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饭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4313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饭煲,包括煲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煲体内的内胆,所述煲体内还设置有对所述内胆加热的加热盘,所述加热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背面设置有若干个相互独立控制的发热管,所述支架的正面对应为放置内胆的烹饪空间,若干个独立控制的发热管加热对应的加热区域,所述发热管单独工作或轮替式工作或多个共同工作对相应加热区域进行加热,被加热的加热区域的流体会带动该加热区域的食物往待加热的加热区域翻滚流动,待加热区域的流体会带动该加热区域的食物往内锅锅底流动至被加热的加热区域,从而使食物加热均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电饭煲的内胆内部能够形成强的对流,实现米饭口感的上下一致,改善口感的均匀性。改善口感的均匀性。改善口感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饭煲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特别涉及一种电饭煲。

技术介绍

[0002]电饭煲是利用电能转变为热能的炊具,具有对食品进行蒸、煮、炖、煲、煨等多种操作功能,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0003]现在市场电饭煲加热多为一体式加热,通过IH线圈或者加热盘包裹住内锅底部,加热区域是恒定的,没有变化的。这样的的加热方式能实现加热食物的效果,并且具有加热均匀的优点。但是一体式的加热方式,内胆内部不会形成强的对流,无法实现米饭口感的上下一致,影响口感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饭煲,该电饭煲的内胆内部能够形成强的对流,实现米饭口感的上下一致,改善口感的均匀性。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电饭煲,包括:
[0007]煲体,所述煲体包括底座组件和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与所述底座组件相连且可随转轴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当上盖组件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底座组件和上盖组件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上盖组件包括放汽组件,所述放汽组件用于调节煮饭时烹饪空间内的气压;
[0008]内胆,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内;
[0009]加热盘,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内用于加热所述内胆,
[0010]所述加热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背面设置有若干个相互独立控制的发热管,所述支架的正面对应为放置内胆的烹饪空间,若干个独立控制的发热管加热对应的加热区域,所述发热管单独工作或轮替式工作或多个共同工作对相应加热区域进行加热,被加热的加热区域的流体会带动该加热区域的食物往待加热的加热区域翻滚流动,待加热区域的流体会带动该加热区域的食物往内锅锅底流动至被加热的加热区域,从而使食物加热均匀。
[0011]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盘设置在所述内胆的下方,且所述加热盘包覆在所述内胆的底部和部分侧壁的外围。
[0012]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管为弧形结构,所述发热管设置在所述支架的外表面。
[0013]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上开设有多个直通的槽,所述槽从所述支架的中心往边缘延伸设置。
[0014]进一步的,所述槽将所述支架分割为多个可独立加热的子支撑架,且相邻的子支撑架之间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和两侧的子支撑架固定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槽的宽度为1

10mm。
[0016]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盘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一端和发热管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煲体的内侧。
[0017]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上还开设有开孔,所述内胆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温控器组件,所述第二温控器组件穿过所述开孔用于监测所述内胆底部的温度。
[0018]进一步的,所述内胆可以为单胆、双胆或三胆。
[0019]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区域可以为两块加热区域或三块加热区域,多个发热管分别在所述加热区域的周向上分开配设。
[0020]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管的面积占加热区域的1/2~1/3。
[0021]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管的直径为50~120mm。
[0022]进一步的,所述发热管内部的发热体由一根发热丝缠绕形成。
[0023]进一步的,所述槽围绕加热盘的圆心呈90度分布或呈120度分布或者180度分布。
[002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5]1、通过在支架上设置有若干个相互独立控制的发热管,每个发热管对应一个加热区域,发热管单独工作或轮替式工作或多个共同工作对相应加热区域进行加热,锅内形成冷热的温差,从而能在内胆内形成较大的对流,被加热的加热区域的水会带动该加热区域的食物往待加热的加热区域翻滚流动,待加热区域的水会带动该加热区域的食物往内锅锅底流动至被加热的加热区域,实现米饭翻滚的效果,从而使食物加热均匀,达到煮饭上下效果一致。
[0026]2、本技术加热采用发热管加热,相对于电磁线圈,在保证同样的发热效率的基础上,发热管的安装方式更加简单,成本低,
[0027]3、加热区域之间通过槽进行间隔,避免加热时不同加热区域出现串温的现象,从而影响周边的加热区域,大大减小了这种不利影响。
[0028]4、本技术加热方式为加热盘加热,成本相比IH线圈加热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电饭煲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电饭煲的俯视图;
[0031]图3为图2中沿A

A的剖视图;
[0032]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0033]图5为图3中C部分的放大图;
[0034]图6为图3中D部分的放大图;
[0035]图7为加热盘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6]图8为加热盘的俯视图;
[0037]图9为加热盘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8]图10为电饭煲电路控制框图。
[0039]1、煲体;2、内胆;20、底部;21、侧壁;3、加热盘;30、支架;300、外表面;301、槽;302、中心;303、边缘;31、发热管;32、子支撑架;33、连接部;34、开孔;35、安装架;4、底座组件;40、下壳体;41、锅体架;42、外锅;43、电源板;44、风扇;45、第二温控器组件;46、开合组件;460、卡板;461、弹簧;5、上盖组件;8、上壳体;80、出气孔;9、内盖组件;90、内架;91、密封件;
92、固定件;93、金属件内盖;94、加热丝;95、散热板;97、密封圈;98、第一温控器组件;99、锁定件;10、显示面板;11、控制板;12、放汽组件;120、底盖;121、合盖;122、连接件;123、破泡器;124、蒸汽腔;125、蒸汽通道;126、针孔;127、针头;128、固定部;129、限位块;130、橡胶孔;131、封堵头;132、开通槽;6、开盖按钮;7、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41]如图1

图4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电饭煲,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饭煲,包括:煲体(1),所述煲体(1)包括底座组件(4)和上盖组件(5),所述上盖组件(5)与所述底座组件(4)相连且可随转轴(7)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当上盖组件(5)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底座组件(4)和上盖组件(5)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上盖组件(5)包括放汽组件(12),所述放汽组件(12)用于调节煮饭时烹饪空间内的气压;内胆(2),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4)内;加热盘(3),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4)内用于加热所述内胆(2),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3)包括支架(30),所述支架(30)的背面设置有若干个相互独立控制的发热管(31),所述支架(30)的正面对应为放置内胆(2)的烹饪空间,若干个独立控制的发热管(31)加热对应的加热区域,所述发热管(31)单独工作或轮替式工作或多个共同工作对相应加热区域进行加热,被加热的加热区域的流体会带动该加热区域的食物往待加热的加热区域翻滚流动,待加热区域的流体会带动该加热区域的食物往内锅锅底流动至被加热的加热区域,从而使食物加热均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0)为弧形结构或是平面结构或是凹型结构或是凸型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3)设置在所述内胆(2)的下方,且所述加热盘(3)包覆在所述内胆(2)的底部(20)和部分侧壁(21)的外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31)为弧形结构,所述发热管(31)设置在所述支架(30)的外表面(300);优选的,所述发热管(31)沿所述支架(30)的边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冰赵有志潘宇杰
申请(专利权)人:莱克电气绿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