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8113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包括:内部铺设有第一网架层的预制混凝土底板;垂直设于预制混凝土底板上方的支承构件,支承构件的下端与第一网架层连接;垂直设置于支承构件上方的第二网架层,第二网架层平行于第一网架层,第二网架层与支承构件的上端连接。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第二网架层增大了两个方向叠合板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可以降低叠合板开裂、变形、扭曲的风险,减少工地现场的支撑,且桁架筋的上弦筋未增大截面,为穿设管线提供了更多空间余量,提高水电工穿管线的施工效率。当采用半空间网架叠合板或全空间网架叠合板时,能够改善工序,节约工期,体现装配式工业化、少人化的优势。势。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指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叠合板是预制混凝土板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一种楼面结构形式。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板表面上一般具有多个或多条间隔排列的钢筋肋(如,钢筋桁架)或混凝土肋(砼肋)以增强叠合板的刚度。为简化施工工艺,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板常在工厂内预先浇筑而成,由工人将预制的叠合板相邻铺设成基本楼面,再于楼面上按照施工需求铺设管线之后,将钢筋网搭接在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板的肋上,最后往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板上浇筑混凝土后制成等同现浇叠合板。
[0003]现有混凝土叠合板可减少工地现场模板用量,因此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0004]一是现有混凝土叠合板,常见桁架筋为上弦杆(1φ10)、斜腹杆(φ6)和下弦杆(2φ8)组成的桁架,在生产、运输、吊装过程中,处于受压区的上弦杆仅为一根直径为10mm的钢筋,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差,导致叠合板刚度较低,较易开裂、变形。常见方法是改变桁架筋上弦杆构造来增大叠合板刚度,(1)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桁架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201610198541.9专利申请)中桁架筋上弦杆是圆筒形的钢管;(2)一种混凝土肋叠合板构件(见201620265614.7专利申请)混凝土肋的横截面积为长方形,长度为100毫米

250毫米,宽度为30毫米

60毫米。(3)多钢筋桁架混凝土翼缘组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见202123039271.2专利申请),每个上部结构均包括多个钢筋桁架和一个混凝土翼缘。以上三种处理方式增大了平行桁架筋方向的叠合板刚度,但是垂直桁架筋方向的叠合板刚度依然很低,而且容易导致平行桁架筋方向和垂直桁架筋方向叠合板刚度差距较大,容易产生扭曲变形。
[0005]二是现有混凝土叠合板,垂直桁架筋方向叠合板刚度较小,一种双向带肋钢筋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见202121785996.3专利申请),有益效果:抗弯刚度大、承载力高,吊装运输方便,方案一中横向钢筋桁架可以作为吊点,无需再另设吊点,吊装不会损坏;方案二中混凝土翼缘形成一个整体,增强板的刚度;施工阶段无需设临时支撑,有效降低施工阶段的人工费、模板费以及措施费。以上处理方式,方案一中横向钢筋桁架仅为吊点用,并未从根本解决横向刚度小的问题;方案二中混凝土翼缘形成一个整体,增大了叠合板横向刚度,但是同时也增大了构件厂的生产难度,实用性较差。
[0006]三是现有混凝土叠合板,在解决叠合板刚度问题的同时,因为加大了桁架筋上弦杆的截面,解决了刚度问题又增加了穿管问题;在本就拥挤的桁架筋空间,挤占了穿水、电管线的空间,加大了工地现场穿水、电管线的难度。
[0007]四是现有混凝土叠合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

2014)6.6.2条第1款规定: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JGJ1

2014)6.6.2条第1款条文说明规定:预制板最小厚度的规定考虑了脱模、吊装、运输、施工等因素,在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的情况
小,增加了预制板刚度时,可以考虑将其厚度适当减小。因为常见的叠合板没有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取为60mm,预制板厚度较大,穿管线空间小的问题普遍存在。
[0008]五是现有混凝土叠合板,《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

2021)是全文强制性条文,自2022年4月1日开始实施,4.4.4条第5款规定:“预制钢筋混凝土实心叠合楼板的预制底板不应小于50mm”,常见结构楼板厚度为120~130mm,在规范强制性条文限定预制底板厚度最小50mm的前提下,仅仅加大桁架筋上弦杆截面,会导致穿管线困难,以往的相关专利不具备实用性。
[0009]六是现有混凝土叠合板,楼面施工时现浇层存在大量绑扎钢筋的工作量、工序阶段较多、工期较长。使用现有混凝土叠合板浇筑楼面通常需要四个阶段,第一天(第一阶段)吊装工吊装叠合板,第二天(第二阶段)是水电工在铺设后的叠合板上按施工需求铺设管线,第三天(第三阶段)是钢筋工在铺设好管线的桁架筋上方排布及绑扎整个楼面现浇层钢筋网,第四天(第四阶段)是瓦工在叠合板上的现浇层浇筑混凝土。上述四个阶段涉及4个工种,包括吊装工(吊装叠合板)、水电工(铺设管线)、钢筋工(绑扎现浇层钢筋网)、瓦工(浇筑现浇层混凝土);钢筋工只能等水电工铺设管线完成后才能绑扎现浇层钢筋网,工序是先后排序,两个工种之间不能穿插施工,导致工期较长,无法体现装配式的工期优势。
[0010]鉴于现有叠合板具有上述问题,亟需一种新的叠合板,在解决现有叠合板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推动装配式技术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0012]本技术提出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所述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包括:
[0013]内部铺设有第一网架层的预制混凝土底板;
[0014]垂直设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上方的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网架层连接;
[0015]垂直设置于所述支承构件上方的第二网架层,所述第二网架层平行于所述第一网架层,所述第二网架层与所述支承构件的上端连接。
[0016]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网架层是由一个钢筋网架平铺组成;所述钢筋网架包括一层等距排布的横向钢筋及等距排布的纵向钢筋固定制成的钢筋网构成;所述钢筋网架与所述支承构件的上端连接。
[001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网架层面积为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面积的100~120%,组成全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0018]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网架层面积为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面积的30~60%,组成半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
[0019]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支承构件包括支承于所述第一网架层与所述第二网架层之间的至少一组支承单元;所述支承单元采用包括三角形桁架筋、矩形梁钢筋笼之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任意组合构成。
[0020]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厚度h满足:h=
50mm。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2]本技术提供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第二网架层增大了两个方向叠合板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可以降低叠合板开裂、变形、扭曲的风险,减少工地现场的支撑,体现装配式的优势。
[0023]本技术提供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底板厚度为50mm,相比常见叠合板的预制混凝土底板厚度60mm,预留了更多的立体空间高度,且桁架筋的上弦筋未增大截面,为穿设管线提供了更多空间余量,提高水电工穿管线的施工效率。
[0024]本技术提供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当采用半空间网架叠合板时,钢筋工和水电工可同时穿插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包括:内部铺设有第一网架层(10)的预制混凝土底板(40);垂直设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40)上方的支承构件(20),所述支承构件(20)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网架层(10)连接;垂直设置于所述支承构件(20)上方的第二网架层(30),所述第二网架层(30)平行于所述第一网架层(10),所述第二网架层(30)与所述支承构件(20)的上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空间网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架层(30)是由一个钢筋网架平铺组成;所述钢筋网架包括一层等距排布的横向钢筋及等距排布的纵向钢筋固定制成的钢筋网构成;所述钢筋网与所述支承构件(20)的上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空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奕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砼谦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