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导向支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3328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9:15
本申请涉及一种血流导向支架系统,其包括:导入鞘、输送装置及血流导向支架。导入鞘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内腔,内腔的内径为a。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导丝、弹簧线圈及弹性垫圈,弹簧线圈套设于输送导丝的远端,弹性垫圈套设于输送导丝靠近近端的位置,弹簧线圈的外径为b。血流导向支架,由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编织丝交错编织而成,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套设于弹簧线圈,血流导向支架的近端套设于弹性垫圈,编织丝端部的径向尺寸为c,其中,0<(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血流导向支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血流导向支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0003]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而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动脉瘤治疗的手段主要有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两种,临床试验发现,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死亡率比外科手术治疗更低。
[0004]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动脉瘤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其原理为重建动脉瘤处血管的正确路径,恢复血流方向,可以重塑颅内血管的血流方向,并逐渐使动脉瘤缩小直至消失,比起弹簧圈栓塞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和减少远期问题,对于宽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有明显的治疗优势。
[0005]市面上的血流导向支架通常由支架和输送导丝及导入鞘组成,血流导向支架通过输送装置预装压握在导入鞘中,其治疗原理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监护下,通过输送装置的推送,将血流导向支架由导入鞘输送到微导管内,再经微导管输送至病变部位,采用自扩张方式释放血流导向支架,通过血流导向支架高金属覆盖率和高网孔率的结构改变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减少流入动脉瘤内的血流,起到血流导向的作用,诱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促进瘤颈部的血管内皮化,进而实现动脉瘤的闭塞,达到治愈动脉瘤的目的。
[0006]目前市面上的血流导向支架多采用镍钛合金或钴铬合金作为支架主体,在支架中间穿插若根铂钨或者铂金显影丝,此类支架在DSA下未能观察支架整体轮廓,不利于对血流导向支架贴壁情况的判断,易发生技术性并发症,如支架释放不良、移位等现象。James V. Byrne等在文献中报道血流导向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研究中,出现了29%技术性并发症,其中17%支架释放不良并导致7例载瘤动脉闭塞,8%的支架定位差,6%出现支架移位。因此针对以上问题,需要设计一款能够在DSA下通体显影,使术者在支架释放过程中及释放后全程能够观察到支架在血管上的释放效果,同时能保证力学性能的血流导向支架。
[0007]另外,目前市面上的血流导向支架的端部为开放式结构,在导管中输送时支架头端丝容易损伤变形,导致支架释放后头尾端毛糙,支架毛糙容易产生头尾端贴壁不良易产生血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敦力生产Pipeline血流导向支架在输送装置上设计有袖套的结构,用于包裹支架的头端,使其输送过程中不会剐蹭导管内壁,起到保护支架头端的作用,但是这种袖套结构在支架释放过程中会有一些弊端,比如血流导向支架头端从导管中释放出来时不易弹开展开,另外在小血管中释放支架后,回收输送装置时,导丝上的袖套不易翻转回收到导管中,可能会导致翻转回收袖套过程中会因小血管内空间太小挤压血管导致血管出血的不良事件。另外该袖套的结构只是在输送过程中保护到支架头端,手术过程经常遇到释放位置不准确需要回收支架到导管内重新释放,回收支架后,袖套因自动翻转,无法起到保护支架头端的作用,此时支架头端也会容易剐蹭导管导致头端丝损伤毛糙。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至少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之一。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血流导向支架系统,该血流导向支架系统包括:导入鞘,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内腔,所述内腔的内径为a;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导丝、弹簧线圈及弹性垫圈,所述弹簧线圈套设于所述输送导丝的远端,所述弹性垫圈套设于所述输送导丝靠近近端的位置,所述弹簧线圈的外径为b,及血流导向支架,由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编织丝交错编织而成,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套设于所述弹簧线圈,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近端套设于所述弹性垫圈,所述编织丝端部的径向尺寸为c,其中,0<(a

(b+4*c))<c。
[0009]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当血流导向支架覆盖在弹簧线圈并装载至导入鞘后,血流导向支架端部与导入鞘内壁的空间小于编织丝的径向尺寸,由于导入鞘的内腔的直径与微导管的内径一致,即血流导向支架端部与微导管内壁的空间小于编织丝的径向尺寸,这样可以防止血流导向支架在输送过程中出现反折变形等毛糙问题,最大可能降低血流导向支架因毛糙而造成血栓的概率。
[0010]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簧线圈包括显影部及与所述显影部连接的非显影部,所述非显影部的外径为b,所述显影部比所述非显影部更靠近所述输送导丝的远端,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端部位于所述非显影部。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非显影部的轴向长度不小于2mm,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端部与所述非显影部的近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mm,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端部与所述非显影部的远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mm。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端部与所述非显影部的近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非显影部的轴向长度的10%

9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影部与所述非显影部的轴向长度之比为1:1。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编织丝的两端部均设置有圆滑结构,所述圆滑结构的径向尺寸为c,且所述圆滑结构的径向尺寸不小于所述编织丝的丝径。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圆滑结构为通过将所述编织丝末端热熔形成圆球或类圆球结构,或者,所述圆滑结构为通过胶水包裹所述编织丝末端形成圆球或类圆球结构。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非显影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圆滑结构卡设于所述凹槽内。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尺寸为所述圆滑结构的径向尺寸的1/4

1/2。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编织丝包括内芯及包裹在所述内芯上的外层,所述内芯采用显影金属材料,所述外层采用弹性金属材料。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两端部设置有裙边,所述裙边的直径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加。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导丝上还设置有第一显影件及第二显影件,所述第一显影件及所述第二显影件位于所述输送导丝的近端,所述第一显影件的近端与所述弹
性垫圈的远端抵接,所述第二显影件的远端与所述弹性垫圈的近端抵接。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影件的直径小于所述弹性垫圈的直径。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近端至少部分超出所述弹性垫圈,超出所述弹性垫圈的部分覆盖在所述第二显影件。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垫圈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显影件的直径之差为所述编织丝端部的径向尺寸的1/4

1/2。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导丝上还设置有第三显影件,所述第三显影件套设于所述输送导丝,所述第三显影件的远端与所述弹簧线圈固定连接。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推送杆,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流导向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入鞘,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内腔,所述内腔的内径为a;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导丝、弹簧线圈及弹性垫圈,所述弹簧线圈套设于所述输送导丝的远端,所述弹性垫圈套设于所述输送导丝靠近近端的位置,所述弹簧线圈的外径为b,及血流导向支架,由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编织丝交错编织而成,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套设于所述弹簧线圈,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近端套设于所述弹性垫圈,所述编织丝端部的径向尺寸为c,其中,0<(a

(b+4*c))<c。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线圈包括显影部及与所述显影部连接的非显影部,所述非显影部的外径为b,所述显影部比所述非显影部更靠近所述输送导丝的远端,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端部位于所述非显影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影部的轴向长度不小于2mm,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端部与所述非显影部的近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mm,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端部与所述非显影部的远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端部与所述非显影部的近端端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非显影部的轴向长度的10%

90%。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部与所述非显影部的轴向长度之比为1: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丝的两端部均设置有圆滑结构,所述圆滑结构的径向尺寸为c,且所述圆滑结构的径向尺寸不小于所述编织丝的丝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圆滑结构为通过将所述编织丝末端热熔形成圆球或类圆球结构,或者,所述圆滑结构为通过胶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黄浩金李晨雨
申请(专利权)人:聚辉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