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4743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27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及施工方法,涉及岩土工程的基坑工程和水利工程的围堰工程领域,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所述第一桩体为板状结构以实现沿相应方向植入岩土层构建支护面,所述第一桩体在沿着排布方向的两端设有接合部以实现连接功能;所述第二桩体沿着第一桩体的植入方向邻接于第一桩体的一侧以提高支护刚度,且在邻接位置所述第一桩体设有第一对接部,第二桩体设有第二对接部以实现相互可靠连接。该离合式支护桩及施工方法可以提升支护桩的施工效率和结构刚度,增强可扩展性,降低施工作业难度,同时能够减小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及施工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岩土工程的基坑工程和水利工程的围堰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基坑工程和围堰工程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工程、地铁工程以及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等领域。目前,国内的深基坑围护止水结构有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SMW工法桩、TRD工法桩、PC工法桩、HC工法桩、HU工法桩和H+HAT工法桩等型式。
[0003]深基坑工程施工中最常用的结构为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SMW工法桩、TRD工法桩、PC工法桩和HC工法桩,地下连续墙和钻孔桩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泥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且大量使用钢筋和混凝土,造价昂贵,与国家正大力推广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不符;SMW和TRD工法施工影响小,但由于SMW和TRD工法止水帷幕的施工质量较难控制,水泥土强度较低,常常发生渗漏引发事故。HU工法桩和H+HAT工法桩通过焊接在拉森桩上的钢条,采用H型钢和拉森钢板桩组合,形成一个分离式组合桩,止水较好,但整体性相对较差,刚度和受力性能一般;PC工法桩和HC工法桩采用钢管桩或H型钢和拉森钢板桩组合,整体刚度大,止水和受力较好,为确保小企口连接,必须沿同一排列依次连接打入钢管桩或H型钢,再打入拉森桩,但由于组合的钢管桩或H型钢刚度偏大,导致前期打入钢管桩、H型钢和拉森桩时施工难度大,效率极低,极端情况出现无法打入到设计标高。后期回收PC工法桩需先回收拉森桩,再回收钢管桩,为了确保止水效果,焊接在钢管上的锁扣往往通长设置,由于锁扣长度较长,且拉森桩与相邻钢管桩均采用小企口连接,回收难度较大,极端情况还出现拉森桩与钢管桩锁死状态,采用较大功率震动设备都无法回收,长时间振动往往导致不利环境影响,且影响工期,导致费用极大增加,从而极大制约该工法的推广和进一步应用。
[0004]综上所述,深基坑工程所采用的已有桩型及施工方式在合适的工程环境条件下虽能取得较为理想的预期效果,但从工程成本、成桩性能、施工难度等方面综合考虑,还存在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鉴于此,目前深基坑施工领域需开发出一种结构扩展性强、施工效率高、结构刚度大、变形小、止水效果佳、工程质量可靠、经济效益优良的支护桩结构,以提升支护桩的成桩质量以及使用性能,同时能够缩短施工工期,减小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的深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效率低、难度大、桩体结构可扩展性不足、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并且容易对施工环境造成影响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及施工方法,可以提升支护桩的施工效率和结构刚度,降低施工作业难度,同时能够减小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
[0006]本申请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包
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
[0007]所述第一桩体为板状结构以实现沿相应方向植入岩土层构建支护面,所述第一桩体在沿着排布方向的两端设有接合部以实现连接功能。
[0008]所述第二桩体沿着第一桩体的植入方向邻接于第一桩体的一侧以提高支护刚度,且在邻接位置所述第一桩体设有第一对接部,第二桩体设有第二对接部以实现相互可靠连接。
[000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桩体在桩体的不同位置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对接部以实现在相应位置的连接功能,从而扩展离合式支护桩的组合连接能力。
[00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离合式支护桩沿着排布方向设有至少两排第一桩体,第二桩体邻接于两排第一桩体之间并通过相应位置的第二对接部分别与第一桩体的第一对接部相连接。
[001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对接部沿着第一桩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对接部沿着第二桩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使得第一桩体、第二桩体沿着桩体长度方向形成的连接受力可靠,从而构建整体性作用的支护桩。
