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器人关节模组气流循环散热系统和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器人关节模组气流循环散热系统和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协作机器人关节模组壳体内部具有减速机、伺服电机、制动器、编码器和驱动器等零部件,运行时会产生热量。关节模组壳体一般设计成密闭结构以满足较高的防护等级,但也影响了零部件散热。如果零部件产生的热量难以快速散出,导致关节模组壳体内部温度持续上升,就会使关节模组的电机、编码器、驱动器等精密零部件加速老化,降低控制零件的使用寿命。
[0003]为了解决协作机器人关节模组内部零部件运行散热问题,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该装置通过气管引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经过模组内部多个零部件后,被设于模组尾部的风叶抽出并排放至模组外部。该方案中的风叶与关节模组中心转轴连接,中心转轴转动时带动风叶工作。然而受机器人动作影响,关节模组运行时中心转轴转动方向不固定,与中心转轴连接的风叶也无法一直按同一方向转动,使得模组内部的空气无法被持续抽吸,散热过程不持续,散热效率较低。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关节模组气流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和负压生成装置,所述外壳(1)内设置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被构造为对所述外壳(1)内的零部件进行散热,所述散热通道具有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气流经所述气流进口进入所述散热通道后从所述气流出口流出,所述负压生成装置设置在所述气流出口处,并在气流出口处生成负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关节模组气流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生成装置包括真空发生器(19),所述真空发生器(19)包括工作口(1921)、进气口(1931)和出气口(1911),所述散热通道包括第一气管(11)和第二气管(13),所述第一气管(11)分别与所述第二气管(13)的第一端和所述真空发生器(19)的进气口(1931)连通,所述第二气管(13)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壳(1)远离所述真空发生器(19)一端的内腔连通,所述外壳(1)靠近所述真空发生器(19)一端的内腔通过第四气管(17)与所述真空发生器(19)的工作口(1921)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关节模组气流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设置有隔板(9),所述隔板(9)将所述外壳(1)的内腔分隔成两部分,所述内腔的一部分被构造为安装所述零部件,所述内腔的另一部分被构造为安装所述真空发生器(19),所述第四气管(17)的第一端通过设置在所述隔板(9)上的第三接头(16)与所述内腔设置所述零部件的部分连通,所述第四气管(17)的第二端通过第四接头(18)与所述工作口(1921)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关节模组气流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头(16)和所述第四接头(18)位于所述真空发生器(19)的两个相对侧。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关节模组气流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开设在所述外壳(1)的侧壁上的导气孔(111),所述导气孔(111)沿所述外壳(1)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导气孔(111)延伸至所述外壳(1)远离所述真空发生器(19)的一端,并与所述外壳(1)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气管(13)的第二端与所述导气孔(111)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关节模组气流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开设在所述外壳(1)的内壁上的第一导气槽(105),所述第一导气槽(105)沿所述外壳(1)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气管(1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气槽(105)连通,所述第二气管(13)流出的气流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导气槽(105)流动至所述外壳(1)靠近所述真空发生器(19)的一端。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关节模组气流循环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还包括第一接头(12),所述第一气管(11)通过所述第一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建威,张志波,朱骏野,高小云,吴信宜,张天翼,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