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菌株、制剂及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2740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菌株、制剂及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属于黄曲霉毒素脱毒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菌株为长野雷夫松氏菌(Leifsonia shinshuensis)AG29,该菌于2023年2月1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6548。使用该菌株AG29制备发酵液或发酵上清液,并将其添加到含黄曲霉毒素B1的样品中,37℃孵育72h能够降解92.3%的黄曲霉毒素B1,对花生粕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也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较高的降解效率。较高的降解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菌株、制剂及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黄曲霉毒素脱毒
,具体涉及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菌株、制剂及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长野雷夫松氏菌是Leifsonia属的微生物,目前对于该菌株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对植物的益生作用等方面,目前关于该菌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作用未见报道。
[0003]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类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具有极强的致畸、致癌、致突变性,广泛污染花生、玉米、棉籽、稻谷、干果、牛奶等农产品和食品。常用的脱除AFB1方法主要是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有挑拣、漂洗、高温加热、辐射法、溶剂萃取等方法,这些方法或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效率不高,或者会破坏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微生物脱毒法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该方法主要是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去除食品中污染的AFB1,该脱毒法对原料无污染,具有高度专一性,同时避免毒素重新产生,具有降解条件温和、特异性强和脱毒效率高等优点,因此是一种高效、安全的去毒方法。筛选对黄曲霉毒素具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菌株,为黄曲霉毒素的安全、高效降解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菌株、制剂及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株长野雷夫松氏菌,所述长野雷夫松氏菌为长野雷夫松氏菌(Leifsonia shinshuensis)AG29,该菌于2023年2月1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6548。
[0007]保藏编号为CGMCC No.26548的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在黄曲霉毒素降解中的应用。
[0008]一种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是向待降解的样品中添加保藏编号为CGMCC No.26548的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的发酵液或发酵上清液,混匀后,孵育。
[000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的发酵液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0010]将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接种到LB液体发酵培养基中,37℃的振荡培养至菌浓度≥3.3
×
108cfu/mL,即得。
[001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的发酵液上清液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0012]将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接种到LB液体发酵培养基中,37℃的振荡培养至菌浓度≥3.3
×
108cfu/mL,经过5000g离心后获得发酵上清液。
[001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待降解样品为花生粕。
[001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黄曲霉毒素为黄曲霉毒素B1。
[001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孵育为37℃,孵育72h。
[0016]保藏编号为CGMCC No.26548的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在制备黄曲霉毒素降解剂中的应用。
[0017]一种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制剂,含有保藏编号为CGMCC No.26548的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的发酵液或发酵上清液。
[0018]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
[0019]本专利技术分离获得一株长野雷夫松氏菌(Leifsonia shinshuensis)AG29,该菌于2023年2月1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26548。使用该菌株AG29制备发酵液或发酵上清液,并将其添加到含黄曲霉毒素B1的样品中,37℃孵育72h能够降解92.3%的黄曲霉毒素B1,对花生粕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也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菌株AG29的菌落形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在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除非有另外说明,一般具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
[00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数据进一步详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以下实施例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3]实施例1菌种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0024](1)分离纯化
[0025]2017年7月采集青岛地区的土壤样品,在超净台中取1g土壤悬浮在10mL无菌水中,震荡稀释制备土壤悬浊液,然后用无菌蒸馏水稀释100倍。取100μL悬浮液涂布在LB固体平板上,放置于37℃进行培养,3天后平板上长出多个菌落,根据颜色和形态不同,挑取菌落在LB固体平板上进行划线纯化,经过3次划线纯化后,分析降解AFB1的效率,其中编号为AG29菌株降解效率较高。
[0026](2)菌株的鉴定
[0027]形态特征:菌株AG29在LB培养基上单菌落凸起,黄色,不透明(图1),在37℃培养2天后,菌落约为4

6mm。
[0028]生物学特征:革兰氏染色为阳性,能水解利用淀粉、吐温40、吐温80。
[0029]16S rRNA基因分析:采用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SEQ ID NO:1)。根据EzTaxon

e server数据库标准菌株序列同源性比较,菌株AG29的16S rRNA基因与标准菌株Leifsonia shinshuensis JCM 10591
T
的16S rRNA基因同源性为超过99%,基因分析表明该菌为长野雷夫松氏菌(Leifsonia shinshuensis)。
[0030]SEQ ID NO:1(5
’→3’
)
NaCl,pH 7.0,在37℃的摇床上培养2天。取1.96mL的AG29菌液(菌浓度为3.3
×
108cfu/mL)置于10mL样品管中,加入40μL 5000ppb的AFB1工作母液至其终浓度为100ppb,颠倒混匀后37℃孵育72h,然后10000rpm离心5min获得上清,记作试验组溶液;以1.96mL不接菌的培养基加入40μL 5000ppb的AFB1工作母液作为对照组,记作对照组溶液。
[0040]三、37℃条件下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对AFB1的降解能力分析
[0041]采用黄曲霉毒素B
1 ELISA检测试剂盒(北京华安麦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20210609)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AFB1含量,并计算菌株J15对AFB1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组中AFB1含量为3.8ppb,对照组中AFB1含量为49.6ppb。经计算,37℃,72h条件下菌株AG29对AFB1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为92.3%。
[0042]实施例3
[0043]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对花生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作用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长野雷夫松氏菌,其特征在于,所述长野雷夫松氏菌为长野雷夫松氏菌(Leifsonia shinshuensis)AG29,该菌于2023年2月1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6548。2.保藏编号为CGMCC No.26548的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在黄曲霉毒素降解中的应用。3.一种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待降解的样品中添加保藏编号为CGMCCNo.26548的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的发酵液或发酵上清液,混匀后,孵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的发酵液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将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接种到LB液体发酵培养基中,37℃的振荡培养至菌浓度≥3.3
×
108cfu/mL,即得。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的发酵液上清液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将长野雷夫松氏菌AG29接种到LB液体发酵培养基中,37℃的振荡培养至菌浓度≥3.3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清于丽娜毕洁宋昱江晨杨庆利秦宏伟杨伟强宫清轩倪海平于强于小华石程仁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