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塑胶结构、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2342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塑胶结构、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下塑胶结构包括下塑胶件和导流件,下塑胶件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下塑胶件设有贯通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第一注液孔;导流件包括与第一表面连接的连接部件和连接于连接部件的弹性导流部件,弹性导流部件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至少覆盖于部分第一注液孔,弹性导流部件具有朝向第一表面的第三表面和与第三表面相背的第四表面,第三表面朝向第一表面凸起设置,以使第三表面用于导流经第一注液孔注入的电解液,第四表面朝向第三表面凹陷形成凹陷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下塑胶结构、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能够有效缩短电解液浸润裸电芯的时间,提高裸电芯的浸润效率。电芯的浸润效率。电芯的浸润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塑胶结构、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
,尤其涉及一种下塑胶结构、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二次电池(Rechargeable battery)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可循环利用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二次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二次电池循环性能的要求,而二次电池的注液效果的优劣是影响电池循环性能的重要参数。
[0003]相关技术中的二次电池通常是由端盖组件、裸电芯和壳体组成,其中,端盖组件包括端盖、下塑胶件等多个部件,在端盖和下塑胶件上均设有贯通的注液孔,以使电解液能够通过端盖和下塑胶件上的注液孔注入壳体内部,以浸润裸电芯。然而,注液孔为了避让其他结构(例如极柱的安装位或防爆阀的安装位等),通常会偏离裸电芯的中心区域,如此容易使得电解液集中偏向裸电芯的一侧注射,从而容易存在电解液吸收不均匀的现象,进而会延长电解液充分浸润裸电芯的时间,进而影响浸润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下塑胶结构、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能够有效缩短电解液浸润裸电芯的时间,从而有利于提高裸电芯的浸润效率。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塑胶结构,所述下塑胶结构包括:下塑胶件,所述下塑胶件具有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所述下塑胶件设置有贯通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注液孔;以及导流件,所述导流件包括连接部件和弹性导流部件,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所述弹性导流部件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件并与所述第一注液孔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弹性导流部件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至少覆盖部分所述第一注液孔,所述弹性导流部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表面设置的第三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三表面相背的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凸起设置,以使所述第三表面用于导流经所述第一注液孔注入的电解液,且所述第四表面朝向所述第三表面凹陷形成凹陷部。
[0006]通过在下塑胶件上额外增设导流件,该导流件的弹性导流部件在下塑胶件上的投影覆盖于第一注液孔,且该弹性导流部件具有朝向第一表面设置的第三表面和与第三表面相背的第四表面,该第三表面朝向第一表面凸起设置,从而能利用该第三表面将经第一注液孔注入的电解液导流至裸电芯的不同位置,如此能够增大电解液浸润裸电芯的区域,避免电解液集中偏向裸电芯的一侧注射,改善裸电芯吸收电解液不均匀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裸电芯对电解液的吸收效率,缩短裸电芯的浸润时间,提高裸电芯的浸润效率;同时由
于弹性导流部件在下塑胶件上的投影覆盖于第一注液孔,使得经第一注液孔注入的电解液能够先接触第三表面,然后再落到裸电芯上,以避免电解液直接冲击裸电芯,从而有利于降低因电解液直接冲击裸电芯而导致裸电芯受损的概率。
[0007]进一步地,由于弹性导流部件为弹性结构,且弹性导流部件的第四表面朝向第三表面凹陷以形成凹陷部,这样在弹性导流部件受到电解液的冲击力时,能够利用凹陷部为弹性导流部件的形变提供形变空间,以便于弹性导流部件在受到电解液的冲击力时能发生形变。具体地在较大流量的电解液经第一注液孔注入时,电解液对弹性导流部件的冲击力较大,而较大的冲击力使弹性导流部件产生相对较大的形变,使得弹性导流部件的第三表面被拉平且趋于平整,此时的电解液在第三表面上的导流方向与第一注液孔的轴线方向的夹角较大,使得电解液飞射得相对较远,从而使得电解液能够飞射至裸电芯距离第一注液孔较远的位置;在较小流量的电解液经第一注液孔注入时,电解液对弹性导流部件的冲击力较小,而较小的冲击力使弹性导流部件产生相对较小的形变,此时的电解液在第三表面上的导流方向与第一注液孔的轴线方向的夹角较小,电解液飞射得相对较近,从而使得电解液能够飞射至裸电芯距离第一注液孔较近的位置。也即是,设置弹性导流部件,可通过控制电解液的注液流速、流量以控制注液时的冲击力,间接控制第三表面朝向第一表面凸起的程度,即间接控制电解液在第三表面上的导流方向与第一注液孔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进一步调整电解液的飞射距离,便于根据产品的需求,例如裸电芯的尺寸大小,使得电解液能够分散导流并均匀滴落至裸电芯的各个位置,便于裸电芯更加均匀且快速的浸润,加快浸润时间。
[000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导流部件为回转体结构,所述第三表面的中心朝向所述第一表面拱起设置,且所述第四表面的中心朝向所述第三表面凹陷以形成所述凹陷部。这样能将第三表面构造成中心朝向第一表面拱起的旋转面,将第四表面构造成中心朝向第三表面凹陷的旋转面,且还能保证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的中心相对设置,以保证弹性导流部件形变的方式是从靠近第一表面的顶部向远离第一表面的方向形变,以使弹性导流部件即便在受到电解液冲击发生形变后仍能维持第三表面为朝向第一表面凸起的形状,从而确保第三表面始终能起到导流的作用。
