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4169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2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轮胎刚度的确定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确定目标轮胎对应的三维轮胎模型充气后的第一半径和三维轮胎模型充气前的第二半径,并根据第一半径、第二半径和三维轮胎模型的预设线速度确定三维轮胎模型的最小角速度和最大角速度;在充气后的三维轮胎模型从最小角速度逐步加速度到最大角速度的过程中,确定自由滚动角速度;在三维轮胎模型按照自由滚动角速度滚动的过程中,确定三维轮胎模型在多个预设侧偏角度下所受的多个侧向力和多个回正力矩,并根据多个侧向力和多个回正力矩确定目标轮胎的刚度。本申请以至少解决了轮胎测试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了轮胎测试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了轮胎测试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轮胎仿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轮胎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汽车操控稳定性、行驶平顺性与轮胎的侧偏刚性及回正刚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目前获取轮胎动力学模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样胎测试,轮胎产品开发过程中对轮胎侧偏刚度及回正刚度的预测可以通过六分力设备进行测量,但是测试费用高,测试周期长,导致产品开发过程轮胎试制成本提高,开发周期边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轮胎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轮胎测试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轮胎刚度的确定方法,包括:确定目标轮胎对应的三维轮胎模型充气后的第一半径和三维轮胎模型充气前的第二半径,并根据第一半径、第二半径和三维轮胎模型的预设线速度确定三维轮胎模型的最小角速度和最大角速度;在充气后的三维轮胎模型从最小角速度逐步加速度到最大角速度的过程中,确定自由滚动角速度;在三维轮胎模型按照自由滚动角速度滚动的过程中,确定三维轮胎模型在多个预设侧偏角度下所受的多个侧向力和多个回正力矩,并根据多个侧向力和多个回正力矩确定目标轮胎的刚度。
[0005]可选地,根据多个侧向力和多个回正力矩确定目标轮胎的刚度,包括:根据多个预设侧偏角度中每个预设侧偏角度下三维轮胎模型所受的侧向力,确定三维轮胎模型所受的侧向力随预设侧偏角度变化的第一曲线;根据每个预设侧偏角度下三维轮胎模型的回正力矩,确定述三维轮胎模型的回正力矩随预设侧偏角度变化的第二曲线;分别根据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确定目标轮胎的侧偏刚度和目标轮胎的回正刚度,其中,目标轮胎的刚度包括:侧偏刚度和回正刚度。
[0006]可选地,分别根据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确定目标轮胎的侧偏刚度和目标轮胎的回正刚度,包括:分别将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将第一直线的斜率确定为目标轮胎的侧偏刚度,并将第二直线的斜率确定为目标轮胎的回正刚度。
[0007]可选地,每个预设侧偏角度下三维轮胎模型所受的侧向力,通过以下方式确定,包括:将三维轮胎模型按照每个预设侧偏角度进行侧偏并保持每个预设侧偏角度预设时长;将预设时长内最后一帧对应的时刻确定为目标时刻,并将目标时刻三维轮胎模型所受的侧向力确定为每个预设侧偏角度下三维轮胎模型所受的侧向力,其中,每个预设侧偏角度之间依次间隔目标角度值。
[0008]可选地,目标轮胎对应的三维轮胎模型通过以下方式确定,包括:根据目标轮胎中各部件的分布信息和材料分布信息,确定目标轮胎中各胶部件和骨架材料的二维网格模
型,并将骨架材料的二维网格模型嵌入到各胶部件的二维网格模型中,得到目标轮胎对应的二维轮胎模型;根据目标轮胎的规格参数确定目标轮胎对应的轮辋模型;将二维轮胎模型与轮辋模型进行装配,并对装配完成的二维轮胎模型进行充气得到充气完成的二维轮胎模型;将充气完成的二维轮胎模型旋转为三维轮胎模型。
[0009]可选地,根据目标轮胎中各部件的分布和材料分布,确定目标轮胎中各胶部件和骨架材料的二维网格模型,包括:根据目标轮胎中各部件的分布和材料分布,确定目标轮胎中各胶部件和骨架材料;确定目标轮胎中各胶部件和骨架材料的网格,其中,每个网格中至少包含以下材料属性:胶部件的胶料密度、超弹材料参数、骨架材料的截面积、骨架材料的密度和骨架材料的弹性模量;根据每个网格对应的网格类型、网格对应的单元类型和网格包含的材料属性构建二维轮胎模型,其中,胶部件的网格类型包括:三角形网格和四边形网格,胶部件的网格对应的单元类型为H单元,骨架材料的网格对应网格类型为线单元,骨架材料的网格对应的单元类型为surface单元。
[0010]可选地,在确定三维轮胎模型之后,方法还包括:构建路面模型,并确定路面模型中的路面参考点和路面模型与三维轮胎模型的摩擦系数;控制路面模型中的路面参考点与三维轮胎模型的轮胎面接触;对路面参考点施加载荷,以完成三维轮胎模型的加载。
[0011]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轮胎刚度的确定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目标轮胎对应的三维轮胎模型充气后的第一半径和三维轮胎模型充气前的第二半径,并根据第一半径、第二半径和三维轮胎模型的预设线速度确定三维轮胎模型的最小角速度和最大角速度;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充气后的三维轮胎模型从最小角速度逐步加速度到最大角速度的过程中,确定自由滚动角速度;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在三维轮胎模型按照自由滚动角速度滚动的过程中,确定三维轮胎模型在多个预设侧偏角度下所受的多个侧向力和多个回正力矩,并根据多个侧向力和多个回正力矩确定目标轮胎的刚度。
