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变速的动力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0803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变速的动力自行车,包括:包括:前轮、后轮以及车身骨架;车身骨架上设有辅助动力单元、脚踏驱动单元、车座单元以及车把单元;车座单元具有插管、锁紧套管、弹簧以及气阀,插管的外侧面设有定位凸条与压板,车身骨架的立管内表面设有导向槽,立管的端面设有环形槽,立管上设有多个通气孔,气阀设置在立管上;弹簧一端置于立管的环形槽中,另一端置于压板处,插管插于立管中,锁紧套管套设于插管的压板上与立管螺纹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车座的插管与车身骨架的立管之间设置了弹簧,起到减震的效果,并且插管与立管形成气腔,通过多个通气孔与气阀来进一步减震和减缓晃动,从而提升骑行的舒适感。从而提升骑行的舒适感。从而提升骑行的舒适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变速的动力自行车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自行车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减震变速的动力自行车。

技术介绍

[0002]骑普通的自行车过减速带或颠簸路面,由于没有减震器,人会被颠的很难受,尤其是屁股,如果有的人有腰部疾病的会更感觉难受,现有的车座的坐垫内部具有减震弹簧但减震效果有限并且弹簧被压缩后再回弹,人坐在坐垫上虽然地面震动会减轻但身体上下浮动会增大影响骑行舒适感,有的车座的坐垫内部只有支撑架没有减震效果,为了提升车座的减震舒适感提供了一种减震变速的动力自行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一种减震变速的动力自行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座减震舒适感不佳的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变速的动力自行车,包括:包括:前轮、后轮以及车身骨架;车身骨架上设有辅助动力单元、脚踏驱动单元、车座单元以及车把单元;车座单元具有插管、锁紧套管、弹簧以及气阀,插管的外侧面设有定位凸条与压板,车身骨架的立管内表面设有导向槽,立管的端面设有环形槽,立管上设有多个通气孔,气阀设置在立管上;弹簧一端置于立管的环形槽中,另一端置于压板处,插管插于立管中,锁紧套管套设于插管的压板上与立管螺纹连接。
[0005]进一步地,其上述气阀具有外壳体、滚珠以及通气座,外壳体呈中空状,外壳体一端面上具有多个圆孔,另一端为螺纹孔,其外表面具有螺纹,滚珠置于外壳体中,通气座与外壳体一端螺纹连接,通气座为圆柱形,通孔贯通两端面,通气座的一端呈内锥形形状,通气座的外表面设有多个通气槽。
[0006]进一步地,其上述压板的一侧面设有弹簧定位座。
[0007]进一步地,其上述多个通气孔自上而下呈线性间隔排列。
[0008]进一步地,其上述通气槽一端延伸至通气座的尾端面。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在车座的插管与车身骨架的立管之间设置了弹簧,起到减震的效果,并且插管与立管形成气腔,通过多个通气孔与气阀来进一步减震和减缓晃动,从而提升骑行的舒适感。
[0010]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座单元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插管与立管的配合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气阀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气阀的剖切示意图。
附图
[0012]插管1,锁紧套管2,弹簧3,气阀4,定位凸条5,压板6,立管7,环形槽8,通气孔9,外壳体10,滚珠11,通气座12,圆孔13,通孔14,通气槽15,弹簧定位座16。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0014]请参考图1至图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座单元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插管与立管的配合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气阀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气阀的剖切示意图。一种减震变速的动力自行车,包括:包括:前轮、后轮以及车身骨架;车身骨架上设有辅助动力单元、脚踏驱动单元、车座单元以及车把单元;车座单元具有插管1、锁紧套管2、弹簧3以及气阀4,插管1的外侧面设有定位凸条5与压板6,车身骨架的立管7内表面设有导向槽,立管7的端面设有环形槽8,立管7上设有多个通气孔9,气阀4设置在立管7上;弹簧3一端置于立管7的环形槽8中,另一端置于压板6处,插管1插于立管7中,锁紧套管2套设于插管1的压板6上与立管7螺纹连接。
[0015]气阀4具有外壳体10、滚珠11以及通气座12,外壳体10呈中空状,外壳体10一端面上具有多个圆孔13起到通气的作用,另一端为螺纹孔,其外表面具有螺纹,滚珠11置于外壳体10中,通气座12与外壳体10一端螺纹连接,通气座12为圆柱形,通孔14贯通两端面,通气座12的一端呈内锥形形状,通气座12的外表面设有四个圆周间隔排列的通气槽15。
[0016]气阀4运行过程:立管7的尾端为封闭状,插管1的顶部设置车座,插管1插于立管7中呈间隙配合但间隙较小,遇到颠簸路面或减速带时,插管1受人体重力会压缩弹簧3,插管1继续下移后插管1与立管7形成的气腔压力会增大,从而阻止插管1快速下移,为了进一步提升舒适性,在立管7上设置了五个通气孔9,通气孔9设置在插管1下压缩行程中,插管1下移其尾端未遮挡第一个通气孔9时,气腔的气压通过通气孔9外泄,插管1下移速度较快,当插管1尾端遮挡第一个通气孔9时,通气孔9数量减少,气腔的气压外泄变慢,插管1下移速度变慢,当插管1尾端遮挡第二个通气孔9时,通气孔9数量进一步减少,气腔的气压外泄进一步变慢,插管1下移速度进一步变慢,依次类推,从而达到插管1缓慢下移的功能,减少快速上下晃动提升舒适性;气阀4设置在气腔部,气阀4的外壳体10与立管7上的孔螺纹连接,滚珠11置于外壳体10,通气座12与外壳体10螺纹连接,插管1下移时一部分气压从气阀4外泄出去,气腔的气压增大时,滚珠11被气流顶至通气座12端部堵住通孔14,气流只能从通气槽15外泄,通气座12与外壳体10旋转可以调节通气槽15的开口大小,通气槽15越往里通气槽15的开口越大,通气槽15越往外通气槽15的开口越小直至全部封闭,通过调节可以进一步减缓插管1下移;当弹簧3回弹驱使插管1上移,气阀4中的滚珠11脱离通气座12,气腔进气增大,回弹速度大于压缩速度。
[0017]压板6的一侧面设有弹簧定位座16;多个通气孔9自上而下呈线性间隔排列;通气槽15一端延伸至通气座12的尾端面。
[0018]本专利技术在车座的插管1与车身骨架的立管7之间设置了弹簧3,起到减震的效果,并且插管1与立管7形成气腔,通过多个通气孔9与气阀4来进一步减震和减缓晃动,从而提升骑行的舒适感。
[0019]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专利技术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专利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变速的动力自行车,包括:包括:前轮、后轮以及车身骨架;所述车身骨架上设有辅助动力单元、脚踏驱动单元、车座单元以及车把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单元具有插管、锁紧套管、弹簧以及气阀,插管的外侧面设有定位凸条与压板,车身骨架的立管内表面设有导向槽,立管的端面设有环形槽,立管上设有多个通气孔,气阀设置在立管上;所述弹簧一端置于立管的环形槽中,另一端置于压板处,插管插于立管中,锁紧套管套设于插管的压板上与立管螺纹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变速的动力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阀具有外壳体、滚珠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如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凤凰自行车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