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装载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5251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在集装箱运输船上用来装载超过ISO集装箱尺度的大件货物的多层装载平台。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每层装载平台由对称组合单元构成,或由扩展组合单元构成,或由对称组合单元和扩展组合单元构成;所述对称组合单元为两个装载架对称放置,所述扩展组合单元由一个装载架和一个扩展装载架对称放置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辅助装载手段,在集装箱船、多用途船上直接使用,可装载车辆、工程机械、大型设备、零部件和大件物资,而不必对船舶进行改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来装栽大件货物的装载设备,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能在集装箱运输船上用来装载超过ISO集装箱尺度的大件货物的多层装载平台
技术介绍
随着集装化货运的迅猛发展,满足各种功能要求的集装箱相继投入水路、 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在全球范围内流转的集装箱已形成了系列化和标准 化,在功能、尺度、材料和承重能力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标准集装箱具 有装卸效率高、使用便捷、安全性好等特点,但在应用于集装箱运输船装载超过ISO集装箱尺度的大件货物时能力不足。平板架是可以装载超限物资(超宽、超高)的集装箱,zf旦在集装箱运输船上的配载不方^f更,需预留上层不再堆码的装载位置;也不能利用同层所有的集装箱装载箱位;而且在装载重型 机械、结构物时强度偏弱、捆绑系固不利,不能完全满足水路运输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 能在集装箱运输船上用来装载超过ISO标准集装箱尺度的大件货物的多层装载平台。本专利技术多层装载平台,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每层装载平台由对 称组合单元构成,或由扩展组合单元构成,或由对称组合单元和扩展组合单元构成;所述对称组合单元为两个装载架对称放置,所述装载架包括由横梁和侧 梁组成的固定框架、底板架和端面框架;底板架一侧通过至少五个铰接结构 铰接于固定框架侧梁,底板架另一侧两端分别设置与固定框架的锁制部件;3端面框架通过铰链联结在固定框架两端横梁上,端面框架竖梁为由内管和外管组成的套管结构,内管和外管通过锁紧结构连接;所述外管分别连接支撑 杆;所述内管上端固定于端面框架上横梁。所述扩展组合单元由一个装载架和一个扩展装载架对称放置组成,扩展 装载架由装载架和扩展底板组成;所述扩展底板为横骨架式钢结构,扩展底 板表面横端设置翻板,扩展底板一侧两端通过铰链结构与装栽架底板架的活 动一侧铰接;扩展底板两侧分别设置锁紧固定部件。本专利技术所述底板架为纵骨架式钢结构,底板架表面设置至少10个系固结 构。所述端面框架上设置人梯,底板架一端设置人孔。所述扩展底板为横骨 架式钢结构,扩展底板表面设置至少IO个系固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组合式辅助装载手段,在集装箱船、多用途 船上直接使用,可装载车辆、工程机械、大型设备、零部件和大件物资,而 不必对船舶进行改装。本专利技术是利用集装箱运输船实施大型货物水路运输的新技术手段,采用 标准集装箱式的模块化形式,具有互换性,可折叠,其外廓尺寸、形式和功 能与民用的平板集装箱相似,在堆码、贮存、运输和使用上都很便利。多层 装载平台在使用时的一个明显优势是可在集装箱运输船上预先搭设,通过装 载架铰接式底板架的翻起竖直,在各层装载平台上呈现装卸吊口,满足大件 货物在装卸时的通过需要,因此无须拆卸装载平台就能实现货物的直接装卸。 应用多层装载平台,无须对船舶进行改装,实现即装即用。装载架可与标准 集装箱共同在集装箱船上配载,布置在一个或多个船舱的底层,或船舱的相 同列位,货物的装卸可连续作业,具有平台搭设速度快、装载效率高、可重 复使用、经济性好等特点。