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2875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该方法为:在封冻前深松,施肥后旋耕;播种前分拣种薯,消毒后进行切块,得到的块茎拌种后,得到待播种块茎;起垄后进行播种,播种方式为立体错位密植,在垄顶播种1行,在垄两侧以平行方式分别播种1行,从俯视看,待播种块茎以“X”网型分布,剖面待播种块茎呈斜“V”字型,马铃薯根系与块茎立体错位;然后进行中期管理,在马铃薯花铃期进行摘花打顶,进行虫害防控,在早霜前收获完毕。本发明专利技术种植方法在空间分布上立体错位,植株生长有效空间基本不变,空间利用率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马铃薯种植
,具体涉及一种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是粮、菜、饲和工业原料兼用型经济作物,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应性强,抗旱耐瘠薄,在我国各生态区域大面积种植。2015年,中国实施马铃薯主粮化,主食加工型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步增加,亩产干物质、薯块均匀化与优质化成为主食加工型马铃薯主要评价指标,以商品薯生产为目标的马铃薯生产模式不在适用主食化加工型马铃薯栽培需要。
[0003]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技术为垄上双行种植,该种植方式在现有垄膜覆盖和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马铃薯植株空间占有较高,株距与行距、垄行距与沟行距的距离相差较大,导致马铃薯块茎空间占有量差异较大,导致薯块出现特大薯、畸形薯数量增大,并出现空心薯,薯块均匀度降低。
[0004]因此,探索一种高效且适宜集约管理的马铃薯错位密植种植模式极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该方法针对以主食加工型马铃薯和全粉(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对亩产干物质含量的需要、以及马铃薯种薯对亩产薯块芽眼数量的要求为目标,本专利技术将传统的垄上平行双行变为立体错位排布三行,密度增大,生长有效空间基本不变,空间利用率提高;特大薯块减少,降低空心薯块和畸形薯块减少;极小薯块和大中薯块数量增加,增产提效;亩产干物质量提高,品质提升;有效芽眼数增大,种薯繁育。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土地耕作:在封冻前10~20d进行深松;在播种前20d,施肥后旋耕耙耱;
[0008]S2、种薯处理:播种前10~15d,开窖通风,分拣种薯;先用生石灰粉对种薯的切块区域消毒,然后开始切块,切块时剔除病薯、烂薯和损伤薯块,保持切块大小均匀,芽眼居中,得到块茎;将所述块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混合进行拌种,拌种后摊晾,得到待播种块茎;
[0009]S3、播种、立体错位密植:在耕层温度高于6℃时,进行起垄、将S2中得到的待播种块茎播种,并进行大垄覆膜、垄膜下设有滴灌带,在垄顶播种1行,在垄两侧以平行方式分别播种1行,从俯视看,待播种块茎以“X”网型分布,从剖面看,待播种块茎的排布为倒立的错位“V”型;播种后,垄顶的待播种块茎与垄两侧的待播种块茎的剖面高度差为3~5cm;
[0010]S4、中期管理:出苗后,进行查苗补苗;现蕾期培土,进行中耕除草;
[0011]S5、摘花打顶:在马铃薯花铃期进行摘花或打顶抑制生长;
[0012]S6、进行虫害防控;
[0013]S7、收获整地:在早霜前收获完毕,收获时在地块中晾晒后装袋。
[0014]优选地,S1中所述深松的深度为35cm~40cm;所述旋耕的深度为20~30cm;所述施肥的种类和用量为:N 120kg/hm2,P2O560kg/hm2,K2O90kg/hm2,有机肥600kg/hm2或腐熟农家肥1200kg/hm2,微量元素40kg/hm2和生物菌肥75kg/hm2。
[0015]优选地,S2中单个所述块茎的重量为25~35g;所述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的总重量与块茎的重量比为8~10g/kg;所述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的重量比为1:3。
[0016]优选地,S3中所述垄顶和垄两侧的播深均为8~10cm;所述大垄覆膜的方法为:地膜的覆盖部分为从垄顶到垄侧一半,垄侧下半部分不覆膜,垄侧地膜用土压实,每隔5~6m横压土腰带,防止大风揭膜。
[0017]优选地,所述地膜为黑色聚乙烯薄膜,所述地膜的宽度为120cm,厚度为0.01mm。
[0018]优选地,S3中所述滴灌带为内镶贴片式滴灌带,管壁厚度为0.25mm,出水口距离为30cm,流量为3.0L。
[0019]优选地,S3中所述垄的高度为35cm,垄距为135cm;所述株距为25~30cm,沟行距为55cm,株行距为40cm+40cm。
[0020]优选地,S4中所述培土的厚度4~6cm
[0021]优选地,S6中所述虫害防控是对蚜虫、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进行防控。
