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25239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包括透平机,其一侧具有进气口,另外一侧具有排气口,所述透平机的进气口连接进气管路,所述进气管路还连接煤气净化装置的出口,所述透平机的排气口连接排气管路,所述排气管路还连接燃气管网,通过对煤气管路支架型式、位置合理布置,补偿器型式优化并与特定弹性组件组合进行煤气透平机及管系热涨补偿及支撑,保证机组及管系长期安全平稳运行。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煤气透平机管路存在支架、补偿器等设置不合理,导致煤气透平机受力超标严重,机组运行不稳定的缺陷。不稳定的缺陷。不稳定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煤气透平
,具体涉及一种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煤气透平机广泛应用于冶金行业,煤气透平机进口温度高达200多摄氏度;煤气透平机运行时设备管口有一定水平、垂直方向热位移。煤气自高炉送出后经重力除尘和布袋除尘送到煤气透平机,煤气透平机利用高炉煤气余压余能发电或直接拖动风机直接做功。拖动煤气透平机做功后的高炉煤气后经管廊送往后续工段。
[0003]传统煤气透平机煤气管路存在支架型式、位置不尽合理;补偿器存在未与特定弹簧组合进行煤气透平机及管系热涨补偿及支撑,导致煤气透平机受力超标严重,机组运行不稳定,对透平机机组长期安全运行有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煤气透平机煤气管路存在的支架等设置不合理,补偿器存在未与特定弹簧组合进行煤气透平机及管系热涨补偿及支撑,导致煤气透平机受力超标严重,机组运行不稳定的缺陷。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包括透平机,其一侧具有进气口,另外一侧具有排气口,所述透平机的进气口连接进气管路,所述进气管路还连接煤气净化装置的出口,所述透平机的排气口连接排气管路,所述排气管路还连接燃气管网,自所述煤气净化装置的出口至所述透平机的进气口,在所述进气管路上依次连接设置第一补偿器、快速切断阀、第二补偿器,在所述排气管路上,自所述透平机的排气口至所述燃气管网,依次连接设置第三补偿器、第四补偿器,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还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弹性组件,所述第一补偿器与所述快速切断阀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补偿器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支架,在所述快速切断阀与所述第二补偿器之间,靠近所述快速切断阀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支架,靠近所述第二补偿器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支架,在第三补偿器与所述第四补偿器之间,靠近所述第三补偿器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支架,靠近所述第四补偿器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补偿器及所述第三补偿器底部分别设置所述弹性组件。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组件包括补偿器托座、弹性件及底座,所述补偿器托座与所述补偿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补偿器托座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还包括旁通管路模块及减压阀组模块,所述透平机、所述旁通管路模块及所述减压阀组模块相互并联设置,所述旁通管路模块包括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路连接形成连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排气管路,所述旁通管路上并联设置第一旁通阀及第二旁通阀,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旁通阀之
间设置有第五补偿器,所述第二旁通阀靠近所述第五补偿器的一侧设置第四支架,所述减压阀组模块包括减压阀组旁路,所述减压阀组旁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煤气净化装置的出口,另一端连接所述燃气管网,所述减压阀组旁路上并联设置多个减压阀组。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管路、所述排气管路及旁通管路上还设置多个煤气放散管,所述煤气放散管一端与所述管路连接,另一端连接放散防雨帽,用于系统维修时置换所述管路内的煤气,所述煤气放散管上具有两个第二切断阀,两个所述第二切断阀之间设置有取样阀。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透平机包括放散系统,所述放散系统包括与所述透平机连通的多条并联的煤气管路,每条所述煤气管路均设置第一切断阀,多条所述煤气管路汇集后从出口排出,多条所述煤气管路的汇集管路处设置拆卸法兰。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还包括均压阀,所述均压阀与所述快速切断阀并联设置,所述第三支架位于所述均压阀的一侧。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还包括进口方圆件,所述进口方圆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补偿器,另一端连接所述透平机的进气口,所述透平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三补偿器之间依次连接设置出口方管件、方弯管、方圆管,所述出口方管件连接所述透平机的排气口,所述进口方圆件、所述出口方管件、所述方弯管及所述方圆管外周壁均设置有加强筋。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为滑动支架,或者为导向支架;
