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2223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基于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本发明专利技术建立一种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模式,使其受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等多种数据的约束,并采用多重约束手段,能有效地表达出储层及不同类型夹层的形态及规模,其构型模式分析结果连续性好,与实际形态相符且工作量相对较小。实际形态相符且工作量相对较小。实际形态相符且工作量相对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储层地质分析
,尤其涉及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在国内油气资源中,辫状河储集体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产能贡献很大。但由于辫状河横向摆动频繁、纵向多期叠加导致辫状河单砂体内发育多种类型的夹层,不同类型隔夹层的形态、规模差异大,空间分布复杂,造成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严重降低注水波及系数,形成了大量的剩余油,而国内油田大多进入高含水阶段,如何挖潜、开发剩余油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开展辫状河单砂体构型研究至关重要。
[0003]在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方面,目前已经提出了一些方法,例如通过密井网分析或者在地质条件约束下的多种建模方法等。虽然这些方法在辫状河储层构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这些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对各类数据的整合力度不够,所得到的辫状河心滩与夹层连续性较差、形态混乱,与野外露头及现代沉积观察到的规律有很大的差异。
[0004]例如,现有技术一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应用基于目标的方法对辫状河单砂体和内部夹层进行模拟,其主要步骤为:首先,在单井上识别划分出夹层类型,将其粗化至网格中,以此作为辫状河储层夹层模拟的硬数据;然后,选择目标几何形态(如椭圆形)及背景相,以单井钻遇不同种类夹层比例确定平面夹层分布百分比,以地质模式为约束条件,确定不同种类夹层规模参数;最后,采用基于目标的方法建立辫状河砂体夹层模型。但该基于目标的模拟方法主要是针对河流相储层的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对河流相储集体进行建模,其模拟结果虽然能够得到较好的形态与连续性,但是其最严重的缺点是主观意识太强,所建立模型的形态与规模参数几乎完全受控于建模者的主观意识,建模者的经验丰富程度以及地质知识背景水平对模拟结果影响巨大,无法体现出随机建模的客观性,在井点数据及相关背景资料较少时应用该方法所模拟的结果效果较差,与实际形态相差甚远。
[0005]现有技术二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应用研究区密井网对辫状河储层及夹层进行模拟,其主要步骤为:首先,构建地层对比格架,以此作为识别辫状河单砂体与内部夹层的基础;然后,在单井解释的基础之上,将多口近距离井构成井网,多条剖面观察同一单砂体或夹层特征,最后,根据多条剖面判断单砂体或夹层的分布范围。但缺点在于:其能够高度整合测井、地质趋势等信息,但是模拟出的辫状河单砂体与夹层形态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通过至少两条剖面才能观察到一个单砂体和夹层的分布及形态,工作量极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一种新的单砂体构型模式,使得其分析结果连续性好,与实际形态相符且工作量相对较小。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包括:
[0008]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其中,所述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
[0009]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
[0010]基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包括:
[0012]选择对辫状河砂体响应最好的地震属性;
[0013]根据测井资料解释心滩的发育位置;
[0014]统计井上砂体发育厚度与所述地震属性之间的数值关系;
[0015]将所述数值关系扩展到无井区域,由地震属性计算出所述发育位置的平面上每一点的砂体发育厚度,判断砂体分布位置和大小,作为地震属性平面所显示的砂体规模及范围;
[0016]将所述砂体规模及范围与所述研究区数据、所述露头数据和所述现代沉积相结合,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单砂体发育规律,即为研究区内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所述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包括:
[0018]利用直井测井资料对地震切片高振幅区域进行砂体位置判断,以确定砂体的垂向位置,即反映出砂体分布层位。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所述基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包括:
[0020]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
[0021]利用水平井资料,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所述单砂体分布规模和所述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所述单砂体构型模式。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所述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包括:
[0023]利用水平井的砂体钻遇情况,结合地层格架和所述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判断单砂体的位置,或,
[0024]利用地震反演、电阻率、全烃和总有机质含量,结合所述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判断单砂体的边界,
[0025]基于所述单砂体的位置或所述单砂体的边界,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所述利用水平井资料,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所述单砂体分布规模和所述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所述单砂体构型模式,包括:
[0027]基于所述单砂体分布规模,对同心滩内多口井或水平井多个点位近似深度的非砂质薄层,利用所述测井曲线特征,判断是否为同一类型的单个夹层;
[0028]根据井距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关系,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0029]基于不同类型夹层和所述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
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所述单砂体分布规模和所述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所述单砂体构型模式,以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
[003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所述根据井距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关系,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
[0031]若井距小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利用连井剖面的方式对比多口井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0032]若井距大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利用水平井井轨的岩性组合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003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装置,包括:
[0034]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模块,用于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其中,所述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
[0035]砂体分布位置确定模块,用于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
[0036]单砂体构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其中,所述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基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包括:选择对辫状河砂体响应最好的地震属性;根据测井资料解释心滩的发育位置;统计井上砂体发育厚度与所述地震属性之间的数值关系;将所述数值关系扩展到无井区域,由地震属性计算出所述发育位置的平面上每一点的砂体发育厚度,判断砂体分布位置和大小,作为地震属性平面所显示的砂体规模及范围;将所述砂体规模及范围与所述研究区数据、所述露头数据和所述现代沉积相结合,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单砂体发育规律,即为研究区内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包括:利用直井测井资料对地震切片高振幅区域进行砂体位置判断,以确定砂体的垂向位置,即反映出砂体分布层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包括: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利用水平井资料,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所述单砂体分布规模和所述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所述单砂体构型模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包括:利用水平井的砂体钻遇情况,结合地层格架和所述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判断单砂体的位置,或,利用地震反演、电阻率、全烃和总有机质含量,结合所述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判断单砂体的边界,基于所述单砂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菁刘钰铭鲍磊陈齐宋文强梁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