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6942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6 1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属于充电桩技术领域;一种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所述充电桩的内部上侧设置有上风槽,所述充电桩的内部下侧设置有下风槽,所述充电桩的内部两侧设置有导风流道,所述充电桩的外壁两侧设置有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的外侧设置有排热机构,所述排热机构包括与散热机构连接的排热鳍片,所述排热鳍片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风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放置于水落在排热鳍片上、提高排热鳍片的散热效率的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桩
,尤其涉及一种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充电卡在充电桩提供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进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充电时间、费用数据打印等操作,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
[0003]申请号为2020209852722的中国技术专利中,提供一种户外用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通过在充电桩内部设置内循环散热通道来解决雨水及灰尘从散热孔进入充电桩内的问题,通过散热机构与风扇、内循环散热通道的配合使用,能够增加散热效果,提高了充电桩在户外使用的安全性,增加其使用寿命。然而该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散热机构中的导热片设置在导热板的内侧且端部延伸至导风流道内,散热片置于导热片的外侧且置于充电桩外,虽然导热片便于与循环风进行热交换,但是从其附图三中可以明显看出,导热片整体表面积大于散热片整体表面积,且导热片是在循环风的作用下不断进行热交换,而散热片为无动力的被动散热,就会导致散热片的散热速度小于导热片的导热速度,容易使散热片达到散热瓶颈,不易快速持续吸收更多热量,影响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的散热片容易达到散热瓶颈,不易快速持续吸收更多热量,影响散热效果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所述充电桩的内部上侧设置有上风槽,所述充电桩的内部下侧设置有下风槽,所述充电桩的内部两侧设置有导风流道,所述充电桩的外壁两侧设置有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的外侧设置有排热机构,所述排热机构包括与散热机构连接的排热鳍片,所述排热鳍片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风扇。
[0007]进一步地,所述排热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排热鳍片外侧的排热通道,所述排热通道为上下开口的直筒型结构。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风扇位于排热鳍片底部,所述第二风扇位于排热通道的内侧,所述第二风扇的风向朝向排热鳍片。
[0009]进一步地,所述排热通道的上方设置有导风檐。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檐的底面为弧面结构,所述弧面结构把第二风扇吹出的气流导向远离充电桩的一侧。
[0011]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导热板、导热片,所述导热片设置在导热板的内侧且端部延伸至导风流道内,所述导热板的外侧与排热鳍片连接,所述排热鳍片的表面积大于导热片的表面积。
[0012]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板与排热鳍片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一种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充电桩内部的热量通过导风流道传递到散热机构上,再从排热鳍片上排出,在第二风扇的吹动作用下进行主动散热,提高排热鳍片的散热效率,防止热量聚集在排热鳍片上,保证散热效果。
[0015]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排热机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
[0020]1、充电桩;2、防雨檐;3、上风槽;4、导风流道;5、导风檐;6、排热机构;7、第一风扇;8、安装孔;9、散热机构;10、排热通道;11、排热鳍片;12、第二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参照图1

3,本技术一种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包括充电桩1,充电桩1的内部上侧设置有上风槽3,充电桩1的内侧顶部安装有第一风扇7,第一风扇7位于上风槽3的下方,第一风扇7从上方把充电桩1内部的热量排到上风槽3和导风流道4内,充电桩1的内部下侧设置有下风槽,下风槽的顶部加工有通孔,散热后的冷风通过通孔进入到充电桩1内侧中部,形成循环,充电桩1的内部两侧设置有导风流道4,充电桩1的外壁两侧设置有散热机构9,充电桩1的外壁上加工有安装孔8,散热机构9通过安装孔8安装在充电桩1上,导风流道4内的热量传递到散热机构9上;
[0023]散热机构9的外侧连接有排热机构6,排热机构6包括与散热机构9连接的排热鳍片11,排热鳍片11与散热机构9连接,排热鳍片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风扇12,通过第二风扇12主动把排热鳍片11上的热量排走,提高排热鳍片11的散热效率;
[0024]其中,排热鳍片11也是竖向安装,多个排热鳍片11之间形成竖向间隔,便于带热量的气流自动向上流动;
[0025]排热机构6还包括设置在排热鳍片11外侧的排热通道10,排热通道10为上下开口的直筒型结构,防止雨水从外侧落在排热鳍片11上,同时便于带热量的气流自动向上流动,
不带热量的冷气流从排热通道10底部流入;
[0026]第二风扇12位于排热鳍片11底部,第二风扇12位于排热通道10的内侧,第二风扇12的风向朝向排热鳍片11,使排热通道10内部的气流形成从顶部流出,底部流入的风道,便于排热通道10内的气流顺畅流动;
[0027]排热通道10的上方设置有导风檐5,防止雨水从上方落入到排热通道10内;
[0028]导风檐5的底面为弧面结构,弧面结构把第二风扇12吹出的气流导向远离充电桩1的一侧,具体如图1

2所示,在保证防雨效果的前提下,便于及时排走充电桩1内排出的热量热风。
[0029]散热机构9包括导热板、导热片,导热片设置在导热板的内侧且端部延伸至导风流道4内,导热板的外侧与排热鳍片11连接,排热鳍片11的表面积大于导热片的表面积,进一步保证排热鳍片11的散热效果,避免排热鳍片11的散热速度小于导热片的散热速度,导热板与排热鳍片11为一体成型结构,保证导热板与排热鳍片之间的热传递效果,提高散热机构与排热机构之间的散热速度;
[0030]充电桩1的顶部安装有防雨檐2,与现有技术相同,上风槽3位于防雨檐2的底部,便于第一风扇7排出的热量吹在上风槽3上,消除防雨檐2堆积的冰雪。
[0031]工作原理:使用时,第一风扇7带动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包括充电桩(1),所述充电桩(1)的内部上侧设置有上风槽(3),所述充电桩(1)的内部下侧设置有下风槽,所述充电桩(1)的内部两侧设置有导风流道(4),所述充电桩(1)的外壁两侧设置有散热机构(9),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9)的外侧设置有排热机构(6),所述排热机构(6)包括与散热机构(9)连接的排热鳍片(11),所述排热鳍片(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风扇(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热机构(6)还包括设置在排热鳍片(11)外侧的排热通道(10),所述排热通道(10)为上下开口的直筒型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雨型新能源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扇(12)位于排热鳍片(11)底部,所述第二风扇(12)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荣辉陈振王侠威希尔艾力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昌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