[0022]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23]1、本专利技术立体错位密植模式,在对马铃薯植株空间占有、地下块茎生长空间和水肥利用影响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播种摆布方式改变使种植密度提高39.8%,同时提高亩产;立体错位密植对马铃薯干物质含量、营养构成和品质影响不大,通过增产提高了亩产淀粉、干物质量,对以淀粉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全粉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和主食化马铃薯生产有巨大经济前景。
[0024]2、本专利技术立体错位密植使种植密度提高39.8%,且垄沟行距和垄面行距基本一致,单个马铃薯植株空间占有量均匀。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特大薯和小薯块茎急剧减少,大中薯块茎数量大幅增加,总块茎数量提高,单个马铃薯芽眼数量因品种而异,立体错位密植使亩产芽眼个数增加,有效种用薯数量增大,在马铃薯制种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也适宜块茎数量少或生长缓慢的特色马铃薯生产。
[0025]适宜种薯和主食型商品薯生产:密度增大,生长有效空间基本不变,空间利用率提高;特大薯块减少,降低空心薯块和畸形薯块减少;极小薯块和大中薯块数量增加,增产提效;亩产干物质量提高,品质提升;有效芽眼数增大,种薯繁育。
[0026]3、本专利技术种植方法操作中垄上两个边行向垄两侧扩展,由垄顶移到垄侧播种,然后在垄顶中央错位增加播种一行,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推广应用前景较好。
[0027]4、本专利技术立体错位密植是在垄上平行双行栽培的改进中专利技术,其耕作、起垄、覆膜、施肥、防控和收获等过程适宜机械化管控,适宜机械化融合种植,能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人工,实现集约化生产,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
[0028]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立体错位密植种植方法的示意图。
[0030]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立体错位密植种植方法的俯视示意图。
[0031]图3是传统垄上双行种植方法的示意图。
[0032]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马铃薯淀粉积累期的图片。
[0033]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马铃薯淀粉积累期的图片。
[0034]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马铃薯块茎膨大期(花铃期)的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5]实施例1
[0036]本实施例于2018

2019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香泉村进行。
[0037]本实施例的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8]S1、土地耕作:在封冻前10d进行深松,深松的深度为35cm;在播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土地耕作:在封冻前10~20d进行深松;在播种前20d,施肥后旋耕耙耱;S2、种薯处理:播种前10~15d,开窖通风,分拣种薯;先用生石灰粉对种薯的切块区域消毒,然后开始切块,切块时剔除病薯、烂薯和损伤薯块,保持切块大小均匀,芽眼居中,得到块茎;将所述块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混合进行拌种,拌种后摊晾,得到待播种块茎;S3、播种、立体错位密植:在耕层温度高于6℃时,进行起垄、将S2中得到的待播种块茎播种,并进行大垄覆膜、垄膜下设有滴灌带,在垄顶播种1行,在垄两侧以平行方式分别播种1行,从俯视看,待播种块茎以“X”网型分布,从剖面看,待播种块茎的排布为倒立的错位“V”型;播种后,垄顶的待播种块茎与垄两侧的待播种块茎的剖面高度差为3~5cm;S4、中期管理:出苗后,进行查苗补苗;现蕾期培土,进行中耕除草;S5、摘花打顶:在马铃薯花铃期进行摘花或打顶抑制生长;S6、进行虫害防控;S7、收获整地:在早霜前收获完毕,收获时在地块中晾晒后装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深松的深度为35cm~40cm;所述旋耕的深度为20~30cm;所述施肥的种类和用量为:N120kg/hm2,P2O560kg/hm2,K2O90kg/hm2,有机肥600k...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永强胡新元谢奎忠孙小花罗爱花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