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33059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液回路、冷媒回路和换热设备。冷却液回路用于对待冷却设备进行冷却,冷却液回路中设置第一散热设备;冷媒回路用于对冷却液回路进行冷却,冷媒回路中设置第二散热设备,第二散热设备与第一散热设备独立间隔设置;冷媒回路和冷却液回路分别连接于换热设备,冷媒回路于换热设备处与冷却液回路发生热量交换,换热设备并联于第二散热设备,串联于第一散热设备;该冷却系统具有自然冷却模式、制冷模式和联合制冷模式。该冷却系统能够实现冷媒回路的散热过程和冷却液回路的散热过程的分别控制,提升冷却系统的控制灵活性,能够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选择不同的冷却模式。同的冷却模式。同的冷却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冷却系统需要具备不同的运行模式以实现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下进行待冷却设备的冷却工序。冷却系统包括冷媒回路和水路回路,并设置微通道冷凝器作为冷媒回路的换热器,设置自然冷却盘管作为水路回路的换热器。
[0003]传统的冷却系统一般是将微通道冷凝器和自然冷却盘管进行叠层设置,上述两者共用风场和风量,经过上述两者的风量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外部风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克服两个换热器的空气压力损失,导致整体风量下降。例如,外部风以4m/s的迎面风速流经微通道冷凝器和自然冷却盘管时,微通道冷凝器的空气侧压力损失是120kPa,自然冷却盘管的空气侧压力是损失120kPa,则总的空气侧压力损失是240kPa,那么风机需要克服240kPa的空气侧压力损失来实现4m/s的迎面风速,势必要求更大的风机功率和更多的风机数量。且在上述布置中,冷媒回路的换热器和水路回路的换热器无法分开控制,控制的灵活性较差。
[0004]因此,亟需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能够实现冷媒回路的散热过程和冷却液回路的散热过程的分别控制,提升冷却系统的控制灵活性,能够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选择不同的冷却模式。
[0006]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冷却系统,包括:
[0008]冷却液回路,所述冷却液回路用于对待冷却设备进行冷却,所述冷却液回路中设置第一散热设备;
[0009]冷媒回路,所述冷媒回路用于对所述冷却液回路进行冷却,所述冷媒回路中设置第二散热设备,所述第二散热设备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独立间隔设置;
[0010]换热设备,所述冷媒回路和所述冷却液回路分别连接于所述换热设备,所述冷媒回路于所述换热设备处与所述冷却液回路发生热量交换,所述换热设备并联于所述第二散热设备,串联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
[0011]所述冷媒回路和所述冷却液回路同时运行,但第一散热设备中无冷却液时,所述冷却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所述冷媒回路不运行,所述冷却液回路运行且所述第一散热设备中有冷却液时,所述冷却系统处于自然冷却模式;所述冷媒回路和冷却液回路同时运行,且所述第一散热设备中有冷却液时,所述冷却系统处于联合制冷模式。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冷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散热设备的上游设置第一风量控制格栅,所述第一风量控制格栅的开度能够调节,控制吹向所述第一散热设备的风量;
[0013]所述第二散热设备的上游设置第二风量控制格栅,所述第二风量控制格栅的开度
能够调节,控制吹向所述第二散热设备的风量。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冷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风机设备,所述风机设备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和所述第二散热设备所处风道中,被配置为使外部风流经所述第一风量控制格栅和/或所述第二风量控制格栅。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冷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散热设备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设备,所述风机设备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设备背离所述第一散热设备的一侧,所述第一风量控制格栅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背离所述第二散热设备的一侧,所述第二风量控制格栅呈角度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和所述第二散热设备之间。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冷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散热设备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设备,所述风机设备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和所述第二散热设备之间,所述第一风量控制格栅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背离所述第二散热设备的一侧,所述第二风量控制格栅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设备背离所述第一散热设备的一侧。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冷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风量控制格栅的端部设置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能够调节所述第一风量控制格栅的开度;
[0018]所述第二风量控制格栅的端部设置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能够调节所述第二风量控制格栅的开度。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冷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冷媒回路中设置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低压侧连通所述换热设备,所述压缩机的高压侧连通所述第二散热设备。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冷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液回路中布置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打开,所述冷却液回路中的冷却液能够流经所述第一散热设备,同时能够流经所述换热设备;所述控制阀关闭,所述冷却液回路中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换热设备,不流经所述第一散热设备。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上述方案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采用所述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所述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0022]S1、判断环境温度;
