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822576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涉及地质工程领域。所述巴氏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sp.)CUG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质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碳酸盐岩矿物是浅海沉积物和大陆表生环境中最常见的矿物系列之一,碳酸盐岩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的次生变化对储层影响较大。例如:灰岩在白云岩化的过程中整体体积会变小,对储集区域做出了潜在的贡献(Weber et al.2021);沉积过程和次生变化为碳酸盐岩油气藏提供了较大的各类孔隙(Ibrahem et al.2022)。但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极不均匀、部分油藏含硫量高等不利因素限制了碳酸盐岩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G
ü
rgey et al.2002)。所以碳酸盐岩油气藏也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的研究热点。
[0003]石油地质学家一直坚信碳酸盐岩可以作为烃源岩的猜想是因为其作为储层和烃源岩的案例被发现(Klemme&Ulmishek 1991;Liu et al.2006;Zhu et al.2020)。人们也对碳酸盐岩生油过程也开展了研究。然而,现代碳酸盐岩储层的矿物中有机碳含量往往很低。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原因:(1)成岩作用及后期的溶蚀作用使得碳酸盐岩中有机质损失,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碎屑岩中损失15

50%有机碳和碳酸盐岩中损失80

90%的有机碳(Morad etal.1998)。(2)沉积过程有机质并不和碳酸盐岩一起沉积(Hunt 1967)。(3)其中有机质达到成烃门限排出,排烃完成后,I型、II型和III型干酪根TOC下降幅度分别为80%、50%和20%(Daly and Edman.1987),有机碳含量高的碳酸盐岩经排烃过程后不利于有机质保存(Xia.et al.2019);(4)有机质在碳酸盐岩沉积的过程中发生转化(如流水作用、氧化作用和重结晶等),但这个过程似乎对有机碳影响较小(Tissot&Welte.1978)。油藏地球化学家们往往不能以常规石油地质学思维理解碳酸盐岩储层,那些可以作为烃源岩评价的指标(镜质体反射率、有机质变质程度等)似乎对碳酸盐岩失去了作用(Huo et al.2019)。这也造成我们对碳酸盐岩生油的认识仍然不是非常深入,限制了我国古老层系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开发。
[0004]微生物诱导形成碳酸盐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古界,如蓟县系的大规模微生物岩,叠层石、凝块石等。古老层系中有机质来源单一,特别是埃迪卡拉生命大爆发以前,从生物标志化合物中广泛被报道的霍烷也能证明这点,所以微生物诱导碳酸盐岩沉淀也成为目前新的研究热点。此外,微生物岩也成为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潜在成烃源岩,成为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微生物诱导的碳酸盐岩沉淀也被认为是解决古老层系中烃类来源问题的关键环节。
[0005]微生物岩的成岩模式几乎均为生物诱导矿化,生物诱导矿化是由环境中微生物活动引起化学改变导致菌体周围微环境产生过度饱和环境生成矿物质沉淀。目前已经报道的微生物矿化过程来看,产脲酶菌的诱导碳酸盐岩能力最强。同时由于其独特的胶结作用,目前产脲酶菌在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领域也出现相应研究,如土体改良、裂缝密封、密封CO2等。
[0006]目前,已经成功分离了很多种产脲酶菌并进行了应用研究,包括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和巴氏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pasteurii)等。其中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相同时间内脲酶产率最高,可达550U/ml(Anbu et al.,2016),
[0007]然而,目前的巴氏芽孢八叠球菌仍引进自国外,以购买自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的菌株(ATCC 11859)为主,例如肖瑶等(2021)、郝闪等(2021)和石英等(2022)。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的研究相对较慢:2014年(Tiwari et al),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的基因组序列才被初步报道,2018~2019年,其基因组序列又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和补充,同时国内也鲜见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的筛选与研究工作。
[0008]因此,筛选并培养一种产脲酶的国内本土巴氏芽孢八叠球菌,避免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使其应用于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领域,是本专利技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及其应用,旨在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
[0010]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主要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1]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巴氏芽孢八叠球菌,所述巴氏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sp.)CUGB

0004

1,已于2023年03月14日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登记保藏,菌种保藏号为CGMCC NO.26799
[0012]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的培养方法,将溶解巴氏芽孢八叠球菌菌株的菌液转移至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并均匀涂布,然后置于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h,待长出成单个菌落后再转移至液体培养基传代培养;所述固体培养基:酵母提取物6g,NaCl 5g,琼脂20g,去离子水1000mL,115℃高压灭菌30min;所述液体培养基:酵母提取物6g,NaCl 5g,去离子水1000mL,115℃高压灭菌30min。
[0013]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含有第一方面所述的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的微生物菌剂。
[0014]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制剂,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及辅料;或第三方面所述的微生物菌剂及辅料。
[0015]进一步的,所述辅料包括尿素、麸皮和氯化钙。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辅料中,所述麸皮过60

80目筛,所述尿素、麸皮和氯化钙的重量比为尿素:细麸皮:氯化钙=1:0.2

0.5:2。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和所述辅料的重量比为0.2

1:12。
[0018]第五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第三方面所述的微生物菌剂或者第四方面所述的生物制剂在油气勘探、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和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0019]进一步的,通过所述巴氏芽孢八叠球菌促进含有有机质方解石的沉积。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巴氏芽孢八叠球菌施用于培养液或土壤或混凝土中,所述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用量不低于1
×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其特征在于:所述巴氏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sp.)CUGB

0004

1,已于2023年3月14日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登记保藏,菌种保藏号为CGMCC NO.26799。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溶解巴氏芽孢八叠球菌菌株的菌液转移至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并均匀涂布,然后置于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h,待长出成单个菌落后再转移至液体培养基传代培养;所述固体培养基:酵母提取物6g,NaCl 5g,琼脂20g,去离子水1000mL,115℃高压灭菌30min;所述液体培养基:酵母提取物6g,NaCl 5g,去离子水1000mL,115℃高压灭菌30min。3.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的微生物菌剂。4.一种生物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及辅料;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菌剂及辅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制剂,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鸣黄海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