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侧防眩照明灯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4240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侧防眩照明灯头,该灯头包括外壳;外壳上设有副灯槽和主灯槽,副灯槽底部设有副照明灯板,LED灯珠朝上发光,在主灯槽上安装有朝下发光的主照明灯板,使得灯头可以实现双侧发光;而且副照明灯板的LED灯珠内封装有红、绿、蓝三色光的LED发光芯片,以及控制各LED发光芯片单独明灭的IC芯片,使得灯头不仅可以实现照明功能,还可用作氛围营造灯;主、副灯槽的深度设置,有利于遮挡大角度光线,从而实现防眩的效果;外壳内还设有若干凸起,用于遮挡大角度光线,以达到防眩的目的;通过主照明灯板与斜光透镜的配光设计,以及吸光板和背光板的配合,使得灯头可以朝下发出斜向的配光,进一步避免产生光强极强的眩光。进一步避免产生光强极强的眩光。进一步避免产生光强极强的眩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侧防眩照明灯头


[0001]本技术属于照明灯具
,具体涉及一种双侧防眩照明灯头。

技术介绍

[0002]照明灯具是人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必需品;传统的荧光灯会造成眩光、光线昏暗等不良现象,从而影响用户的视力健康和用眼舒适度。后来,随着LED(Lighting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照明技术和光学透镜技术的发展,现有照明灯具通过增加透镜来对LED进行二次光学设计以重新分配光线。
[0003]但是,当LED通过透镜进行配光后,一般使得光线尽可能集中在某个照射范围内,但是又不可能使得所有光线集中且均匀在某个照射范围内,因而容易产生光强极强的眩光直射人眼而导致用户不舒服;
[0004]如现有技术CN201520098300.8中,公开了一种LED条形灯,其中也提及了LED灯具会产生眩光的问题;该现有技术针对的是在沿条形LED灯的长度方向上透镜出射的眩光。
[0005]此外,现有照明灯具的功能性单一,只能实现照明功能,使用灵活性不足;因此,亟需一种双侧防眩照明灯头。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双侧防眩照明灯头,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侧防眩照明灯头,所述灯头包括条形外壳,外壳两端设有端盖;
[0008]沿所述外壳顶部中间设有一朝下凹陷的副灯槽,沿副灯槽底部设有副照明灯板,所述副照明灯板上设有均匀排列的多个LED灯珠,LED灯珠朝上发光;所述副灯槽两侧壁上设有朝向中间的若干凸起,所述副灯槽上端开口处遮盖有导光板;
[0009]所述凸起用于遮挡副照明灯板上LED灯珠所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以达到防眩的目的;而且,当两个所述凸起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时,还可用作固定副照明灯板或导光板的安装槽。
[0010]所述条形外壳内部顶端上设有开口朝下的主灯槽,主灯槽与副灯槽沿水平方向并列,并位于外壳内部顶端的一侧;在主灯槽的顶壁上安装有朝下发光的主照明灯板,所述主照明灯板上设有均匀排列的多个LED灯珠;
[0011]所述条形外壳的下侧开口,并设有背光板;背光板中间的正上方为所述副灯槽,背光板一侧的正上方为所述主灯槽,在所述副灯槽下方设有吸光板,吸光板自背光板中间正上方延伸至背光板另一侧的正上方;
[0012]还包括设于主灯槽内位于主照明灯板下方的条形斜光透镜,主照明灯板发出的光线经斜光透镜折射后,至少部分光线被斜向照射至背光板的中部。
[0013]优选地,所述主照明灯板为LED灯条,沿灯条的方向均匀排布有多个发出白光的
LED灯珠;所述LED灯珠固定于PCB电路板上;
[0014]所述斜光透镜上端设有开口朝向所述LED灯条的入射光槽,所述入射光槽沿斜光透镜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斜光透镜的底部为出光面,斜光透镜的两侧壁为全反射面,左侧壁的斜率绝对值大于右侧壁的斜率绝对值;
[0015]所述入射光槽的底部为第一入射面,左侧为第二入射面,右侧为第三入射面,第二入射面的深度大于第三入射面的深度;
[0016]所述第一入射面为曲面,所述曲面沿中间分为左入射曲面和右入射曲面,左入射曲面的曲率小于右入射曲面的曲率。
[0017]优选地,所述斜光透镜的左侧为汇聚配光结构,其包括所述第二入射面、左入射曲面、出光面的左端以及设于斜光透镜左侧壁的第一全反射面;LED灯条的左侧光线出射后,部分光线从第二入射面射入斜光透镜内部至第一全反射面处,经第一全反射面反射后从出光面朝右侧射出至背光板左侧,另一部分光线从左入射曲面射入斜光透镜后再从出光面朝右侧射出至背光板左侧;
[0018]所述斜光透镜的右侧为准直配光结构,其包括所述第三入射面、右入射曲面、出光面的右端以及设于斜光透镜右侧壁的第二全反射面,LED灯条的右侧光线出射后,部分光线从第三入射面射入斜光透镜内部至第二全反射面处,经第二全反射面反射后从出光面准直射出至背光板左侧,另一部分光线从右侧曲面射入斜光透镜后直接从出光面准直射出至背光板左侧;
