效且资源浪费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动力船舶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箱体、循环机构、加压机构和排水机构,所述箱体的上表面中部贯穿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导热板,所述箱体的上表面左侧贯穿设置有流动管,所述流动管从所述导热板中穿过;
[0008]所述箱体的内部且位于进气管的下方设置有叶轮,所述叶轮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加压机构包括连接框,所述连接框固定连接于箱体的内底壁,所述连接框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后侧中部与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转盘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右端转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右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右端滑动贯穿至连接框的外部,且固定连接有导杆;
[0009]所述排水机构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固定贯穿于箱体的右侧外表面,所述套筒的左侧面滑动贯穿有导杆,所述导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所述套筒的右侧面贯穿设置有排水管。
[0010]优选的,所述流动管呈“U”形,所述流动管的上端侧壁贯穿设置有进水管。
[0011]优选的,所述导热板的中部开设有通口,所述流动管从该通口中穿出。
[0012]优选的,所述循环机构包括蓄水槽,所述蓄水槽固定连接于箱体的上表面右侧,所述蓄水槽的内底部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入端与流动管连通,所述蓄水槽的内底部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远离第二水泵的一端与流动管连通,所述蓄水槽的右侧壁贯穿设置有引水管,所述引水管的底端与套筒连通。
[0013]优选的,所述蓄水槽的内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0014]优选的,所述进气管的底部呈锥形。
[0015]优选的,所述箱体的正面设置有观察窗。
[0016]优选的,所述箱体的侧面设置有通风网。
[0017](三)有益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船舶的余热利用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1、设置有流动管、导热板和循环机构,通过导热板可将尾气的余热进行传导,进而对流动管内的冷水进行加热,并储存于蓄水槽中,并可对加热后的水进行循环受热,保证其受热完全,方便后续的使用。
[0020]2、设置有加压机构和排水机构,通过尾气作用于叶轮上,带动叶轮转动,使得转盘转动,在连接杆的连接作用下,带动滑板和滑杆进行往复平移,进而使得活塞在套筒的内部往复平移,即可将蓄水槽中的热水抽出和使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电能。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剖视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导热板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框剖视示意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套筒剖视示意图。
[0026]其中,1、箱体;2、进气管;3、流动管;4、导热板;41、通口;5、循环机构;6、加压机构;7、排水机构;8、叶轮;9、转动杆;10、进水管;11、观察窗;12、通风网;
[0027]51、蓄水槽;52、第一水泵;53、第二水泵;54、回流管;55、温度传感器;
[0028]61、连接框;62、转盘;63、连接杆;64、滑板;65、滑杆;
[0029]71、套筒;72、导杆;73、活塞;74、引水管;75、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实施例一:
[0032]如图1

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船舶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箱体1、循环机构5、加压机构6和排水机构7,箱体1的上表面中部贯穿设置有进气管2,用于余热尾气的通入,进气管2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导热板4,其具有导热性,可将进气管2内通入的尾气的热量进行传导,箱体1的上表面左侧贯穿设置有流动管3,该流动管3内流动有待受热的冷水,流动管3呈“U”形,流动管3的上端侧壁贯穿设置有进水管10,用于冷水的加入,流动管3从导热板4中穿过,具体为:导热板4的中部开设有通口41,流动管3从该通口41中穿出。
[0033]上述结构,待受热的冷水从进水管10进入流动管3,并在流动管3内流动,余热尾气通入进气管2,通过导热板4可将尾气的余热进行传导,进而对流动管3内的冷水进行加热。
[0034]循环机构5包括蓄水槽51,蓄水槽51固定连接于箱体1的上表面右侧,蓄水槽51的内底部设置有第一水泵52,第一水泵52的输入端与流动管3连通,在第一水泵52的作用下,
进而将流动管3内的水导入蓄水槽51中;蓄水槽51的内底部设置有第二水泵53,第二水泵5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回流管54,回流管54远离第二水泵53的一端与流动管3连通,在第二水泵53的作用下,进而将蓄水槽51内的水再次导入流动管3内,进行循环受热,保证其受热完全;蓄水槽51的内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55,用于检测受预后水的温度。
[0035]其次,通过加压机构6和排水机构7进行热水抽出和使用。
[0036]实施例二:
[0037]如图1

5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船舶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箱体1、循环机构5、加压机构6和排水机构7,箱体1的上表面中部贯穿设置有进气管2,用于余热尾气的通入,进气管2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导热板4,其具有导热性,可将进气管2内通入的尾气的热量进行传导,箱体1的上表面左侧贯穿设置有流动管3,该流动管3内流动有待受热的冷水,流动管3呈“U”形,流动管3的上端侧壁贯穿设置有进水管10,用于冷水的加入,流动管3从导热板4中穿过,具体为:导热板4的中部开设有通口41,流动管3从该通口41中穿出。
[0038]上述结构,待受热的冷水从进水管10进入流动管3,并在流动管3内流动,余热尾气通入进气管2,通过导热板4可将尾气的余热进行传导,进而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船舶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循环机构(5)、加压机构(6)和排水机构(7),所述箱体(1)的上表面中部贯穿设置有进气管(2),所述进气管(2)的两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导热板(4),所述箱体(1)的上表面左侧贯穿设置有流动管(3),所述流动管(3)从所述导热板(4)中穿过;所述箱体(1)的内部且位于进气管(2)的下方设置有叶轮(8),所述叶轮(8)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转动杆(9),所述加压机构(6)包括连接框(61),所述连接框(61)固定连接于箱体(1)的内底壁,所述连接框(6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盘(62),所述转盘(62)的后侧中部与转动杆(9)固定连接,所述转盘(62)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杆(63),所述连接杆(63)的右端转动连接有滑板(64),所述滑板(64)的右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滑杆(65),所述滑杆(65)的右端滑动贯穿至连接框(61)的外部,且固定连接有导杆(72);所述排水机构(7)包括套筒(71),所述套筒(71)固定贯穿于箱体(1)的右侧外表面,所述套筒(71)的左侧面滑动贯穿有导杆(72),所述导杆(7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活塞(73),所述套筒(71)的右侧面贯穿设置有排水管(7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船舶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管(3)呈“U”形,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毅赵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级社湛江分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