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22053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包括堰体区,所述堰体区包括堰前区、堰后区和配水区,该配水区设置在所述堰前区与堰后区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堰前区和堰后区连通;所述堰前区设有初次沉淀区,所述堰后区设有消能区,在所述消能区的底部下方设有净化区,该净化区的一端通过进水管与所述配水区连通,另一端通过排水管与所述消能区的下游连通;采用上述结构,本申请溢流堰兼具了净化、景观和防洪功能。观和防洪功能。观和防洪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水利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技术介绍

[0002]溢流堰是水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控制上游水位和流量,然而,横跨河流的溢流堰会影响水生生态。目前溢流堰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滚水坝、汀步堰、砾间床和净化堰。滚水坝为目前最常见的溢流堰形式,主要原理是将水位抬高到一定位置,当涨水时,多余的水可以自由溢流向下游,景观效果较好,但坝体底部占地面积大,且易构成挡水,影响行洪排涝,不具备生态水利功能;汀步堰兼具交通和景观功能,材质多样,但仍不涉及生态水利;砾间床为利用砾石床净水的仿生河床技术,仅适用于生态河床特殊区间净化,地下构造不能实现局部雍水和跌流曝气效果;净化堰是新兴生态水利技术,利用堰体净水,然而,净化堰的直壁结构过于人工化,景观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0004]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包括堰体区,所述堰体区包括堰前区、堰后区和配水区,该配水区设置在所述堰前区与堰后区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堰前区和堰后区连通;所述堰前区设有初次沉淀区,所述堰后区设有消能区,在所述消能区的底部下方设有净化区,该净化区的一端通过进水管与所述配水区连通,另一端通过排水管与所述消能区的下游连通。
[0006]进一步,所述配水区的顶部设有用于封闭该配水区顶部的盖板,在所述配水区的上方还设有镂空栈道,该镂空栈道与所述盖板之间具有供水流过的溢流通道,该溢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堰前区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堰后区和配水区连通。
[0007]进一步,所述配水区内设有检修井,该检修井的底部设有沉泥区,所述检修井的顶部设有检查口,该检查口上安装有可开合井盖。
[0008]进一步,所述堰前区内、且位于所述初次沉淀区的下游设有净水植物区。
[0009]进一步,还包括泄空管,该泄空管设置在所述初次沉淀区的下游,所述泄空管的出水口与所述配水区连通,在所述泄空管的出口安装有第一阀门,该第一阀门为常闭设置。
[0010]进一步,所述净化区包括位于中部的净化填料区、位于所述净化填料区上游的布水区以及位于所述净化填料区下游的集水区;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配水区连通,出水端与所述布水区连通,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集水区连通,出水端与所述消能区连通。
[0011]进一步,还包括布水管,该布水管沿所述布水区宽度方向设置,沿所述布水管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布水孔,所述布水管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连通。
[0012]进一步,还包括集水管,所述集水管沿所述集水区宽度方式设置,沿所述集水管长
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集水孔,所述集水管与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连通。
[0013]进一步,所述镂空栈道包括断开段以及位于所述断开段两端的第一主体段和第二主体段,所述断开段设置在对应所述检查口位置,该断开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段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体段榫接。
[0014]进一步,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设有第二阀门,该第二阀门为常开设置。
[0015]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7]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沿图1的A

A剖面图;
[0019]图3为图2的D部放大图;
[0020]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在泄洪期间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沿图1的B

B剖面图;
[0022]图6为沿图1的C

C剖面图。
[0023]其中,堰前区1、初次沉淀区11、净水植物区12、泄空管13、过滤罩131、块石132、配水区2、检修井21、盖板22、设备井23、井盖24、防坠网25、沉泥区26、堰后区3、消能区31、布水管32、集水管33、排水管34、进水管35、净化区36、净化填料区37、镂空栈道4、连接构件41、第一主体段42、断开段43、第二主体段44、水面线5、第一阀门6、第二阀门7。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5]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0026]参见图1~图6,本申请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包括堰体区,所述堰体区包括堰前区1、堰后区3和配水区2,该配水区2设置在所述堰前区1与堰后区3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堰前区1和堰后区3连通;所述堰前区1设有初次沉淀区11,所述堰后区3设有消能区31,在所述消能区31的底部下方设有净化区36,该净化区36的一端通过进水管35与所述配水区2连通,另一端通过排水管34与所述消能区31的下游连通。
[0027]本申请通过将堰体区设置为堰前区1、堰后区3以及设置在堰前区1与堰后区3之间的配水区2,堰前区1设有初次沉淀区11,该初次沉淀区11的下游设有泄空管13与配水区2连通,堰后区3设置消能区31,在消能区31的底部下方设置净化区36,该净化区36的一端通过进水管35与配水区2连通,另一端通过排水管34与消能区31的下游连通;上游来水可在堰前
区1的初次沉淀区11沉砂处理后,以较高流速从配水区2的顶部形成跌流曝气流向堰后区3,经堰后区3的消能区31消能后流向下游;或者导入配水区2,进行二次沉淀后,再进入净化区36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通过排水管34排入堰后区3的下游。采用上述结构,本申请溢流堰兼具了净化、景观和防洪功能。
[0028]堰前区1设置在堰体区的上游位置,堰后区3设置在堰体区的下游位置,配水区2横跨河渠设置。配水区2的顶部设有用于封闭该配水区2顶部的盖板22,在配水区2的上方还设有镂空栈道4,该镂空栈道4与盖板22之间具有供水流过的溢流通道,该溢流通道的一端与堰前区1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堰后区3和配水区2连通,一部分水流直接由溢流通道流入堰后区3,另一部分水流进入配水区2和净化区36处理后排出。
[0029]初次沉淀区11设置在堰前区1的上游、远离配水区2位置,对上游来水进行初次沉淀。堰前区1内、且位于初次沉淀区11的下游设有净水植物区12,可用于种植净水植物,对水质进行净化的同时,提高景观效果。
[00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包括堰体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堰体区包括堰前区、堰后区和配水区,该配水区设置在所述堰前区与堰后区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堰前区和堰后区连通;所述堰前区设有初次沉淀区,所述堰后区设有消能区,在所述消能区的底部下方设有净化区,该净化区的一端通过进水管与所述配水区连通,另一端通过排水管与所述消能区的下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区的顶部设有用于封闭该配水区顶部的盖板,在所述配水区的上方还设有镂空栈道,该镂空栈道与所述盖板之间具有供水流过的溢流通道,该溢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堰前区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堰后区和配水区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区内设有检修井,该检修井的底部设有沉泥区,所述检修井的顶部设有检查口,该检查口上安装有可开合井盖。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堰前区内、且位于所述初次沉淀区的下游设有净水植物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泄空管,该泄空管设置在所述初次沉淀区的下游,所述泄空管的出水口与所述配水区连通,在所述泄空管的出口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军营吴昊任金亮于凡淇李辰刘璇
申请(专利权)人:瓦地海绵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