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理水体有毒藻类水华的自漂浮复合药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20384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理水体有毒藻类水华的自漂浮复合药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自漂浮复合药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制成:控藻活性物质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理水体有毒藻类水华的自漂浮复合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污染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治理水体有毒藻类水华的自漂浮复合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引起的赤潮、水华现象使水环境治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大量繁殖的有害藻类在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对人体健康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环保工作者纷纷从生态修复和污染源控制等多方面同步进行来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但依然面临多种问题和挑战。在一些地区,每年蓝藻水华的暴发和持续几乎已成为常态。尤其在夏季高温天气,微囊藻等蓝藻大量繁殖,漂浮在水体表层,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十分影响生态美观和生物健康。此外,藻体的死亡会散发恶臭,并且部分蓝藻在代谢和死亡时会释放藻毒素,特别是铜绿微囊藻、长孢藻、束丝藻和柱孢藻。因此,如何有效抑制水中藻类过度生长是当今水体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要难题之一。
[0003]精准控制水体表层的有害蓝藻,是提高控藻效率、充分发挥控藻剂最大效能的关键。常见蓝藻水华主要存在于水柱表层,大多控藻剂一次性施加易下沉,直接扩散在水柱中而被稀释,有效利用率低。现有的控藻剂多为不能自漂浮的,还需要借助水面漂浮装置,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201510321978.2将控藻剂填充在漂浮的球体中,球体限制于遮光装置上;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201711075472.3公开了一种耦合浮体装置来将缓释型控藻剂漂浮于水面;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201610969517.0制备的缓释型控藻剂使用时需将其装入网兜中,挂在人工浮岛上。这些方法虽然解决了控藻剂易沉降的缺陷,但严重依赖外界附加装置,且应用时必须在水华暴发严重区域,机动性很差,控藻剂更换困难。另外,现有的一些能自漂浮的除藻剂多含有油脂,其存在无高效控藻成份而控藻效率欠佳,或者油脂用量大而易在水体表面形成油膜,造成水体缺氧等问题: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201410286603.2提供的喷洒型乳油控藻剂存在油膜、不美观、持效时间短、运输困难等问题;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201110022989.2公开了一种稻草秸秆的油水浸提液具有缓释功能,但食用油用量大、造成浪费,不能解决食用油和藻细胞漂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治理水体有毒藻类水华的自漂浮复合药剂及其制备方法,旨在克服现有常规控藻剂存在的上述不足。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治理水体有毒藻类水华的自漂浮复合药剂,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制成:控藻活性物质35

45份;粘接剂15

20份;疏水改性剂0

20份;有机酸0

5份;絮凝剂3

10份;轻质辅料5

20份;膨化剂0

3份;抗粘剂0

6份。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有如下进一步的具体选择或更优选择。
[0007]具体的,所述控藻活性物质包括温敏型粉料和/或耐温型粉料,所述温敏型粉料为温敏氧化剂(过硫酸氢钾、高锰酸钾,高铁酸钾、过碳酸钠、过硼酸钠、次氯酸钙和次氯酸钠)
和温敏抑藻剂(血根碱、没食子酸、灵菌红素、苜蓿草素等天然产物)和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耐温型粉料为耐温氧化剂(过氧化钙和过氧化镁)和耐温抑藻剂(硫酸铜、络合铜、季铵盐、季膦盐,阳离子聚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0008]优选的,由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制成:控藻活性物质(温敏型粉料)35

45份;粘接剂15

20份;疏水改性剂15

20份;有机酸0

5份;絮凝剂3

10份;轻质辅料15

20份;抗粘剂4

6份。
[0009]优选的,由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制成:控藻活性物质(耐温型粉料)35

45份;粘接剂15

20份;有机酸0

5份;絮凝剂3

10份;轻质辅料5

10份;膨化剂1

3份。
[0010]具体的,所述粘接剂为聚乙二醇、羟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玉米淀粉、糊精、瓜尔胶和黄原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1]具体的,所述疏水改性剂为苯甲酸和酪氨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2]具体的,所述有机酸为草酸、丙酮酸、酒石酸和柠檬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3]具体的,所述絮凝剂可以为壳聚糖、聚丙烯酰胺、微生物多糖和聚合硫酸氯化铝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轻质材料为玉米芯、秸秆粉、草木灰和活性炭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膨化剂为碳酸氢钠;所述抗粘剂为柠檬酸三乙酯和十二烷基硫酸钠。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治理水体有毒藻类水华的自漂浮复合药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适合制备包含各种类型控藻活性物质的自漂浮控藻剂,制备时不需捏合和挤出,故不需要添加膨化剂(换言之,膨化剂用量为0),其包括如下步骤:
[0015]S1.控藻剂生球颗粒制备:取控藻活性物质35

45份、粘接剂15

20份、有机酸0

5份、轻质辅料15

20份和水20

30份,经湿法混合制粒机制成湿颗粒,然后干燥水分低于5%后出料,整粒,过筛,即得;
[0016]S2.包衣母液制备:取改性剂15

20份、絮凝剂3

10份、抗粘剂4

6份和水100

120份,搅拌混匀,即得;
[0017]S3.包衣成型:在流化床上,使用S2的包衣母液在S1制备的控藻剂生球颗粒表面形成包衣层,得直径在1

4mm的颗粒,即为自漂浮复合药剂。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治理水体有毒藻类水华的自漂浮复合药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19]取控藻活性物质35

45份、粘接剂15

20份、有机酸0

5份、轻质辅料5

10份和膨化剂1

3份,混合均匀后,将混合料打入捏合机中捏合30

45min,捏合好的物料采用挤压造粒机造粒,烘干后筛分,筛分得直径在1

4mm的颗粒,即为自漂浮复合药剂。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漂浮复合药剂具有自漂浮缓释功能,可自漂浮于水面且在水体表面缓慢释放有效成分(包括杀藻、抑藻、沉藻和解毒等成分),持续精准控制水体表层有害蓝藻,并且连续缓慢释放有效成分,显著延长控藻效果的维持时间。本专利技术所述自漂浮缓释控藻剂,主要针对水体表面蓝藻,可精准灭杀水柱表层的蓝藻、裸藻等有毒有害藻类,也可在逐步扩散并下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份,混合均匀后,将混合料打入捏合机中捏合30

45min,捏合好的物料采用挤压造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云璐龚晓贝白芳马进宋立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