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9501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插座,其包括绝缘本体,具有第一基部及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第一舌板,第一端子槽凹于第一舌板的顶表面,一板体,具有第二基部及第二基部向前延伸的第二舌板,第二端子槽凹于第二舌板的底表面,于第二舌板的底表面设有一凹槽部,至少一第一端子收容于第一端子槽,至少一第二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和一延伸部,延伸部收容于第二端子槽,至少一第三端子具有一导接部和一延展部,延展部收容于直通部且与延伸部平行间隔排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善了在厚度固定的舌板上无法组设USB端子与e-SATA端子,且USB端子与e-SATA端子不存在共用端子的问题,防止出现系统芯片产生误判而影响信号短路或产生错接。(*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插座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插座,尤指一种可供多种不同接头插接的电连接器插座。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电子产品越来越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且各式 电子装置间以传输线相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而电子装置上设有连接器插座以提供传输 线端部的接头插接,目前常用的传输规格为序列先进附加技术(External Serial ATA, e-SATA),以及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 USB包括USB2. 0和USB3. 0规 格,其中USB3. 0规格兼容USB2. 0规格,业界USB2. 0规格一般具有4pin端子,而USB3. 0规 格则除了具有USB2. 0规格的这4pin端子外,还另外包含5pin端子,USB2. 0规格端子和 USB3. 0规格端子上的各端子导接部位是业界所规范的。 —般习用的电连接器插座如中国大陆专利CN201022130、 CN3238973,美国专利 US6109968等,都是采用一种堆栈式电连接器插座,其都能单独提供对应的电子设备进行插 接,但是这种堆栈式电连接器插座有个致命的缺陷即这种结合方式令整个电连接器插座 厚度增加,更为严重的是,这对于以平扁外型为主要需求的笔记型计算机而言,其不利于电 连接器插座薄、小化发展的趋势。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计算机连接器插座在结构和使用上,显然存在诸多不便 与缺陷,需加以进一步改进,现有中国台湾专利TW97202149,其属于一种电连接器插座, 包含一壳体,在所述壳体上设有一插槽,一固定座位于所述插槽中;一序列先进附加技术 (External Serial ATA, e-SATA)端子组,设于所述固定座的一侧面上,以及一通用序列总 线(UniversalSerial Bus, USB)端子组,设于所述固定座另一侧面上,所述e-SATA端子组 具有至少一第一 e-SATA端子及至少一第二 e-SATA端子,所述USB端子组(包括USB2. 0和 USB3. 0)具有至少一第一 USB端子(4pin端子)及至少一第二 USB端子(5pin端子),所述 第二 USB端子皆有一对应的所述第二 e-SATA端子且彼此相连接,让所述第二 USB端子由所 述第二 e-SATA端子传输数据,且搭配所述第一 USB端子。 中国台湾专利TW97202149所揭示的连接器插座虽然解决了所述堆栈式连接器插 座存在厚度过大的问题,节省了材料与空间,但是,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所述USB端子 组与所述e-SATA端子组存在共享端子组,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系统芯片产生误判,从而 出现信号短路或错接。而又针对此问题,所属
人员当然也很容易想到不共享端子 组即解决了问题,但是,技术问题就在于如何解决在厚度固定的一舌板上组设这三组端子 组,由于所述三组端子组是所述USB端子组(包括USB2. 0和USB3. 0)与所述e-SATA端子 组,而所述USB端子组与所述e-SATA端子组的导接部位是具有规范的,其中所述USB3. 0端 子组中部分端子的导接部位呈弯曲结构,由于所述USB3. 0端子组中前5pin端子和后4pin 端子呈前后排列,且所述5pin端子的导接部和所述4pin端子的导接部前后在同一直在线, 因此,这在装设所述USB2. 0端子组、所述USB3. 0端子组与所述e-SATA端子组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传统的在厚度固定的所述舌板上装设三排端子有以下两种做法 —是所述舌板同一水平面处并列装设三种不同规格的端子,但这要求这三组端子都属于扁平式结构,这样才可以得以实现;二是在所述舌板上设置高低排端子组,但这样要求所述舌板具有较高的厚度,因此,在厚度固定的所述舌板上若装设所述USB端子组与所述e-SATA端子组此种方法又显得不可能。 具体举例说明,现有中国大陆专利CN201015158,其揭示了一种二合一舌板,每一 所述舌板各装设有一组端子组,一第三端子组(即说明书中所述金属片)装设在两所述舌 板之间,这样看起来于厚度固定所述舌板上装设了三组端子组,解决了问题,而实际上所述 第三端子组装设在两所述舌板之间理论上可以,实际却不可能实现,因为两所述舌板之间 的夹持力不足以定位住所述第三端子组。 