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形缝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29365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8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形缝系统,包括覆土层、混凝土层、第一挡墙、盲沟、第一防水层、变形缝组件,变形缝组件包括变形缝本体、第二防水层、第三防水层、第一压紧件和密封膏,使用时,水体进入混凝土后,通过第一防水层形成第一层防水防止水体流入变形缝本体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的第一层防水保护,穿过第一防水层的雨水在第二防水层、第三防水层的作用下避免雨水流入变形缝本体,从而起到对变形缝本体的第二层防水保护,并在第一压紧件的作用下使得第二防水层从变形缝本体向盲沟具有一定弧度,水体向变形缝组件和第一挡墙之间的间隙流动,使得水体流入盲沟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的第一层排水保护,因此具有更强的防水效果。水效果。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形缝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形缝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更好的集约利用土地,拓展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界面,增强轨道交通事业自身造血机能,全国近年结合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和周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方兴未艾。而在变形缝系统的上盖项目中,下方区域均设有大量高压电气维修设备,对防水要求严格,漏水将对轨、路运营产生不利影响,且上盖项目盖板面积规模巨大,变形缝跨度大,所处环境多为覆土之下及多振动环境,防水困难。因此需要对变形缝的防水性能进行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更强防水性的变形缝系统。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变形缝系统,包括覆土层、混凝土层、第一挡墙、盲沟、第一防水层、变形缝组件,所述混凝土层设于所述覆土层的下方,所述混凝土层设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挡墙之间,所述混凝土层开设有设于第一防水道,所述第一防水层设于所述第一防水道内,所述变形缝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防水道的下方,若干个所述盲沟均开设于所述变形缝组件和所述第一挡墙之间;
[0005]所述变形缝组件包括变形缝本体、第二防水层、第三防水层、第一压紧件和密封膏,所述密封膏设于所述变形缝本体内,所述第二防水层跨越所述变形缝本体且设于所述密封膏的上方,所述第三防水层铺设于所述第二防水层远离所述密封膏的一侧,所述第一压紧件设于所述密封膏的上方且设于所述第二防水层和所述第三防水层之间。
[0006]可选的,所述混凝土层的外侧设有第一坡体,所述第一坡体从所述变形缝组件所在竖直面向两侧向下延伸,且坡度为3%。
[0007]可选的,所述变形缝组件还包括底板和聚苯乙烯泡沫件,所述底板固定于所述变形缝本体内且设于远离所述混凝土层的一端,所述聚苯乙烯泡沫件填充于所述密封膏和所述底板之间。
[0008]可选的,所述变形缝组件还包括截水槽和第一排水管,所述截水槽固定于所述混凝土层的下方且设于所述底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截水槽的底部连通。
[0009]可选的,所述截水槽的底部设有第二斜坡,所述第二斜坡从两侧向所述排水管向下延伸,且所述第二斜坡的坡度为1%。
[0010]可选的,所述变形缝组件还包括反坎,所述反坎包括平面部和凸起部,所述变形缝本体开设于所述凸起部,所述第二防水层铺设于所述凸起部。
[0011]可选的,所述盲沟内设有雨水斗和第二排水管,所述盲沟开设于所述平面部,所述雨水斗装设于所述盲沟内,所述第二排水管与所述雨水斗远离所述混凝土层的一端连通。
[0012]可选的,所述盲沟与所述第一挡墙、所述凸起部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0mm。
[0013]可选的,位于所述凸起部同一侧的若干个所述盲沟之间沿所述第一挡墙的延伸方向所在方向依次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盲沟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0m。
[0014]实施本技术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的变形缝系统,使用时,水体落在覆土层,混凝土层将覆土层与变形缝本体分离防止大量土壤中的水分与变形缝本体直接接触,并通过第一防水层形成第一层防水防止水体流入变形缝本体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的第一层防水保护,穿过第一防水层的雨水在第二防水层、第三防水层的作用下避免雨水流入变形缝本体,从而起到对变形缝本体的第二层防水保护,并在第一压紧件的作用下使得第二防水层从变形缝本体向盲沟具有一定弧度,水体向变形缝组件和第一挡墙之间的间隙流动,使得水体流入盲沟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的第一层排水保护,在两层防水保护和一层排水保护的作用下具有更强的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变形缝系统的主视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变形缝系统的俯视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00、变形缝系统,
[0020]1、混凝土层,11、第一坡体,
[0021]2、第一挡墙,
[0022]3、盲沟,31、雨水斗,32、第二排水管,
[0023]4、第一防水层,
[0024]5、变形缝组件,51、变形缝本体,52、第二防水层,53、第三防水层,54、第一压紧件,55、密封膏,56、底板,57、聚苯乙烯泡沫件,58、截水槽,581、第二斜坡,59、第一排水管,510、反坎,
[0025]6、覆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此外,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

第一”信息。
[0029]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形缝系统100,包括混凝土层1、第一挡墙2、盲沟3、第一防水层4、变形缝组件5和覆土层6,混凝土层1设于覆土层6的下方,混凝土层1设于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挡墙2之间,混凝土层1开设有设于第一防水道,第一防水层4设于第一防水道内,变形缝组件5设于第一防水道的下方,若干个盲沟3均开设于变形缝组件5和第一挡墙2之间。变形缝组件5包括变形缝本体51、第二防水层52、第三防水层53、第一压紧件54和密封膏55,密封膏55设于变形缝本体51内,第二防水层52跨越变形缝本体51且设于密封膏55的上方,第三防水层53铺设于第二防水层52远离密封膏55的一侧,第一压紧件54设于密封膏55的上方且设于第二防水层52和第三防水层53之间。使用时,水体落在覆土层6,混凝土层1将覆土层6与变形缝本体51分离防止大量土壤中的水分与变形缝本体51直接接触,并通过第一防水层4形成第一层防水防止水体流入变形缝本体51内,形成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一层防水保护,穿过第一防水层4的雨水在第二防水层52、第三防水层53的作用下避免雨水流入变形缝本体51,从而起到对变形缝本体51的第二层防水保护,并在第一压紧件54的作用下使得第二防水层52从变形缝本体51向盲沟3具有一定弧度,水体向变形缝组件5和第一挡墙2之间的间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形缝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覆土层、混凝土层、第一挡墙、盲沟、第一防水层、变形缝组件,所述混凝土层设于所述覆土层的下方,所述混凝土层设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挡墙之间,所述混凝土层开设有设于第一防水道,所述第一防水层设于所述第一防水道内,所述变形缝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防水道的下方,若干个所述盲沟均开设于所述变形缝组件和所述第一挡墙之间;所述变形缝组件包括变形缝本体、第二防水层、第三防水层、第一压紧件和密封膏,所述密封膏设于所述变形缝本体内,所述第二防水层跨越所述变形缝本体且设于所述密封膏的上方,所述第三防水层铺设于所述第二防水层远离所述密封膏的一侧,所述第一压紧件设于所述密封膏的上方且设于所述第二防水层和所述第三防水层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的外侧设有第一坡体,所述第一坡体从所述变形缝组件所在竖直面向两侧向下延伸,且坡度为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缝组件还包括底板和聚苯乙烯泡沫件,所述底板固定于所述变形缝本体内且设于远离所述混凝土层的一端,所述聚苯乙烯泡沫件填充于所述密封膏和所述底板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惠菁钟献荣陈杰超王维俊邓韵言郭进军陈祥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