[0019]优选地,所述副照明灯板的LED灯珠内封装有红、绿、蓝三色光的LED发光芯片,以及控制各LED发光芯片单独明灭的IC芯片。
[0020]优选地,所述副灯槽的深度占外壳高度的1/3至1/2,主灯槽的深度与副灯槽相同;
[0021]所述副灯槽的深度设置,有利于进一步遮挡副照明灯板上LED灯珠所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从而实现防眩的效果;
[0022]所述主灯槽的深度设置,有利于遮挡主照明灯板上LED灯条所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从而实现防眩。
[0023]优选地,所述主灯槽的两侧壁上设有若干朝向中间的安装槽,用于固定所述主照明灯板、斜光透镜;所述主灯槽与副灯槽之间共用一个侧壁。
[0024]优选地,所述吸光板的截面呈弧形;所述吸光板的弧形内壁上设有多条朝下的凸楞,凸楞沿着弧形内壁呈阶梯状分布。
[0025]优选地,所述凸楞的一侧沿竖向设置,用于将光线反射到左侧的外壳内部;另一侧沿横向设置,用于将光线反射到背光板的右侧。
[0026]优选地,所述背光板为透明板或雾板,背光板的表面设有凸起的微结构。
[0027]通过所述LED灯条与斜光透镜的配光设计,以及吸光板和背光板的配合,使得灯头可以朝下发出斜向的配光,进一步避免产生光强极强的眩光。
[0028]优选地,所述端盖包括外盖和内盖,所述外盖的横截面为弧面;
[0029]所述吸光板和背光板的长度大于所述条形外壳的长度,所述内盖遮盖于凸出条形外壳两端的吸光板、背光板外侧,且,所述内盖与所述背光板、吸光板、外壳连接后,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0030]所述外盖底部开口,且用于遮盖所述内盖。
[0031]优选地,在所述外壳靠近吸光板的一侧上设有安装位,安装位处设有穿线孔和螺孔。
[003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3](1)本技术提出一种双侧防眩照明灯头,通过设置主照明灯板和副照明灯板,使得灯头既可以朝下发光,还可以朝上发光;而且副照明灯板的LED灯珠内封装有红、绿、蓝三色光的LED发光芯片,以及控制各LED发光芯片单独明灭的IC芯片,使得灯头不仅可以实现照明功能,还可用作氛围营造灯;
[0034](2)所述副灯槽中还设有朝向中间的若干凸起,所述凸起用于遮挡副照明灯板上LED灯珠所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以达到防眩的目的;而且,当两个所述凸起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时,还可用作固定副照明灯板或导光板的安装槽;
[0035](3)主灯槽的深度与副灯槽相同;所述副灯槽的深度设置,有利于进一步遮挡副照明灯板上LED灯珠所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从而实现防眩的效果;同样地,所述主灯槽的深度设置,有利于遮挡主照明灯板上LED灯条所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从而实现防眩;
[0036](4)本技术通过LED灯条与斜光透镜的配光设计,以及吸光板和背光板的配合,使得灯头可以朝下发出斜向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侧防眩照明灯头,所述灯头包括条形外壳,条形外壳两端设有端盖;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外壳顶部中间设有一朝下凹陷的副灯槽,沿副灯槽底部设有副照明灯板,所述副照明灯板上设有均匀排列的多个LED灯珠,LED灯珠朝上发光;所述副灯槽两侧壁上设有朝向中间的若干凸起,所述副灯槽上端开口处遮盖有导光板;所述条形外壳内部顶端上设有开口朝下的主灯槽,主灯槽与副灯槽沿水平方向并列,并位于外壳内部顶端的一侧;在主灯槽的顶壁上安装有朝下发光的主照明灯板,所述主照明灯板上设有均匀排列的多个LED灯珠;所述条形外壳的下侧开口,并设有背光板;背光板中间的正上方为所述副灯槽,背光板一侧的正上方为所述主灯槽,在所述副灯槽下方设有吸光板,吸光板自背光板中间正上方延伸至背光板另一侧的正上方;还包括设于主灯槽内位于主照明灯板下方的条形斜光透镜,主照明灯板发出的光线经斜光透镜折射后,至少部分光线被斜向照射至背光板的中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防眩照明灯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照明灯板为LED灯条,沿灯条的方向均匀排布有多个发出白光的LED灯珠;所述LED灯珠固定于PCB电路板上;所述斜光透镜上端设有开口朝向所述LED灯条的入射光槽,所述入射光槽沿斜光透镜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斜光透镜的底部为出光面,斜光透镜的两侧壁为全反射面,左侧壁的斜率绝对值大于右侧壁的斜率绝对值;所述入射光槽的底部为第一入射面,左侧为第二入射面,右侧为第三入射面,第二入射面的深度大于第三入射面的深度;所述第一入射面为曲面,所述曲面沿中间分为左入射曲面和右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剑
申请(专利权)人:霍明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