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老建筑物基础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2205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老建筑物基础连接结构,包括在新老建筑物交接部位的新建筑物侧设置的基础主受力区段和基础次受力区段,在新老建筑物交接部位设置的后浇段;所述的基础主受力区段的地基用于承担上部结构荷载和地基变形,基础次受力区段用于承受基础底板自重及底板上恒活荷载或适当承担上部荷载传来的基底压力;所述的后浇段包括新建筑基础顶筋、底筋,顶筋、底筋通过植筋或焊接与老建筑物连接;后浇段中部设置止水凹槽及抗裂附加筋,抗裂附加筋通过植筋与老建筑物连接;在抗裂附加筋上下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遇水膨胀止水条设置在新老建筑的交界面处;后浇段的新建筑侧设置止水钢板。钢板。钢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老建筑物基础连接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相关
,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新老建筑物基础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老建筑物扩建、新建筑物与老建筑毗邻建造情况越来越多,且具有地下使用功能房间的新老建筑地下空间一般要求联通,对于此种情况,为防止新建筑对老建筑基础受力、沉降产生不利影响,一般的处理方式为设缝断开、新老建筑物交接部位采用悬挑基础,或新老建筑通过植筋连接、老建筑地基采用加固方式进行处理,上述处理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0003]1.地下防水抗渗效果较差,由于设缝分开,分缝处仅采用建筑柔性防水,耐久性差,地下室连接部位很容易开裂渗漏;
[0004]2.老建筑地基采用加固方式成本高、工期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地下功能房间进行联通的新老建筑物基础连接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老建筑物基础连接结构。该基础连接结构简单,通用性强,在不影响原有建筑物安全性的前提下,既有效解决了基础连接部位新建筑对老建筑的不利影响和开裂渗漏问题,又节省了工程造价。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新老建筑物基础连接结构,包括在新老建筑物交接部位的新建筑物侧设置基础主受力区段和基础次受力区段,在新老建筑物交接部位设置后浇段,所述的基础主受力区段的地基主要用于承担上部结构荷载和地基变形,基础次受力区段主要用于承受基础底板自重及底板上恒活荷载或适当承担上部荷载传来的基底压力;所述的后浇段包括新建筑基础顶筋、底筋,顶筋、底筋通过植筋或焊接与老建筑物连接;后浇段中部设置止水凹槽及抗裂附加筋,抗裂附加筋通过植筋与老建筑物连接;在抗裂附加筋上下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遇水膨胀止水条设置在新老建筑的交界面处;后浇段的新建筑侧设置止水钢板。
[000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地下水位不低于基底标高时后浇段底部设置抗水板,抗水板内设置钢筋,抗水板钢筋通过植筋与老建筑物连接。
[000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后浇段待基础交接部位新建建筑物一侧主体完工设定时间后且经观测新建筑物沉降趋于稳定后采用高一标号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浇筑封闭。
[00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防止新建筑物基底附加压力对老建筑物地基沉降产生不利影响,基于补偿性基础原理,所述基础次受力区段当用于承担上部结构荷载传来的基底压力时,此区段基底附加压力不应大于此区域挖除的土重。
[001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减小基础主受力区段基底压力对老建筑物的不利影
响,基础次受力区段宽度应满足新老建筑物基础间净距的要求及相关的设计要求。
[001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减小新建筑物地下室顶板及楼板传递到交界面处老建筑物外墙的荷载对老建筑物沉降的不利影响,应控制此传递的荷载不大于老建筑物外挑基础上覆土的重量。
[001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了减小新建筑物基础对老建筑基础的不利影响并满足规范对基础沉降的规定,在新老建筑物交接部位新建筑物一侧设置基础主受力区段和基础次受力区段。
[0014]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基础主受力区段的地基主要用于承担上部结构荷载和地基变形,其宽度应满足地基承载的要求,其地基变形应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允许值,考虑含地下室的基础为补偿性基础,地基变形计算应考虑回弹再压缩的影响。
[0015]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减小交接部位新建建筑基础沉降对老建筑基础的不利影响,在新老建筑基础交接部位设置后浇段。
[001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新老建筑交界面下侧基础底面建筑设置附加防水卷材。
[001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新建筑基底标高于老建筑基底标高,新建筑基础与老建筑挡土墙连接。
[001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新建筑基底标与老建筑基底标高相同时,新建筑基础与老建筑基础直接相连。
[001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新建筑基底标低于老建筑基底标高,新建筑基础通过放坡与老建筑基础直接相连。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1]1.本专利技术为了减小新建筑物基础对老建筑基础的不利影响并满足规范对基础沉降的规定,在新老建筑物交接部位新建筑物一侧设置基础主受力区段和基础次受力区段。基础主受力区段的地基主要用于承担上部结构荷载和地基变形,基础次受力区段的地基主要用于承受基础底板自重及底板上恒活荷载或适当承担上部荷载传来的基底压力。为减小交接部位新建建筑基础沉降对老建筑基础的不利影响,在新老建筑基础交接部位设置后浇段。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基础主受力区段和基础次受力区段,明确了各自的功能及设计方法,有效控制了新建筑对老建筑基础的不利影响,通过设置后浇段,减小新建筑基础沉降对老建筑基础的不利影响,有效解决了基础连接部位新建筑对老建筑的不利影响和开裂渗漏问题,节省了工程造价。
[0022]2.本专利技术为防止新建筑物基底附加压力对老建筑物地基沉降产生不利影响,基于补偿性基础原理,基础次受力区段当用于承担上部结构荷载传来的基底压力时此区段基底附加压力不应大于此区域挖除的土重。
[0023]3.本专利技术为减小基础主受力区段基底压力对老建筑物的不利影响,基础次受力区段宽度满足新老建筑物基础间净距的要求及相关的设计要求。
[0024]4.本专利技术为减小新建筑物地下室顶板及楼板传递到交界面处老建筑物外墙的荷载对老建筑物沉降的不利影响,应控制此传递的荷载不大于老建筑物外挑基础上覆土的重量。
附图说明
[0025]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基础非受力区段及后浇段的平面设置示意图;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后浇段构造

