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峻宁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4427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腔设置有第一缓震主体,上端设置有两组方柱,所述方柱的上端设置有第二缓震主体以及连接第二缓震主体的圆柱,两组所述圆柱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二缓震主体包括安装于方柱和圆柱端部的固定盘,位于所述上端固定盘的底部设置有延伸至方柱内腔的滑动柱和多组贯穿底部固定盘的滑杆,所述滑杆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弹簧。该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腔设置有第一缓震主体,上端设置有两组方柱,所述方柱的上端设置有第二缓震主体以及连接第二缓震主体的圆柱,两组所述圆柱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抗震设备
,具体为一种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抗震建筑,是指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建筑,目前抗震设计主要针对主体结构、对设备的抗震涉及内容较少,对于在甲类及乙类建筑中,当发生地震时,提高设备吊挂结构的抗震性能,是保障生命线工程或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中的吊挂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的主要措施之一,从全球的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以上的人命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物受损或倒塌所引致的,探讨建筑物于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从工程上建造经得起强震的抗震建筑是减少地震灾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是提高城市综合防御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主要任务。
[0003]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3509020U)所提出的一种用于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该案例通过在减震柱受到外部的冲击后,将减震柱带动其底部的密封套进行移动下降后,对其中的气体通过口径较小的活动孔缓慢的排出,进而会对减震柱的下降速度进行阻碍处理,从而保证减震柱不会直接快速的下降而造成整个减震装置受损,以及对外部的冲击力进行消除缓冲处理,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较为实用,适合广泛推广与使用,但在实际使用中,该减震结构较为简洁,其抗震效果并不理想,在用于楼板及其它建筑物支撑时,达不到更好的抗震作用,故而提出一种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来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腔设置有第一缓震主体,上端设置有两组方柱,所述方柱的上端设置有第二缓震主体以及连接第二缓震主体的圆柱,两组所述圆柱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
[0008]所述第二缓震主体包括安装于方柱和圆柱端部的固定盘,位于所述上端固定盘的底部设置有延伸至方柱内腔的滑动柱和多组贯穿底部固定盘的滑杆,所述滑杆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滑动柱的底端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方柱内壁的第二弹簧。
[0009]优选的,所述方柱内加工有用于滑动柱移动的限位槽,在位于所述限位槽内设置有挡环。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挡块,在位于上端所述挡块上安装有贯穿底部挡块的限位柱。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缓震主体包括设置于底座内腔且与方柱底部连接的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底部设置有与底座内壁连接的第三弹簧,所述底座内腔的底部还设置有限位架,所述限位架的外侧套设有两组滑动块和第四弹簧,所述滑动块与缓冲板之间设置有斜杆。
[0012]优选的,所述滑动块与限位架滑动连接且与第四弹簧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斜杆可转动设置于底座内腔。
[0013]优选的,所述方柱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连接缓冲板的支撑杆,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底板。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该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通过将上端的支撑块与楼板或其它建筑物底部抵接,在建筑体受到震动影响时,支撑块可将圆柱下推,两组固定盘靠近,首先会将第二弹簧以及多组第一弹簧挤压,在其产生的形变缓冲下,能够起到有效的抗震作用,当抗震性能不足以缓冲震动时,圆柱将震力向下传导,通过方柱下推缓冲板,从而使第一缓震主体运行,进一步进行抗震,使得抗震效果更加理想,其支撑的稳定性更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第二缓震主体结构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第一缓震主体结构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A处放大图。
[0021]图中:1底座、2防滑底板、3方柱、4支撑杆、5圆柱、6第一支撑块、7限位柱、8第二支撑块、9挡块、10挡环、11滑动柱、12第二弹簧、13滑杆、14固定盘、15第一弹簧、16缓冲板、17斜杆、18第三弹簧、19滑动块、20第四弹簧、21限位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3]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和“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请参阅图1

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内腔设置有第一缓震主体,在该支撑结构底部受到震动时,由第一缓震主体进行缓冲减震,以提高其稳定性,上端设置有两组方柱3,所述方柱3的上端设置有第二缓震主体以及连接第二缓震主体的圆柱5,两组所述圆柱5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支撑块6和第二支撑块8,在该支撑结构上端受到震动时,使得第一支撑块6和第二支撑块8下移,由圆柱5对第二缓震主体冲压,从而达到减震效果;
[0027]所述第二缓震主体包括安装于方柱3和圆柱5端部的固定盘14,位于所述上端固定盘14的底部设置有延伸至方柱3内腔的滑动柱11和多组贯穿底部固定盘14的滑杆13,所述滑杆13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弹簧15,所述滑动柱11的底端设置有挡块9,所述挡块9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方柱3内壁的第二弹簧12,在圆柱5震力下移时,两组固定盘14靠拢,滑动柱11将挡块9下推,使得第二弹簧12被挤压,同时滑杆13下移,使第一弹簧15也被挤压,通过第一弹簧15和第二弹簧12的压缩缓冲,起到一定的抗震效果。
[0028]进一步地,所述方柱3内加工有用于滑动柱11移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内腔设置有第一缓震主体,上端设置有两组方柱(3),所述方柱(3)的上端设置有第二缓震主体以及连接第二缓震主体的圆柱(5),两组所述圆柱(5)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支撑块(6)和第二支撑块(8);所述第二缓震主体包括安装于方柱(3)和圆柱(5)端部的固定盘(14),位于所述上端固定盘(14)的底部设置有延伸至方柱(3)内腔的滑动柱(11)和多组贯穿底部固定盘(14)的滑杆(13),所述滑杆(13)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弹簧(15),所述滑动柱(11)的底端设置有挡块(9),所述挡块(9)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方柱(3)内壁的第二弹簧(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柱(3)内加工有用于滑动柱(11)移动的限位槽,在位于所述限位槽内设置有挡环(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6)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琳吴永霞胡俊宁蔡兴彬杨勇马文峰
申请(专利权)人:胡峻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