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洋光滩的生态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9948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海洋光滩的生态修复装置,包括种植基床和鱼礁架,种植基床包括基床框架,基床框架设有若干框杆,框杆合围成若干种植块框,框杆的上端面开设有插槽,插槽内插设有片板,片板中上部和种植块框共同合围成种植单元空间,种植单元空间内设有种植块,片板中下部向下穿过插槽并向下延伸形成定位锚,框杆上设有网杆,基床框架中心部分的网杆之间设有一级隔网,一级隔网之外设有二级隔网,一级隔网和二级隔网将若干种植单元空间分隔成保护区,次保护区和无保护区。通过三个不同功能的保护区来实现不同的修复功能,保证了海草和顺利生长。基床框架边框还设有上插孔和插柱,通过上插孔和插柱的配合便于修复装置的存放和运输。存放和运输。存放和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海洋光滩的生态修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海洋环境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洋光滩的生态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沿海地区部分滩涂沙漠化日益严重,沙漠化的滩面使得植物无法生长,特别是许多鱼类和水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海草床消失后,导致这些海洋动植物失去栖息场所,沿海区域生物多样性锐减。在这种恶性循环下,海底逐渐成为荒漠,即所谓光滩。这种光滩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人工种植海草修复,但是光滩上种植的草籽在潮水的作用下无法稳定聚集在同一区域生长,形成规模效应,其次草苗在沙地难以种植和生长。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名为“一种用于海洋光滩的生态修复装置”(以下简称D1),其公开号为CN114793685AS,公开日为2022年7月29日。D1提出了一种通过带有种植基床和鱼礁架的修复装置,集种植与鱼礁两种功能合二为一,相辅相成,能稳定地种植海草,具有防冲功能,同时形成鱼礁,能有效修复光滩,最后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形成成规模的海草床。D1提供的装置和方法理论上具有不错的修复效果,但是D1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以下问题,草籽在种植基床中生长后,会迅速地吸引一批海洋动植物,这些海洋动物中绝大多数是杂食类动物,如主要的鱼类,这些杂食性动物被海草吸引过来后会迅速地啃食新生的海草,使得海草难以顺利地生长,虽然海草的根部被种植基床所保护得以保存,但是海草生长规模缓慢就导致了海草床形成的速度减慢,修复周期延长。其次,D1落入光滩上难以固定,容易被浪潮推动,导致海草难以扎根。最后,D1的结构在运输时不易存放,造成投放时运输困难,增加投放难度,以上种种制约着D1的使用。
[0004]鉴于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生态修复装置,在D1的基础上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海洋光滩的生态修复装置,通过设置一级隔网、二级隔网和相应的锚定结构和支撑结构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描述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用于海洋光滩的生态修复装置,包括种植基床和鱼礁架,种植基床包括基床框架,基床框架内连接有若干框杆,框杆之间合围成若干种植块框,鱼礁架包括多根斜杆,且多根斜杆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基床框架不同位置处、多根斜杆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框杆的上端面开设有插槽,插槽内插设有将种植块框合围的片板,片板中上部和种植块框共同合围成种植单元空间,种植单元空间内设有含有沉水植物的种植块,片板中下部向下穿过插槽并向下延伸形成定位锚,框杆上还开设有若干杆孔,杆孔中插设有网杆,基床框架中心部分的网杆之间设有一级隔网,一级隔网将基床框架中心区域隔开,一级隔网外围的网杆之间设有二级隔网,一级隔网的网孔比二级隔网的网孔小,一级隔网处于二级隔网内部,一级隔网和二级隔网将基床框架内的若干种植单元空间分隔成中间区域的保护区,次
中间区域的次保护区和最外围的无保护区。
[000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基床框架为三角形,斜杆数量为三根,三根斜杆下端分别固定在基床框架上端面的三个角处。
[000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一级隔网和二级隔网使用能够在水中解体的材料制成。
[00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基床框架的三条边框上端面均开设有上插孔,在上插孔正下方的边框下端面上可拆卸的安装有插柱,插柱底部外径小于插孔直径。