[0014]所述第二支架为固定支架,用于限制管道支撑点的位移及扭矩。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还包括调节阀,所述调节阀一端连接所述快速切断阀,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补偿器,用于控制所述进气管路内的煤气流量。
[00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通过对煤气管路支架型式、位置合理设置,补偿器型式优化并与特定弹性组件组合进行煤气透平机及管系热涨补偿及支撑,保证机组管系长期安全平稳运行。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1)通过对部件结构的合理设置,并在补偿器下部设计核定载荷的弹性组件,经分析计算可以有效补偿机组及进、排气口煤气管线的热涨量,从而在管系平稳支撑下支持机组长期安全平稳运行。
[0019](2)通过对进口方圆件、出口管方管件、方弯管、方圆管,按照局部疲劳应力分析对其外周壁设置适当分布的特定加强筋,对壁厚、尺寸进行特殊设置以适应煤气压力管道疲劳应力使用工况。
[0020](3)通过将煤气透平机放散管设置双第二切断阀,保证煤气放散管在煤气透平机运行期间安全切断煤气。在两个第二切断阀间设置取样阀,可以对煤气放散管介质取样,检查分析煤气管路置换情况。
[0021](4)通过在煤气透平机机壳放散系统设置拆卸法兰,煤气透平机检修拆上盖过程时只需要将拆卸法兰拆开后即可以用天车起吊,检修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的第二补偿器及弹性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的第三补偿器及弹性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表示为:
[0026]1、检修人孔;2、放散管;3、入口蝶阀;4、入口插板阀;5、均压阀;6、快速切断阀;7、调节阀;8、第二补偿器;9、进口方圆件;10、方弯管;11、方圆管;12、第三补偿器;13、出口插板阀;14、出口蝶阀;15、减压阀组;16、第一旁通阀;17、第二旁通阀;18、出口方管件;20、排水器;21、第一切断阀;22、拆卸法兰;23、防雨帽;24、第一支架;25、第二支架;26、第一补偿器;27、第四补偿器;28、第二切断阀;29、取样阀;30、旁通管路;31、第五补偿器;32、补偿器托座;33、弹性件;34、底座;40、减压阀组旁路;50、进气管路;55、第三支架;56、第四支架;60、排气管路;100、透平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7]结合参见图1

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高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包括透平机(100),其一侧具有进气口,另外一侧具有排气口,所述透平机(100)的进气口连接进气管路(50),所述进气管路(50)还连接煤气净化装置的出口,所述透平机(100)的排气口连接排气管路(60),所述排气管路(60)还连接燃气管网;自所述煤气净化装置的出口至所述透平机(100)的进气口,在所述进气管路(50)上依次连接设置第一补偿器(26)、快速切断阀(6)、第二补偿器(8),在所述排气管路(60)上,自所述透平机(100)的所述排气口至所述燃气管网,依次连接设置第三补偿器(12)、第四补偿器(2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架(24)、第二支架(25)及弹性组件;所述第一补偿器(26)与所述快速切断阀(6)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补偿器(26)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支架(24);在所述快速切断阀(6)与所述第二补偿器(8)之间,靠近所述快速切断阀(6)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支架(24),靠近所述第二补偿器(8)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支架(25);在第三补偿器(12)与所述第四补偿器(27)之间,靠近所述第三补偿器(12)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支架(25),靠近所述第四补偿器(27)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支架(24);所述第二补偿器(8)及所述第三补偿器(12)底部分别设置所述弹性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包括补偿器托座(32)、弹性件(33)及底座(34),所述补偿器托座(32)与所述补偿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33)一端与所述补偿器托座(32)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底座(34)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3)为弹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炉煤气余压透平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旁通管路模块及减压阀组模块,所述透平机(100)、所述旁通管路模块及所述减压阀组模块相互并联设置,所述旁通管路模块包括旁通管路(30),所述旁通管路(30)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路(50)连接形成连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排气管路(60),所述旁通管路(30)上并联设置第一旁通阀(16)及第二旁通阀(17);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旁通阀之间设置有第五补偿器(31),所述第二旁通阀(17)靠近所述第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学智李明昌李忠育邓丹同利平贾坤杨康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