基底标高新建筑高于老建筑时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后浇段构造

基底标高新建筑与老建筑相同时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后浇段构造

基底标高新建筑低于老建筑时的示意图;
[0030]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交界面处止水凹槽构造要求的示意图;
[0031]图中,1.基础主受力区段,2.基础次受力区段,3.后浇段,4.新建筑基础底筋,5.老建筑基础顶筋,6.抗裂附加筋,7.止水凹槽,8.遇水膨胀止水条,9.止水钢板,10.抗水板,11.抗水板钢筋,12.新建筑基础顶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
[0033]如图1所示为基础受力区段划分及后浇段的平面设置示意图。本实施例根据基底压力的不同,新建筑物基础可划分为基础主受力区段1、基础次受力区段2,基础主受力区段1设置在基底反力较大的竖向构件周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老建筑物基础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新老建筑物交接部位的新建筑物侧设置的基础主受力区段和基础次受力区段以及在新老建筑物交接部位设置的后浇段;所述的基础主受力区段的地基用于承担上部结构荷载和地基变形,基础次受力区段用于承受基础底板自重及底板上恒活荷载或适当承担上部荷载传来的基底压力;所述的后浇段包括新建筑基础顶筋、底筋,顶筋、底筋通过植筋或焊接与老建筑物连接;后浇段中部设置止水凹槽及抗裂附加筋,抗裂附加筋通过植筋与老建筑物连接;在抗裂附加筋上下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遇水膨胀止水条设置在新老建筑的交界面处;后浇段的新建筑侧设置止水钢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老建筑物基础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地下水位不低于基底标高时,在所述后浇段底部设置抗水板,抗水板内设置钢筋,抗水板钢筋通过植筋与老建筑物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老建筑物基础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段待基础交接部位新建建筑物一侧主体完工设定时间后且经观测新建筑物沉降趋于稳定后采用高一标号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浇筑封闭。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老建筑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兵王金金李国光邢程博徐承强
申请(专利权)人:同圆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