[001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上述轮胎刚度的确定方法。
[001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其中,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轮胎刚度的确定方法。
[001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确定目标轮胎对应的三维轮胎模型充气后的第一半径和三维轮胎模型充气前的第二半径,并根据第一半径、第二半径和三维轮胎模型的预设线速度确定三维轮胎模型的最小角速度和最大角速度;在充气后的三维轮胎模型从最小角速度逐步加速度到最大角速度的过程中,确定自由滚动角速度;在三维轮胎模型按照自由滚动角速度滚动的过程中,确定三维轮胎模型在多个预设侧偏角度下所受的多个侧向力和多个回正力矩,并根据多个侧向力和多个回正力矩确定目标轮胎的刚度的方式,通过采用目标轮胎的仿真三维轮胎模型在按照自由滚动角速度滚动的过程中,确定三维轮胎模型在多个预设侧偏角度下所受的多个侧向力和多个回正力矩,进而确定目标轮胎的刚性,实现了使用三维轮胎模型替代使用实体样胎确定轮胎刚性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轮胎测试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用于轮胎刚度的确定方法的计算机终端(或移动设备)的硬件结构框图;
[0017]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一种轮胎刚度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18]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反映轮胎侧向力与预设侧偏角度关系的第一直线示意图;
[0019]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反映轮胎回正力矩与预设侧偏角度关系的第二直线示意图;
[0020]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三维轮胎模型在侧偏角度为1度的情况下的轮胎印痕示意图;
[0021]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胶部件的二维网格示意图;
[0022]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骨架材料网格示意图;
[0023]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三维轮胎模型示意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刚度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确定目标轮胎对应的三维轮胎模型充气后的第一半径和所述三维轮胎模型充气前的第二半径,并根据所述第一半径、所述第二半径和所述三维轮胎模型的预设线速度确定所述三维轮胎模型的最小角速度和最大角速度;在充气后的三维轮胎模型从所述最小角速度逐步加速度到所述最大角速度的过程中,确定自由滚动角速度;在所述三维轮胎模型按照所述自由滚动角速度滚动的过程中,确定所述三维轮胎模型在多个预设侧偏角度下所受的多个侧向力和多个回正力矩,并根据所述多个侧向力和所述多个回正力矩确定所述目标轮胎的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多个侧向力和所述多个回正力矩确定所述目标轮胎的刚度,包括:根据所述多个预设侧偏角度中每个预设侧偏角度下所述三维轮胎模型所受的侧向力,确定所述三维轮胎模型所受的侧向力随预设侧偏角度变化的第一曲线;根据所述每个预设侧偏角度下所述三维轮胎模型的回正力矩,确定述三维轮胎模型的回正力矩随预设侧偏角度变化的第二曲线;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二曲线确定所述目标轮胎的侧偏刚度和所述目标轮胎的回正刚度,其中,所述目标轮胎的刚度包括:所述侧偏刚度和所述回正刚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二曲线确定所述目标轮胎的侧偏刚度和所述目标轮胎的回正刚度,包括:分别将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二曲线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将所述第一直线的斜率确定为所述目标轮胎的侧偏刚度,并将所述第二直线的斜率确定为所述目标轮胎的回正刚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预设侧偏角度下所述三维轮胎模型所受的侧向力,通过以下方式确定,包括:将所述三维轮胎模型按照所述每个预设侧偏角度进行侧偏并保持所述每个预设侧偏角度预设时长;将所述预设时长内最后一帧对应的时刻确定为目标时刻,并将所述目标时刻所述三维轮胎模型所受的侧向力确定为所述每个预设侧偏角度下所述三维轮胎模型所受的侧向力,其中,所述每个预设侧偏角度之间依次间隔目标角度值。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轮胎对应的三维轮胎模型通过以下方式确定,包括:根据所述目标轮胎中各部件的分布信息和材料分布信息,确定所述目标轮胎中各胶部件和骨架材料的二维网格模型,并将所述骨架材料的二维网格模型嵌入到所述各胶部件的二维网格模型中,得到所述目标轮胎对应的二维轮胎模型;根据所述目标轮胎的规格参数确定所述目标轮胎对应的轮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文高明吕龙张晓军崔杰于悦
申请(专利权)人: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