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气除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0572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废气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在筒体的上方设置有出气口,下方设置有进气口;在筒体的内部设置有隔断层,在筒体上设置有与隔断层相配合的排液口;在隔断层上设置有多个除雾嘴;所述除雾嘴包括套设的除雾嘴内管和除雾嘴外管,除雾嘴内管上端封闭且下端开口穿过隔断层,除雾嘴外管上方开口且下方固定在隔断层上;在除雾嘴内管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在除雾嘴外管下端设置有排液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小液滴去除效率高,连续操作,可满足小颗粒水雾、油雾去除要求。要求。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废气除雾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除雾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废气除雾装置,可应用于废气中水雾、油雾的脱除。

技术介绍

[0002]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废气,其中携带大量含有害物的水雾和油雾,直接排入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有些气体含有大量水雾、油雾,会对下一道工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气体进行除雾处理。气体除雾在生产和污染治理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0003]气体与水、油接触并相对运动,水、油蒸汽或细小颗粒进入气相,随着气温降低和颗粒凝聚产生雾滴,有些气相反应也会产生此类现象。因雾滴颗粒小,在气体中悬浮而难以分离,通常采用重力沉降、惯性碰撞、离心分离、静电吸引、扩散等原理,将小雾滴凝聚成大液滴,从而与气体分离。由此,常用除雾器有惯性式、折流式、旋流板式、丝网式和旋风式分离器。除雾器主要用于分离气体中分散的直径为0.1

100μm的液滴,不同除雾方式适应不同的液滴范围,除雾器的选择应根据气体介质和液滴性质而定,液滴越小,除雾设备造价和运行成本越高。
[0004]专利CN201921944993.2公开一种含水含油废气的除雾装置,利用风扇转动旋流捕集雾滴,通过弯管收集并排出液体,为旋流板式除雾,转动部件易损坏。
[0005]此外,现有技术装备一般要求设备内气速3

5m/s甚至更低,远低于管道气速,设备直径远大于管道直径,设备需要单独布置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废气除雾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小液滴设备造价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0007]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8]一种废气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在筒体的上方设置有出气口,下方设置有进气口;在筒体的内部设置有隔断层,在筒体上设置有与隔断层相配合的排液口;在隔断层上设置有多个除雾嘴;
[0009]所述除雾嘴包括套设的除雾嘴内管和除雾嘴外管,除雾嘴内管上端封闭且下端开口穿过隔断层,除雾嘴外管上方开口且下方固定在隔断层上;在除雾嘴内管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在除雾嘴外管下端设置有排液孔。
[0010]进一步的:在隔断层下方设置有加热管。
[0011]进一步的:所述隔断层有1

3组。
[0012]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的孔径为0.5

10mm。
[0013]进一步的:除雾嘴内管和除雾嘴外管间环形截面积为通气孔总截面积的2

8倍。
[0014]进一步的:通气孔内气体流速为60

150米/秒。
[0015]进一步的:隔断层有多层,且除雾嘴内管上的通气孔的孔径由进气侧始逐层减小,通气孔内气体流速逐层增加。
[0016]本技术结构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中,气体进入除雾嘴通过内管通气孔时将气流加速,气体中悬浮的小液滴与孔壁及外管内壁高速碰撞,小液滴于孔壁及外管内壁表面凝聚,或小液滴间碰撞汇集变大,同时通气孔气流与外管内壁高速碰撞反弹后,局部形成湍流,强化了气流与管壁碰撞和小液滴间碰撞凝聚成大液滴,从而与气体分离,提高了气体中小液滴的去除效率。本技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小液滴去除效率高,连续操作,可满足小颗粒水雾、油雾去除要求。此外,本结构处理时,设备内气速不受限制,且设备与管道直径相近,可以直接串联在管道上使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除雾嘴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序号说明:
[0020]1为筒体、2为除雾嘴、3为出气口、4为排液口、5为隔断层、6为加热管、7为进气口、8为除雾嘴内管、9为除雾嘴外管、10为通气孔、11为排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

