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4993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包括:伸入支座附加钢筋、纤维片材、钢板以及钢钉,所述伸入支座附加钢筋的强度和/或直径可变;所述纤维片材沿框架梁底边粘贴到叠合板底面;所述钢板压在所述纤维片材弯折表面处并且用所述钢钉进行锚固。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提高梁板节点的总体受力性能,有效保证纤维片材发挥作用,提高梁板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提高梁板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提高梁板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是涉及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大大提高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建造质量以及生产效率,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和可持续稳步发展,满足了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绿色建筑概念深入对建筑业提出的要求。在构件当中,混凝土叠合楼盖施工难度低、增量成本小、设计规格统一、选用模数化,所以被优先选用,其中密拼叠合板是叠合楼盖选用的重要类型之一。
[0003]从前期试验研究以及工程使用中发现,当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支座节点在负弯矩作用下,不出筋设置附加钢筋的截面承载力和刚度强于出筋截面,通过改变板端附加钢筋强度或直径,可以改善板端支座节点在负弯矩作用下的受力性能。
[0004]然而,当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支座节点处在正弯矩作用下,不出筋设置附加钢筋支座的抗弯承载力及刚度显著低于其在负弯矩作用下的抗弯承载力及刚度,且裂缝发展迅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板端破坏阶段,伸入支座附加钢筋未充分发挥作用,及转角处混凝土提前开裂等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基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高、密度小、重量轻、耐久性好、耐腐蚀、施工便捷的优良性能,提供一种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与施工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包括:伸入支座附加钢筋、纤维片材、钢板以及钢钉,所述伸入支座附加钢筋的强度和/或直径可变;所述纤维片材沿框架梁底边粘贴到叠合板底面;所述钢板压在所述纤维片材弯折表面处并且用所述钢钉进行锚固。
[0007]进一步,所述纤维片材在所述框架梁底边和所述叠合板底面上等间距粘贴。
[0008]进一步,相邻的两个所述纤维片材之间的间距为100mm至150mm。
[0009]进一步,所述钢板的厚度为1mm至3mm。
[0010]进一步,所述纤维片材呈条带状。
[0011]进一步,所述纤维片材采用碳纤维片材、玻璃纤维片材、玄武岩纤维片材以及芳纶纤维片材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2]进一步,所述纤维片材的宽度为80mm至120mm。
[0013]进一步,所述纤维片材在所述叠合板的板底的延伸长度不小于所述叠合板跨度的1/4,且不小于所述框架梁跨度的1/3。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
[0015]S1:将叠合板的底板下表面打磨:将底板下表面混凝土疏松层清理掉,同时打磨掉粘贴位置的尖锐凸起物,将不平整的混凝土面打磨平整,再通过钢刷进行拉毛处理,以增强混凝土表面粘结力;
[0016]S2:清洁混凝土面:通过清水冲洗,晾干后再做后续施工或用大功率吹风机吹去粉尘和其他杂质,保证粘贴纤维片材的位置无任何附着物;
[0017]S3:纤维片材的切割和裁剪:根据单跨梁的长度计算出等距间隔布置尺寸,将购置的纤维片材预先裁剪成所需尺寸;
[0018]S4:拌制该纤维片材的配套粘结胶:按照要求将配套粘接剂按照固定比例配制,在粘贴面上滚涂粘结胶,转角处用小毛刷充分涂刷,保证胶量的充足;
[0019]S5:将切割裁剪好的纤维片材紧贴在专用胶面,条带状纤维片材要沿展,平直;然后使用专用刮板将条带状纤维片材刮平展,无气泡,刮平条带状纤维片材后在其表面上再刷一层配套粘结胶,同时保证粘结胶充分浸润条带状纤维片材。
[0020]进一步,在S5中,纤维片材粘贴后再在纤维片材的外表面涂刷一层树脂。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通过改变伸入支座附加钢筋强度或直径及板端转角处粘贴纤维片材的复合方式,利用了纤维片材抗拉强度高、密度小、重量轻、耐久性好、耐腐蚀、施工便捷的优良性能;板端支座节点在正弯矩作用下可充分利用其良好的抗弯能力,让板端纵筋和板端附加钢筋充分发挥作用,增强板端的承载能力,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同时,外贴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不受粘贴位置的限制,可用于板端转角处;
[0023]2、利用钢板约束纤维片材,增加了纤维片材在板端支座转角处粘贴的紧密性,避免了板端截面破坏时,纤维片材未充分发挥作用提前脱落。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不出筋的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用纤维片材加固结构的正剖面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不出筋的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用纤维片材加固结构的侧剖面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框架梁;2:预制混凝土底板;3:混凝土叠合层;4:伸入支座附加钢筋;5:板顶横向分布钢筋;6:纤维片材;7:钢板;8:钢钉;9:梁内箍筋;10:梁内纵筋;11:底板纵向受力钢筋;12:板顶纵向分布钢筋;13:桁架钢筋;14:钢筋混凝土柱;15:腰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
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2]如图1和图2所示,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伸入支座附加钢筋(4)、纤维片材(6)、钢板(7)以及钢钉(8),所述伸入支座附加钢筋(4)的强度和/或直径可变;所述纤维片材(6)沿框架梁(1)底边粘贴到叠合板底面;所述钢板(7)压在所述纤维片材(6)弯折表面处并且用所述钢钉(8)进行锚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片材(6)在所述框架梁(1)底边和所述叠合板底面上等间距粘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纤维片材(6)之间的间距为100mm至15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7)的厚度为1mm至3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片材(6)呈条带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片材(6)采用碳纤维片材、玻璃纤维片材、玄武岩纤维片材以及芳纶纤维片材中的一种或几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片材(6)的宽度为80mm至120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出筋混凝土密拼叠合板与框架梁的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能炎彭亚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