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19703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温室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包括如下方法:步骤一:温室四周堆砌墙体,墙体石灰浆砌实心黏土红砖,中间加有聚苯板保温层和空心层,空心层以炉渣和土填充,屋面选用聚乙烯流滴性PVC膜,在膜的最高处和底部各开设有可自动启闭的通风口,当温室内高温高湿时,自动开启通风口,将热湿空气排出;步骤二:温室开挖基坑并埋设热管,热管分两侧敷设;步骤三:布管后回填土,为了能将换热管内的凝结水顺利排出,施工作业中按设置坡度,并用排水泵集中排水;步骤四:温室角落设置出风口,出风口朝向温室试验区,并连接斜流风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墙体改造和温室换热器管路铺设双向对于温室土壤热湿进行调控。调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温室栽培
,特别涉及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针对中国北方严寒、寒冷地区冬季气候特点,传统日光温室存在着白天温度过高,晚上温度过低的状况。为寻求节能、高效的方法来对冬季日光温室进行温度调控,并提高温室作物产量,
[0003]现有技术中,土壤空气换热器可以利用地热能冷却或加热空气,然后将处理后的空气送入室内,从而对室内温度进行调控。而且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使用地热能可以减少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在日光温室中加入土壤空气换热器后,室外空气通过换热器管道与土壤换热,再将处理后的空气送入温室内。白天可以降低温室温度;夜晚可以提升温室的温度。即减少了耗能,同时调控了温室的热环境,进一步提高了温室内作物产量。土壤空气换热器的换热过程不会影响土壤的热物性和地下水资源,应用前景十分可观。在冬季,白天日光温室内温度过高;夜间温度过低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申请提出利用地热能资源,即使用地热能对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解决昼夜温差较大的问题。对实现温室的温度控制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调控的的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
[0005]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一种多曲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采用的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步骤一:温室四周堆砌墙体,墙体石灰浆砌实心黏土红砖,中间加有聚苯板保温层和空心层,空心层以炉渣和土填充,,屋面选用聚乙烯流滴性PVC膜,在膜的最高处和底部各开设有可自动启闭的通风口,当温室内高温高湿时,自动开启通风口,将热湿空气排出;
[0008]步骤二:温室开挖基坑并埋设热管,热管分两侧敷设,第一层设计埋深1.0m,第二层设计埋深2.0m,埋管间距1.0m,每层8根,日照方向额外布设4根;
[0009]步骤三:布管后回填土,为了能将换热管内的凝结水顺利排出,施工作业中按设置坡度,并用排水泵集中排水;
[0010]步骤四:温室角落设置出风口,出风口朝向温室试验区,并连接斜流风机。
[0011]本专利技术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日照方向水平换热管管径均为Φ90,另一侧水平换热管管径均为Φ110。
[0012]本专利技术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聚乙烯流滴性PVC膜外层设有黑色的遮阳网,在阳光照射强烈,室内温度偏高时放下遮阳网,从而降低透光率实现一定程度的降温。
[0013]本专利技术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热管入口不同位
置处设置湿度传感器LTM8901,测量温室内空气温湿度及距离换热管入口不同位置处空气的温湿度。试验采用温湿度传感器LTM8901测量温室内空气温湿度及距离换热管入口不同位置处空气的温湿度,该类传感器直接以数字信号的形式输出温湿度值,且成本低,并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0014]本专利技术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墙体红砖呈蜂窝状布设。墙体和土壤是日光温室主要蓄放热体,墙体结构和材料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日光温室整体性能,研究发现墙体显热传递深度仅有30cm左右,为了增加墙体的蓄热性能,将墙体表面做成凹凸蜂窝状,以增加墙体表面积的方式,提高墙体的蓄热性能。
[0015]本专利技术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遮阳网由黑色集热面和固定龙骨组成。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通过墙体改造和温室换热器管路铺设双向对于温室土壤热湿进行调控,墙体石灰浆砌实心黏土红砖,中间加有聚苯板保温层和空心层,空心层以炉渣和土填充,,屋面选用聚乙烯流滴性PVC膜,在膜的最高处和底部各开设有可自动启闭的通风口,当温室内高温高湿时,自动开启通风口,将热湿空气排出,且墙体设置多孔凹凸蜂窝结构,进一步对温室进行保温。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0]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1]步骤一:温室四周堆砌墙体,墙体石灰浆砌实心黏土红砖,中间加有聚苯板保温层和空心层,空心层以炉渣和土填充,,屋面选用聚乙烯流滴性PVC膜,在膜的最高处和底部各开设有可自动启闭的通风口,当温室内高温高湿时,自动开启通风口,将热湿空气排出;
[0022]步骤二:温室开挖基坑并埋设热管,热管分两侧敷设,第一层设计埋深1.0m,第二层设计埋深2.0m,埋管间距1.0m,每层8根,日照方向额外布设4根;
[0023]步骤三:布管后回填土,为了能将换热管内的凝结水顺利排出,施工作业中按设置坡度,并用排水泵集中排水;
[0024]步骤四:温室角落设置出风口,出风口朝向温室试验区,并连接斜流风机。
[0025]本专利技术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日照方向水平换热管管径均为Φ90,另一侧水平换热管管径均为Φ110。
[0026]本专利技术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聚乙烯流滴性PVC膜外层设有黑色的遮阳网,在阳光照射强烈,室内温度偏高时放下遮阳网,从而降低透
光率实现一定程度的降温。
[0027]具体的,热管入口不同位置处设置湿度传感器LTM8901,测量温室内空气温湿度及距离换热管入口不同位置处空气的温湿度。试验采用温湿度传感器LTM8901测量温室内空气温湿度及距离换热管入口不同位置处空气的温湿度,该类传感器直接以数字信号的形式输出温湿度值,且成本低,并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0028]具体的,墙体红砖呈蜂窝状布设。墙体和土壤是日光温室主要蓄放热体,墙体结构和材料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日光温室整体性能,研究发现墙体显热传递深度仅有30cm左右,为了增加墙体的蓄热性能,将墙体表面做成凹凸蜂窝状,以增加墙体表面积的方式,提高墙体的蓄热性能。
[0029]具体的,遮阳网由黑色集热面和固定龙骨组成。
[003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日光温室土壤热湿双重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一:温室四周堆砌墙体,墙体石灰浆砌实心黏土红砖,中间加有聚苯板保温层和空心层,空心层以炉渣和土填充,,屋面选用聚乙烯流滴性PVC膜,在膜的最高处和底部各开设有可自动启闭的通风口,当温室内高温高湿时,自动开启通风口,将热湿空气排出;步骤二:温室开挖基坑并埋设热管,热管分两侧敷设,第一层设计埋深1.0m,第二层设计埋深2.0m,埋管间距1.0m,每层8根,日照方向额外布设4根;步骤三:布管后回填土,为了能将换热管内的凝结水顺利排出,施工作业中按设置坡度,并用排水泵集中排水;步骤四:温室角落设置出风口,出风口朝向温室试验区,并连接斜流风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曲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永成陈可欣朱乐情周心怡李光胜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开放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