2所示为本技术结构一种废气除雾装置,包括筒体1,在筒体1的上方设置有出气口3,下方设置有进气口7;在筒体1的内部设置有隔断层5,在筒体1上设置有与隔断层5相配合的排液口4;在隔断层5上设置有多个除雾嘴2;所述除雾嘴2包括套设(除下方外大部分不接触)的除雾嘴内管8和除雾嘴外管9,除雾嘴内管8上端封闭且下端开口穿过隔断层5,除雾嘴外管9上方开口且下方固定在隔断层5上;在除雾嘴内管8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10,在除雾嘴外管9下端设置有排液孔11。
[0022]其中,隔断层5为钢、塑料或玻璃钢材质隔板,排液口的高度与隔断层相等或略高于隔断层。
[0023]其中,除雾嘴内管8和除雾嘴外管9下端间隙处闭合(可通过螺纹、焊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实现),使两者固定且防止间隙向下漏气。
[0024]其中,除雾嘴内管8于透过隔断层5进气侧(进气口侧即图1中下侧)敞口,出气侧封闭,除雾嘴外管9于进气侧环形封闭,出气侧敞口,外管9下端开设10

30mm排液孔11。
[0025]优选的:在隔断层5下方设置有加热管6,可以在气体温度较低时,通过加热管给气体加热,以保证水、油呈液态,防止水结冰、油凝稠,堵塞内管通气孔。
[0026]优选的:所述隔断层5视水雾、油雾液滴大小及去除要求,可设1

3层。
[0027]优选的:所述通气孔10的孔径为0.5

10mm。
[0028]优选的:除雾嘴内管8和除雾嘴外管9间环形截面积为通气孔10总截面积的2

8倍。
[0029]优选的:通气孔10内气体流速为60

150米/秒。
[0030]优选的:除雾嘴2布置数量、内管8和外管9管径、内管8通气孔10孔径及数量设计依据为:内管8通气孔10孔内气体流速为60

150米/秒,内管8和外管9间环形截面积为内管8通气孔10总截面积的2

8倍,隔断层5为多层时,其上除雾嘴内管8通气孔10孔径由进气侧始逐
层减小,孔内气体流速逐层增加。
[0031]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含有水滴、油滴的废气由进气口进入筒体,受隔断层阻挡,气体进入除雾嘴内管,流经内管通气孔,因截面积减小气流提速,气体由通气孔高速喷出,气体中悬浮的小液滴与孔壁及外管内壁高速碰撞,小液滴于孔壁及外管内壁表面凝聚,或小液滴间碰撞汇集变大,同时通气孔气流与外管内壁高速碰撞反弹后,局部形成湍流,加强气流与管壁碰撞和小液滴间碰撞凝聚成大液滴,大液滴沿内管外壁和外管内壁滑落或掉落形成液流,由外管下端排液孔排至隔断层上汇集,由排液口排出。气流碰撞分离小液滴后,由内外管形成的环形通道敞口处离开除雾嘴,进入筒体后气体流速进一步降低,气体夹带的少量稍大液滴掉落在隔断层上,气体由出气口排出。液滴较小,要求气体含液少时,可多级串联使用,后一级内管通气孔直径小于前一级,如此,前一级去除大部分液滴的同时,使残留液滴粒径增大,利于后一级除雾。内管通气孔直径越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气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在筒体(1)的上方设置有出气口(3),下方设置有进气口(7);在筒体(1)的内部设置有隔断层(5),在筒体(1)上设置有与隔断层(5)相配合的排液口(4);在隔断层(5)上设置有多个除雾嘴(2);所述除雾嘴(2)包括套设的除雾嘴内管(8)和除雾嘴外管(9),除雾嘴内管(8)上端封闭且下端开口穿过隔断层(5),除雾嘴外管(9)上方开口且下方固定在隔断层(5)上;在除雾嘴内管(8)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10),在除雾嘴外管(9)下端设置有排液孔(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气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隔断层(5)下方设置有加热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佟永顺张正洁姜媛媛朱合威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鑫迪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