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胞共培养加压力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8703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细胞共培养加压力体系,包括下室、上室、细胞爬片和加压装置;所述下室用于培养接受分泌因子的下室细胞;所述上室设置于下室内,所述上室与下室之间设有带孔的韧性生物膜,用于培养产生分泌因子的上室细胞并分隔两室培养的细胞,所述孔用于上室与下室间带有分泌因子的培养液流通;所述上室内设置有细胞爬片,所述细胞爬片覆盖于上室细胞上且与上室的内壁间留有间隙,所述加压装置设置于细胞爬片上,用于向上室细胞施压。上室细胞受压后产生的如H2S在内的分泌因子随培养基由韧性生物膜的孔流向下室细胞,通过调整加压装置的压力可以实现加压力体系下的细胞共培养以及模拟体内实际应力环境下的细胞A对于B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细胞共培养加压力体系


[0001]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细胞共培养加压力体系。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细胞加压力装置通常一个孔只能培养一种细胞A,而不能模拟一种细胞在受压情况下分泌的因子直接作用于另一种细胞的情况,因此无法模拟体内实际应力环境下的细胞A对于B的影响。
[0003]目前,常用的细胞加力共培养方法是将一种细胞施加压应力,收集细胞上清液去培养另一种细胞,例如:为了研究hPDLSCs细胞受压后产生的H2S对于THP

1derived macrophages细胞的影响,首先对单独培养的hPDLSCs施加压应力,或者施加压应力后进行HA处理,分别收集上清液后再对THP

1derived macrophages进行培养,观察其变化。现有技术无法实现直接观察细胞受压后分泌因子对另一种细胞产生的直接影响,且在收集上清冻存过程中可能会损失细胞因子的浓度,利用上清培养另一种细胞也会影响血清浓度,影响观察细胞直接作用的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细胞共培养加压力体系,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细胞共培养加压力体系,包括下室、上室、细胞爬片和加压装置;
[0006]所述下室用于培养接受分泌因子的下室细胞;所述上室设置于下室内,所述上室与下室之间设有带孔的韧性生物膜,所述韧性生物膜用于培养产生分泌因子的上室细胞并分隔两室培养的细胞,所述孔用于上室与下室间带有分泌因子的培养液流通;所述上室内设置有细胞爬片,所述细胞爬片覆盖于上室细胞上且与上室的内壁间留有间隙,所述加压装置设置于细胞爬片上,用于向上室细胞施压。
[0007]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室设置于下室内且位于下室细胞的上方。
[0008]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细胞爬片与上室内壁的间隙至少为1mm。
[0009]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韧性生物膜的韧性满足能承受至少2g/cm2的压应力。
[0010]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孔的孔径为3μm。
[0011]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压装置采用玻璃材质的配重块,所述配重块顶部设有把手。
[0012]本技术方案与
技术介绍
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0013]1、本方案通过上室和下室的设计,分别培养细胞,实现模拟一种细胞在受压情况下分泌的因子直接作用于另一种细胞的情况,通过合理设置加压装置的施压程度即可模拟体内实际应力环境下的细胞A对于B的影响。
[0014]2、本方案上室底部为韧性生物膜,孔径约3um,细胞无法透过,但蛋白等分子以及培养基可以通过,使得分泌因子可以顺利进入下室。
[0015]3、本方案细胞爬片覆盖在上室细胞中使上室细胞受力均匀,且与上室周围有约1mm距离保证细胞短时间受力不会缺氧。
[0016]4、本方案上室和下室均为培养皿材质,加压装置采用玻璃材质的配重块,顶部设置把手方便调整和更换。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实施例细胞共培养加压力体系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

下室,2

上室,3

细胞爬片,4

配重块,5

把手,6

韧性生物膜,7

下室细胞,8

上室细胞。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
[0021]一种细胞共培养加压力体系,包括下室1、上室2、细胞爬片3和加压装置;
[0022]所述下室1采用培养皿材质,用于培养接受分泌因子的下室细胞7,本实施例下室细胞7选用mBMMs下颌骨骨髓单核/巨噬细胞;
[0023]所述上室2设置于下室1内,且位于下室细胞7的上方;上室2内设置有细胞爬片3,本实施例上室细胞8选用mBMMSCs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述细胞爬片3覆盖于上室细胞8上,且细胞爬片3与上室2的内壁间留有1mm的间隙,保证细胞短时间受力不会缺氧。所述上室2的底部为带孔的韧性生物膜6,韧性生物膜6用于培养产生分泌因子的上室细胞8,且分隔两室培养的细胞,孔径为3μm细胞无法透过,但蛋白等分子以及培养基可以通过,使得分泌因子可以顺利进入下室1。
[0024]所述加压装置直接放置于细胞爬片3上,用于向上室细胞8施压,由于细胞爬片3覆盖在上室细胞8上能够使上室细胞8受力均匀,且韧性生物膜6的韧性满足能承受至少2g/cm2的压应力。本实施例的加压装置采用玻璃材质的配重块4,所述配重块4顶部设有把手5,方便操作调整和更换,模拟体内实际应力环境下的细胞A对于B的影响。
[0025]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胞共培养加压力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室、上室、细胞爬片和加压装置;所述下室用于培养接受分泌因子的下室细胞;所述上室设置于下室内,所述上室与下室之间设有带孔的韧性生物膜,所述韧性生物膜用于培养产生分泌因子的上室细胞并分隔两室培养的细胞,所述孔用于上室与下室间带有分泌因子的培养液流通;所述上室内设置有细胞爬片,所述细胞爬片覆盖于上室细胞上且与上室的内壁间留有间隙,所述加压装置设置于细胞爬片上,用于向上室细胞施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细胞共培养加压力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室设置于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晶白玉兴黄晓峰杨凯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