[000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相互平行设置。这样能够保证弹性导流部件任意位置的厚度都是保持一致的,以避免某一位置的厚度过薄而导致在受到电解液的冲击时产生破裂,以及避免某一位置的厚度过厚而导致在受到电解液的冲击时难以产生形变,从而导致弹性导流部件导流效果较差的情况,也即是,通过使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相互平行设置,能够在确保弹性导流部件的结构强度的同时,还方便弹性导流部件在受到电解液冲击时产生形变,调整电解液的飞射距离,提升注液均匀性。
[00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表面被所述弹性导流部件的中心旋转轴所在平面截得的截线为曲线,所述曲线包括关于所述第三表面的中心旋转轴对称的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所述第一线段和所述第二线段的曲率自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位置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的曲率越小,说明第三表面的距离第一表面越远的边缘区域越平缓,则电解液在第三表面的边缘区域上的导流方向与第一注液孔的轴线方向的夹角越大,这样有利于使电解液飞射得更远,
从而有利于使电解液飞射至裸电芯距离第一注液孔更远的位置,提升整体注液均匀性。
[00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导流部件的材质为橡胶,且所述弹性导流部件的弹性模量E为0.00584GPa~0.00984GPa,和/或,所述弹性导流部件的泊松比μ=0.27~0.67。通过将弹性导流部件的弹性模量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保证弹性导流部件在受到电解液冲击时便于产生足够的形变,从而便于通过控制电解液的注液流速、流量以控制注液时的冲击力,间接控制第三表面朝向第一表面凸起的程度,以便于调整电解液的飞射距离,进而便于根据产品的需求,例如裸电芯的尺寸大小,使得电解液能够分散导流并均匀滴落至裸电芯的各个位置,提升浸润效果。而通过将弹性导流部件的泊松比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塑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胶结构(10)包括:下塑胶件(11),所述下塑胶件(11)具有第一表面(11a)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1a)相背的第二表面(11b),所述下塑胶件(11)设置有贯通所述第一表面(11a)和所述第二表面(11b)的第一注液孔(111);以及导流件(12),所述导流件(12)包括连接部件(121)和弹性导流部件(122),所述连接部件(121)与所述第一表面(11a)连接,所述弹性导流部件(122)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件(121)并与所述第一注液孔(111)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弹性导流部件(122)在所述第一表面(11a)上的投影至少覆盖部分所述第一注液孔(111),所述弹性导流部件(122)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表面(11a)设置的第三表面(122a)以及与所述第三表面(122a)相背的第四表面(122b),所述第三表面(122a)朝向所述第一表面(11a)凸起设置,以使所述第三表面(122a)用于导流经所述第一注液孔(111)注入的电解液,且所述第四表面(122b)朝向所述第三表面(122a)凹陷形成凹陷部(12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流部件(122)为回转体结构,所述第三表面(122a)的中心朝向所述第一表面(11a)拱起设置,且所述第四表面(122b)的中心朝向所述第三表面(122a)凹陷以形成所述凹陷部(122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塑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122a)和所述第四表面(122b)相互平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塑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122a)被所述弹性导流部件(122)的中心旋转轴所在平面截得的截线为曲线,所述曲线包括关于所述第三表面(122a)的中心旋转轴对称的第一线段(1222a)和第二线段(1222b),所述第一线段(1222a)和所述第二线段(1222b)的曲率自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a)的位置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1a)的方向逐渐减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流部件(122)的材质为橡胶,且所述弹性导流部件(122)的弹性模量E为0.00584GPa~0.00984GPa,和/或,所述弹性导流部件(122)的泊松比μ=0.27~0.67。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122a)具有距离所述第一注液孔(111)最近的中心区域(122c),所述中心区域(122c)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注液孔(111)的中心偏心设置,且所述第一注液孔(111)的中心位于所述中心区域(122c)的中心和所述下塑胶件(11)的中心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塑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区域(122c)在所述第一表面(11a)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注液孔(111)中。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塑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液孔(111)的中心和所述下塑胶件(11)的中心相连形成中心连线(M1),所述下塑胶件(11)的位于所述中心连线(M1)的两侧关于所述中心连线(M1)对称;所述中心区域(122c)的中心在所述第一表面(11a)上的投影位于所述中心连线(M1)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122a)具有距离所述第一注液孔(111)最近的中心区域(122c),沿所述第一注液孔(111)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三表面(122a)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茂松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