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宽输入范围改进型KY变换器的高精度零电流检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2961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宽输入范围改进型KY变换器的高精度零电流检测电路,主功率开关管经过电阻分压网络与补偿网络的输入端及误差放大器的输入端相连接,零电流检测电路与主功率开关管中的第七开关管相连接,补偿网络的输出端及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比较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比较器的输出端及零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驱动及死区产生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自适应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入端与信号输入端相连接,自适应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驱动及死区产生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驱动及死区产生电路的输出端与主功率开关管相连接,该电路能够精准检测轻负载情况下改进型KY变换器中反向电流的过零点,完全消除反向电流。完全消除反向电流。完全消除反向电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宽输入范围改进型KY变换器的高精度零电流检测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源管理
,涉及一种用于宽输入范围改进型KY变换器的高精度零电流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电源管理模块是集成电路应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传统的电源管理模块中,Boost变换器经常被用于实现对输出电压的升压转换功能。然而,由于Boost变换器的电感L电流不连续,其输出电压纹波较大。在Boost变换器的基础上使用额外的耦合电感L可以有效降低输出纹波,但是Boost变换器本身由于存在右半平面零点,故控制环路需要复杂的补偿网络。KY结构是近年来新提出的升压变换器结构,其主功率级电路没有右半平面的零点,补偿难度大幅降低。并且相比于Boost结构,KY结构有更好的瞬态响应和更小的输出纹波。因此,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改进型的KY结构变换器上。但是当变换器的负载电流较小时,由于KY结构中存在多条反向电流路径和RLC串联谐振回路,其反向电流难以完全消除。尤其是在宽负载范围的应用中,由于大尺寸的功率开关管导通压降很小,反向电流的检测难度进一步增加。<br/>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宽输入范围改进型KY变换器的高精度零电流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输入端(V
IN
)、主功率开关管(1)、电阻分压网络、驱动及死区产生电路(2)和逻辑控制电路(3),其中,逻辑控制电路(3)包括自适应模式切换电路、误差放大器、比较器、补偿网络以及零电流检测电路;主功率开关管(1)经过电阻分压网络与补偿网络的输入端及误差放大器的输入端相连接,零电流检测电路与主功率开关管(1)中的第七开关管(S7)相连接,补偿网络的输出端及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比较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比较器的输出端及零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驱动及死区产生电路(2)的输入端相连接;自适应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入端与信号输入端(V
IN
)相连接,自适应模式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驱动及死区产生电路(2)的输入端相连接,驱动及死区产生电路(2)的输出端与主功率开关管(1)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宽输入范围改进型KY变换器的高精度零电流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主功率开关管(1)包括电感(L)、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第七开关管(S7)、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信号输入端(V
IN
)与第二开关管(S2)的一端以及第三开关管(S3)的一端相连接,第二开关管(S2)的另一端与第一开关管(S1)的一端、第四开关管(S4)的一端及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接,第三开关管(S3)的一端与电感(L)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以及第六开关管(S6)的一端相连接,第四开关管(S4)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及第五开关管(S5)的一端相连接,第五开关管(S5)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以及第六开关管(S6)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七开关管(S7)的一端与电感(L)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七开关管(S7)的另一端以及信号输出端(V
OUT
)相连接,信号输出端(V
OUT
)与电阻分压网络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宽输入范围改进型KY变换器的高精度零电流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第七开关管(S7)、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均为功率MOS开关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宽输入范围改进型KY变换器的高精度零电流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驱动及死区产生电路(2)的第一个输出端与第一开关管(S1)的控制端相连接,驱动及死区产生电路(2)的第二个输出端与第二开关管(S2)的控制端相连接,驱动及死区产生电路(2)的第三个输出端与第三开关管(S3)的控制端相连接,驱动及死区产生电路(2)的第四个输出端与第四开关管(S4)的控制端相连接,驱动及死区产生电路(2)的第五个输出端与第五开关管(S5)的控制端相连接,驱动及死区产生电路(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世全陆铮张国和韩传余马蔚青陈坤霖李发财林柯志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