于是,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计算机连接器插座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创设一种新型 结构的可适用多种不同接头的连接器插座,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计算机连接器插座,使其 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电连接器插座存在的缺陷,改善在厚度 固定的舌板上无法组设一 USB (包括USB2. 0和USB3. 0)端子组与一 e-SATA端子组,且所述 USB端子组与所述e-SATA端子组不存在共享端子的问题,防止出现系统芯片产生误判而影 响信号短路或产生错接,以此提供一种可适用至少两种不同接头插接的电连接器插座。 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现有连接器插座装设于笔记型计算机 上增加了计算机尺寸的缺点,及以前述两种界面上下并排制成的共享连接器插座,令笔记 型计算机厚度剧增的缺点,改良其不足与缺失。 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绝缘本体,其具有一第一基部及自所述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一舌板,所述第一舌板的顶面设有一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一基部向内凹陷形成一收容腔,贯穿所述第一基部延伸有一第一端子槽凹于所述第一舌板的顶表面,一板体,其具有一第二基部及自所述第二基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二舌板,所述第二舌板收容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基部容设于所述收容腔,贯穿所述第二基部延伸有一第二端子槽凹于所述第二舌板的底表面,邻近所述第二端子槽的相邻侧设有一直通部,且于所述第二舌板的底表面设有一凹槽部,所述直通部连接所述凹槽部,所述凹槽部略高于所述直通部,至少一第一端子贯穿所述第一基部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槽,至少一第二端子中每一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和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收容于所述第二端子槽,所述接触部向下凸出于所述第二端子槽,以及至少一第三端子中每一端子具有一导接部和一延展部,所述延展部收容于所述直通部且与所述延伸部平行间隔排列,所述导接部收容于所述凹槽部。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可适用多种不同接头插接的电连接器插座至少具 有下列有益效果 1.本技术电连接器插座解决了在厚度一定的舌板上装设三组不同信号的端 子,且不论是USB电连接器插座或e-SATA电连接器插座均可共享同一电连接器插座,而非 是像习知电连接器插座分别以不同固定座对应不同界面的连接方式,因此,与习知电连接器插座相较之下,本技术的电连接器插座省去了一个或两个固定座的厚度,在应用于 笔记型计算机、家电或其接口设备上,大大节约了使用空间,减少了厚度过大的问题。 2.本技术中USB端子与e-SATA端子分别单独作用,不存在如上述电连接器插 座中USB端子与e-SATA端子存在共享端子的现象,因此,本电连接器插座也就不存在系统 芯片会产生误判而影响信号短路或产生错接,从而提高了本电连接器插座的稳定性。 3.本技术中有一组端子镶埋成型于所述舌板,所述端子组可配合另一所述端 子组的插入路径而自由设计,这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一第一基部及自所述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一舌板,所述第一舌板的顶面设有一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一基部向内凹陷形成一收容腔,贯穿所述第一基部延伸有一第一端子槽凹于所述第一舌板的顶表面,一板体,其具有一第二基部及自所述第二基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二舌板,所述第二舌板收容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基部容设于所述收容腔,贯穿所述第二基部延伸有一第二端子槽凹于所述第二舌板的底表面,邻近所述第二端子槽的相邻侧设有一直通部,且于所述第二舌板的底表面设有一凹槽部,所述直通部连接所述凹槽部,所述凹槽部略高于所述直通部,    至少一第一端子贯穿所述第一基部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槽,至少一第二端子中每一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和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收容于所述第二端子槽,所述接触部向下凸出于所述第二端子槽,以及至少一第三端子中每一端子具有一导接部和一延展部,所述延展部收容于所述直通部且与所述延伸部平行间隔排列,所述导接部收容于所述凹槽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友华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