[00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安装一级隔网的网杆至少有三根,网杆合围成的形状至少为三边形,一级隔网包括连接网杆侧壁之间的一级侧网和连接网杆顶部之间的一级顶网。
[00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安装二级隔网的网杆至少有三根,网杆合围成的形状至少为三边形,二级隔网包括连接网杆侧壁之间的二级侧网和连接网杆顶部之间的二级顶网。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1、通过在基床框架的框杆中开设插槽,在插槽中插设片板,利用片板中上部和种植块框共同合围成种植单元空间,使种植单元空间中的片板的构成占比较高,能有效减少种植块框的占比,从而减少基床框架本身用料,减少修补装置的总体重量,提高运输便利性。此外片板中下部向下穿过插槽并向下延伸形成定位锚,将修复装置沉入海底的光滩后,网格状的片板会嵌入光滩中的海沙中,从而形成锚固作用,使修复装置在海底难以移动,为海草的生长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的海草床。
[0015]2、通过设置一级隔网和二级隔网将若干种植单元空间分隔成三个区域,海草生长时,无保护区的海草负责吸引海洋生物进食,起到了吸引大量海洋生物聚集的目的,次保护区的海草则进行了简单的防护,避免了大型的海洋生物进食海草,给予了小型的海洋生物进食的可能,保护区内的海草避免了大型和小型海洋生物的进食,使海草得以顺利生长,从而能稳定形成海草床,缩短和稳定光滩的修复周期。
[0016]3、通过利用可在水中解体的材料制成一级隔网和二级隔网,一级隔网和二级隔网经过长时间的海水浸泡后会逐渐断裂从而释放出修复装置内部的海草,在隔网保护期间,海草的生长至成熟,隔网破开后,海草向外繁衍不受限制。
[0017]4、通过设置上插孔和插柱,在运输存储时,修补装置之间上下叠放,上层的修复装置通过插柱支撑在下层修复装置的上插孔中。在需要使用时,将插柱拆卸掉即可立即使用,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装置的第一视角立体图(未示出种植块、一级隔网和二级隔网);
[0019]图2为基床框架的俯视图;
[0020]图3为本装置的第二视角立体图(未示出种植块、一级隔网和二级隔网);
[0021]图4为基床框架搭载一级隔网的立体图;
[0022]图5为基床框架搭载二级隔网的立体图;
[0023]图6为种植块的立体结构剖面图。
[0024]图中,1、基床框架,2、上插孔,3、插柱,4、锥头,5、网杆,6、片板,7、种植块框,8、插
槽,9、框杆,10、杆孔,11、斜杆,12、一级隔网,13、二级隔网,14、竹片网框,15、植物纤维毯,16、种植土。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更好理解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6]参见图1至图5,一种用于海洋光滩的生态修复装置,包括种植基床和鱼礁架,种植基床包括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基床框架1和多根框杆9,基床框架1为等边三角形框,多根框杆9连接在基床框架1的内部,多根框杆9之间合围成多个等边三角形种植块框7。
[0027]具体的,鱼礁架为三脚架结构,由三根等长度的斜杆11组成,斜杆11为毛竹制成,三根斜杆11下端分别绑在等边三角形的基床框架1的三个角上,顶端则汇聚于基床框架1中心点的垂直线上,并用扎带进行绑扎固定到一起,组成三面通透的框架,结构稳定可靠。
[0028]种植基床和鱼礁架同时构成一个礁体,为各位浮游生物和微小海洋动物提供生存和躲避天敌的场所,有利于改变光滩的总体海洋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海洋光滩的生态修复装置,包括种植基床和鱼礁架,种植基床包括基床框架,基床框架内连接有若干框杆,框杆之间合围成若干种植块框,鱼礁架包括多根斜杆,且多根斜杆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基床框架不同位置处,多根斜杆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框杆的上端面开设有插槽,插槽内插设有将种植块框合围的片板,片板中上部和种植块框共同合围成种植单元空间,种植单元空间内设有含有沉水植物的种植块,片板中下部向下穿过插槽并向下延伸形成定位锚,框杆上还开设有若干杆孔,杆孔中插设有网杆,基床框架中心部分的网杆之间设有一级隔网,一级隔网将基床框架中心区域隔开,一级隔网外围的网杆之间设有二级隔网,一级隔网的网孔孔径小于二级隔网的网孔孔径,一级隔网处于二级隔网内部,一级隔网和二级隔网将基床框架内的若干种植单元空间分隔成中间区域的保护区,次中间区域的次保护区和最外围的无保护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海洋光滩的生态修复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符青阳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正永生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