[0023]S2、若环境温度不大于0℃,所述冷却系统进入自然冷却模式;
[0024]S3、若环境温度大于0℃,并且小于等于10℃,所述冷却系统进入联合制冷模式;
[0025]S4、若环境温度大于10℃,所述冷却系统进入被动冷却模式。
[0026]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方案,在步骤S2中,进行如下步骤:
[0027]S21、判断冷却液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关系;
[0028]S22、若冷却液温度高于设定温度,且冷却液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温差超过1℃,则加载需求,提升第一散热设备的散热能力;
[0029]S23、若冷却液温度低于设定温度,且冷却液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温差超过1℃,则卸载需求,降低第一散热设备的散热能力;
[0030]在步骤S3中,进行如下步骤:
[0031]S31、判断冷却液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关系;
[0032]S32、若冷却液温度高于设定温度,且冷却液温度与设定温度的之间的温差超过1℃,则加载需求,提升第一散热设备和第二散热设备的散热能力;
[0033]S33、若冷却液温度低于设定温度,且冷却液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温差超过1℃,则卸载需求,降低第一散热设备和第二散热设备的散热能力;
[0034]S34、调节冷媒回路和冷却液回路的运行可靠性;
[0035]在步骤S4中,进行如下步骤:
[0036]S41、判断冷却液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关系;
[0037]S42、若冷却液温度高于设定温度,且冷却液温度与设定温度的之间的温差超过1℃,则加载需求,提升第二散热设备的散热能力;
[0038]S43、若冷却液温度低于设定温度,且冷却液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温差超过1℃,则卸载需求,降低第二散热设备的散热能力。
[003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4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液回路、冷媒回路以及换热设备。该冷却液回路和冷媒回路分别连接于该换热设备,并于此处发生热量交换,冷却液回路用于对待冷却设备进行冷却,冷媒回路用于对该冷却液回路进行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液回路(100),所述冷却液回路(100)用于对待冷却设备进行冷却,所述冷却液回路(100)中设置第一散热设备(110);冷媒回路(200),所述冷媒回路(200)用于对所述冷却液回路(100)进行冷却,所述冷媒回路(200)中设置第二散热设备(210),所述第二散热设备(210)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独立间隔设置;换热设备(300),所述冷媒回路(200)和所述冷却液回路(100)分别连接于所述换热设备(300),所述冷媒回路(200)于所述换热设备(300)处与所述冷却液回路(100)发生热量交换,所述换热设备(300)并联于所述第二散热设备(210),串联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所述冷媒回路(200)和所述冷却液回路(100)同时运行,但第一散热设备(110)中无冷却液时,所述冷却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所述冷媒回路(200)不运行,所述冷却液回路(100)运行且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中有冷却液时,所述冷却系统处于自然冷却模式;所述冷媒回路(200)和冷却液回路(100)同时运行,且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中有冷却液时,所述冷却系统处于联合制冷模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的上游设置第一风量控制格栅(120),所述第一风量控制格栅(120)的开度能够调节,控制吹向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的风量;所述第二散热设备(210)的上游设置第二风量控制格栅(220),所述第二风量控制格栅(220)的开度能够调节,控制吹向所述第二散热设备(210)的风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风机设备(400),所述风机设备(400)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和所述第二散热设备(210)所处风道中,被配置为使外部风流经所述第一风量控制格栅(120)和/或所述第二风量控制格栅(22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设备(210),所述风机设备(400)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设备(210)背离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的一侧,所述第一风量控制格栅(120)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背离所述第二散热设备(210)的一侧,所述第二风量控制格栅(220)呈角度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和所述第二散热设备(210)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设备(210),所述风机设备(400)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和所述第二散热设备(210)之间,所述第一风量控制格栅(120)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背离所述第二散热设备(210)的一侧,所述第二风量控制格栅(220)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设备(210)背离所述第一散热设备(110)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强平付刚平淮晓利谢海军管新丁董玉军潘德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柯诺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