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7034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中部具有用于秸秆竖向传送位移的导向传送部;果穗收集装置,所述果穗收集装置安装于导向传送部的上方,对秸秆上半部的果穗采集;提供了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在还田行进过程中,完成果穗的采收,合理的对农作物划分利用,提高作业效率和利用率,并且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
,尤其涉及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小麦玉米轮作是华北地区粮食作物最主要的种植模式,玉米秸秆应该还田还是离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和科研人员;
[0003]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加土壤的缓冲性;但秸秆腐解需要固定土壤氮素,与下茬小麦生长产生“争氮效应”,有研究表明,玉米秸秆全量还田能固定耕层土壤中50

90kg/ha的速效氮,造成小麦分蘖少、苗黄等现象,尤其在秸秆量大、耕作深度较浅的情况下,秸秆还田负面效应更加明显;秸秆离田能消除由于秸秆腐解造成的“争氮效应”,利于下茬小麦的出苗、分蘖,但减少了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归还,土壤肥力提升缓慢,阻碍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0004]经过长期试验研究表明,以不影响下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情况下、玉米秸秆最适宜切段还田量,在旋耕(深度15cm左右)条件下,适宜比例为55%—70%(最佳比例64%),目前大多选择秸秆粉碎还田,或者全量切段还田等方式,在实际作业中,为了保证秸秆的还田比例,需要将上部秸秆回收作业,而在回收中,通常将秸秆和顶部的果穗一同进行存放,无法做到分类回收,造成后期利用时,需要工作人员手工对果穗摘除回收,作业效率慢,同时增加了劳动人员的工作负担,并且放置后再进行回收作业,由于秸秆自身水分的流失,容易在搬运中造成脱落浪费,为此,亟需一种可以在还田过程中完成秸秆上部分果穗回收作业的机械。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了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在还田行进过程中,完成果穗的采收,合理的对农作物划分利用,提高作业效率和利用率,并且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
[0007]机体,所述机体的中部具有用于秸秆竖向传送位移的导向传送部;
[0008]果穗收集装置,所述果穗收集装置安装于导向传送部的上方,对秸秆上半部的果穗采集。
[0009]优选的,所述果穗收集装置包括与所述导向传送部相对布置的气囊,和机壳;所述机壳由秸秆进入方向依次设有挤压件、对果穗传输分离的切除件和用于果穗、叶片分离的筛选件。
[0010]优选的,所述挤压件包括由秸秆进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压轮、第二压轮和第三压轮;所述第一压轮、第二压轮和第三压轮的直径依次增大,且沿轴线方向均划分为三段,沿所述第一压轮圆周方向呈间距布置有破口刃。
[0011]优选的,所述切除件包括与所述挤压件连通的剥离通道,位于所述剥离通道上方的第五传送带,和位于所述剥离通道下方的阻挡刀。
[0012]优选的,所述阻挡刀的刀刃由左至右旋转直径尺寸依次增大,且右端具有用于切断秸秆的平行刃口。
[0013]优选的,所述筛选件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和阻挡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机壳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转动件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一吸附件;所述第二转动件上设有多个第二吸附件,且所述第二吸附件上设有多个槽口,所述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均为顺时针转动;所述阻挡件与槽口配合。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5]1、通过果穗收集装置可以在导向传送部进行输送过程中,对秸秆上部分的果穗进行摘除,并利用气流实现收集,快速高效,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一体化的采摘作业,也减少了果穗脱落浪费的情况出现。
[0016]2、果穗收集装置布置在机体内部,结构布局合理,在机器行进过程中,即可对传送过程中的秸秆进行果穗采集回收,充分与机器适配作业,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0017]3、果穗采摘作业过程中,通过改变切除件的转向或者内部尺寸,可以实现对果穗采摘的多种作业模式,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调整,提高了整体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整体布局示意图;
[0020]图3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气囊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内部连接示意图;
[0022]图5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导向传送部俯视图;
[0023]图6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传送辊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第二传送带;
[0025]图8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第二传送带部分连接示意图;
[0026]图9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果穗收集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机壳底部连接示意图;
[0028]图11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挤压件结构示意图;
[0029]图12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切除件结构示意图;
[0030]图13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筛选件结构示意图;
[0031]图14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的机壳俯视图。
[0032]图中:1、机体;8、果穗收集装置;9、挤压件;10、切除件;11、筛选件;12、剥离通道;13、第五传送带;14、阻挡刀;15、第一转动件;16、第二转动件;17、阻挡件;18、第一吸附件;19、第二吸附件;20、槽口;501、传送辊;502、第二传送带;503、存储室;504、第三传送带;505、传导螺纹;506、压力板;801、气囊;802、机壳;901、第一压轮;902、第二压轮;903、第三
压轮;904、破口刃。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0034]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

14所示,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的中部具有用于秸秆竖向传送位移的导向传送部5;果穗收集装置8,所述果穗收集装置8安装于导向传送部5的上方,对秸秆上半部的果穗采集;
[0035]引导板与机体1前端采用螺钉或螺栓连接固定,行进过程中,秸秆由引导板前方进入到引导槽,同时引导槽的开口处逐渐收窄,对秸秆进行导向定位,避免秸秆向两侧倾倒,方便对秸秆进行切断处理。
[0036]结合图4和图5所示,导向传送部5包括分布于两侧的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的中部具有用于秸秆竖向传送位移的导向传送部(5);果穗收集装置(8),所述果穗收集装置(8)安装于导向传送部(5)的上方,对秸秆上半部的果穗采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果穗收集装置(8)包括与所述导向传送部(5)相对布置的气囊(801),和机壳(802);所述机壳(802)由秸秆进入方向依次设有挤压件(9)、对果穗传输分离的切除件(10)和用于果穗、叶片分离的筛选件(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件(9)包括由秸秆进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压轮(901)、第二压轮(902)和第三压轮(903);所述第一压轮(901)、第二压轮(902)和第三压轮(903)的直径依次增大,且沿轴线方向均划分为三段,沿所述第一压轮(901)圆周方向呈间距布置有破口刃(90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玉米秸秆部分切段还田联合收割的果穗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云马杨文方孙彦铭黄少辉杨军方贾良良邢素丽耿暖杨慧敏聂浩亮张静王欣雅任艺赵彤彤耿丛亚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