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装载架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扩展装载架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对称组合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扩展组合单元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每层装载平台由对称组合单元构成,或由扩展组合单元构成,或由对称组合单元和扩展组合单元构成;如图3所示对称组合单元为两个装载架对称放置,如图l所示,装载架 为钢质框架和板架结构,包括由横梁1和侧梁2组成的固定框架、底板架3 和端面框架4;底板架为纵骨架式钢结构,底板架两端分别通过短轴联结在 固定框架侧梁两端,底板架一侧通过至少五个铰接结构铰接于固定框架侧梁, 底板架另一侧两端分别设置与固定框架的锁制部件,该底板架可以翻转放平 搭设成承载底板,也可以翻转垂直以锁制部件锁紧呈现装卸吊口;端面框架 通过铰链联结在固定框架两端横梁上,端面框架竖梁5为由内管和外管组成 的套管结构,内管和外管通过锁紧结构连接,端面框架高度可调节,可向与 底板平行方向折叠呈现收拢状态;所述外管分别连接支撑杆6;所述内管上 端固定于端面框架上横梁。如图4所示扩展组合单元由一个装载架和一个扩展装载架对称放置组 成,如图2所示,扩展装载架由装载架和扩展底板10組成;所述扩展底板为 横骨架式钢结构,扩展底板表面横端设置翻板,扩展底板10 —侧两端通过铰 链结构与装载架底板架3的活动一侧铰接;扩展底板两侧分别设置锁紧固定 部件。为保障物资的装载安全,在装载架底板架和扩展底板上设置10 ~ 20个系 固结构,采用焊接形式,并对底板架进行局部结构加强。另外,在装载架框 架上按40英尺集装箱设置箱角,并在框架底面设置叉车孔,用于装卸。在两 个端面框架上设置人梯,在底板架上设置人孔,用于操作人员上下。装载架的长度和宽度与40英尺标准集装箱相同,分别为12. 192米和 2. 438米。端面框架的高度可调节,外廓高度调节范围3. 2~4. 2米,装载空 间高度2. 6 ~ 3. 6米,每0. 2米设置一个调节档;端面收拢状态的结构高度不 大于l. 0米。装载架的总质量不大于8吨。运抵作业现场的扩展装载架为收拢状态,在.吊装上船之前需使用吊机和 人力辅助呈展开状态。主要操作步骤为,先根据所要装载的大件货物的高度升高或降低端柱后固定,再将两个折叠的端面翻起呈竖直状态,然后将底板 架也翻起竖直固定。对称组合单元的组成过程将两个展开状态的装载架沿导轨吊入集装箱 船舱内,呈对称形式无空箱位组合,可形成约11米长、3. 7米宽的装卸吊口 。 使用吊机辅助将底板架全部翻转放平后,则可在船抢内搭设成约11米长、4. 9 米宽的装载平台。对称组合单元用于装载外廓尺寸长度在10.8米、宽度在 3. 6米以内并且重量不超过79吨的单件货物,以单件重型机械和大型工程车 辆为主。扩展组合单元的组成过程将一个扩展装载架与另一个装载架沿导轨吊 入集装箱货舱内,呈对称形式空一个箱位组合,可形成约ll米长、6. 2米宽 的装卸吊口。使用吊机辅助将底板架和扩展底板全部翻转放平后,则可在船 舱内搭设成约11米长、7. 3米宽的装载平台(如图3)。扩展组合单元用于装 载外廓尺寸长度在10. 8米、宽度在6. Q米以内且重量不超过76吨的单件货 物,或两件外廓尺寸长度在10. 8米、总宽度之和在6. 6米以内并且平均重量 不超过38吨的货物。以装载两件工程、运输车辆等为主。多层装载平台的搭设过程首先根据集装箱船抢的箱位列数和承载货物 的尺度、重量参数,灵活选择装载架的组合方式。把单个模块化装载架的使 用作为方法1,对称组合单元的使用作为方法2,扩展组合单元的使用作为方 法3。则六箱位的集装箱船舱可选用1+2+3、或2+2+2、或3+3的组合方式, 七箱位的船舱可选用1+2+2+2、或1+3+3、或2+3+2,依此类推。实际使用中, 应以方法2和方法3的组合方式为主,可提高装载空间的利用率。方法l的 装卸吊口小、平台面积小,为避免自行车辆的移位调整,如无特殊需要,应 尽量不单独与其它方法组合使用。所有装载架在船抢内各层的组合方式应完 全一致,这样可保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层装载平台,其特征是,每层装载平台由对称组合单元构成,或由扩展组合单元构成,或由对称组合单元和扩展组合单元构成; 所述对称组合单元为两个装载架对称放置,所述装载架包括由横梁和侧梁组成的固定框架、底板架和端面框架;底板架一侧通过至 少五个铰接结构铰接于固定框架侧梁,底板架另一侧两端分别设置与固定框架的锁制部件;端面框架通过铰链联结在固定框架两端横梁上,端面框架竖梁为由内管和外管组成的套管结构,内管和外管通过锁紧结构连接;所述外管分别连接支撑杆;所述内管上端固定于端面框架上横梁; 所述扩展组合单元由一个装载架和一个扩展装载架对称放置组成,扩展装载架由装载架和扩展底板组成;所述扩展底板为横骨架式钢结构,扩展底板表面横端设置翻板,扩展底板一侧两端通过铰链结构与装载架底板架的活动一侧铰接;扩展底板两侧分别 设置锁紧固定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莉王广东寇雄丁宁隋传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