[001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各自分别包含有凸体结构,以及与凸体结构形状适配并相嵌接的凹体结构,以使得第一桩体、第二桩体能够分别通过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实现相互可靠连接。
[001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桩体、第二桩体沿着植入方向分别设有注浆管以实现在施工时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或注水作业。
[001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桩体沿着排布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桩体的一侧。
[001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离合式支护桩在第一桩体的一侧至少还设有第三桩体以进一步提高支护刚度;所述第三桩体在沿着植入方向设有注浆管以实现在施工时对相应桩体位置进行注浆或注水作业。
[001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三桩体、第二桩体间隔排列于第一桩体的同一侧。
[001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离合式支护桩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
[0018]S1、现场测量放样,施工植入第一桩体;
[0019]S2、在相应位置嵌接第二桩体的第二对接部与第一桩体的第一对接部,并施工植入第二桩体;
[0020]S3、在离合式支护桩完成支护功能的使用后,先回收第二桩体,并通过注浆管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加固;
[0021]S4、回收第一桩体,并通过注浆管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加固。
[0022]本申请的优点是:
[0023]1、离合式支护桩通过将实现支护止水功能的第一桩体、实现支护功能的第二桩体非同列分别布设,避免了传统方法将二者同列设置进行套打时施工效率低,以及第一桩体、第二桩体在植入桩体时因施工造成连接部位锁死而导致的回收难等问题,从而使得不同结构及功能的桩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不但满足使用需求,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0024]2、离合式支护桩的连接方式和结构使得在构建支护功能时,可仅在第二桩体的单侧设置与第一桩体的对接结构,相较于传统方法同列设置的方法,减少了第二桩体对接结构的设置,简化支护桩相关部件结构、降低成本。
[0025]3、离合式支护桩的连接结构可进一步扩展支护桩的具体功能,通过增设连接第三桩体以进一步提高支护桩的支护刚度、通过增设支护止水功能的第一桩体以构建效果更佳的双重防水功能,从而增强离合式支护桩的模块化和扩展性。
[0026]4、离合式支护桩相应桩体的连接方式和结构,使得各桩体能够分别施工及回收,避免互相影响,从而保障支护桩结构的整体功能性,提高了相应组成桩体的独立性,提高了施工效率。
[0027]5、离合式支护桩通过将第二桩体在第一桩体的一侧非同列排布设置,相较于传统的同列设置方法,本申请离合式支护桩构成的截面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更高,从而提高整体结构刚度,大大减小基坑变形。
[0028]6、离合式支护桩通过在相应的桩体结构上设置注浆管,以实现在植入、回收时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或注水作业,进一步减小对施工环境的影响,提高工程建设效益和效率。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申请由第一桩体、第二桩体构成的一种离合式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桩体,其为板状结构以实现沿相应方向植入岩土层构建支护面,所述第一桩体在沿着排布方向的两端设有接合部以实现连接功能;第二桩体,其沿着第一桩体的植入方向邻接于第一桩体的一侧以提高支护刚度,且在邻接位置所述第一桩体设有第一对接部,第二桩体设有第二对接部以实现相互可靠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桩体在桩体的不同位置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对接部以实现在相应位置的连接功能,从而扩展离合式支护桩的组合连接能力。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式支护桩沿着排布方向设有至少两排第一桩体,第二桩体邻接于两排第一桩体之间并通过相应位置的第二对接部分别与第一桩体的第一对接部相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沿着第一桩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对接部沿着第二桩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使得第一桩体、第二桩体沿着桩体长度方向形成的连接受力可靠,从而构建整体性作用的支护桩。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各自分别包含有凸体结构,以及与凸体结构形状适配并相嵌接的凹体结构,以使得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冬英郭永许伟锋吴国彬黄加利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文鼎岩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