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6354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体化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底板和内池体、中间池体和外池体,底板、内池体、中间池体和外池体均呈圆形;内池体内设置有中心沉淀腔,中心沉淀腔顶部连接有进水管,底部设置有排泥机构;内池体和中间池体之间设置有清水腔,中心沉淀腔的顶部与清水腔连通;中间池体和外池体之间设置有依次分布的生物处理区、曝气区、生态净化区和出水区,生物处理区与曝气区之间、曝气区与生态净化区之间均设置有带过滤功能的隔墙,清水腔的顶部与生物处理区连通,曝气区内设置有曝气机构,生态净化区内种植有植物,生态净化区与出水区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对尾水进行有效处理,能够灵活安装,且集成度高,占地面积小。地面积小。地面积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一体化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养殖尾水中含有残饵和代谢排泄物等,若直接排放,对周边地表水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加重临近河流的纳污负荷。随着污染物质的向下入渗流,间接造成地下水污染,对附近居民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危害,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造成严重影响。水质的恶化还带来其他负面的影响,第一,在厌氧条件下,产生恶臭气体,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第二,使水体的自净能力日渐衰弱,水生生物日益减少,鱼类、虾类无法存活,或有毒物质积累于鱼虾体内。尾水直排问题得不到解决,必将造成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影响投资环境,不利于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稳定发展。
[0003]随着对环保要求的提高,水产养殖污水的处理要求也逐步提高,现有的尾水处理系统存在以下问题:1、尾水处理设施单元面积应根据养殖品种、养殖密度、产量、排水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尾水治理设施单元包括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等,其总面积须达到养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化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和设置在底板(1)上的内池体(2)、中间池体(3)和外池体(4),所述底板(1)、内池体(2)、中间池体(3)和外池体(4)均呈圆形且同轴设置;所述内池体(2)内设置有中心沉淀腔(5),所述中心沉淀腔(5)顶部连接有进水管(6),底部设置有排泥机构(7);所述内池体(2)和中间池体(3)之间设置有清水腔(8),所述中心沉淀腔(5)的顶部通过溢流结构与清水腔(8)连通;所述中间池体(3)和外池体(4)之间设置有依次分布的生物处理区(9)、曝气区(10)、生态净化区(11)和出水区(12),所述生物处理区(9)与曝气区(10)之间、曝气区(10)与生态净化区(11)之间均设置有带过滤功能的隔墙(16),所述清水腔(8)的顶部通过溢流结构与生物处理区(9)连通,所述曝气区(10)内设置有曝气机构,所述生态净化区(11)内种植有植物(13),所述生态净化区(11)与出水区(12)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沉淀腔(5)的中心设置有竖直的导流管(14),所述导流管(14)的下端的内径大于上端的内径,所述导流管(14)的下端口设置有圆锥形的反射板(15),所述反射板(15)的顶点朝上,所述导流管(14)的出口设置于反射板(15)上方的侧壁;所述进水管(6)伸入导流管(14)的上端。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体化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沉淀腔(5)的底壁倾斜设置,所述排泥机构(7)为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入口位于中心沉淀腔(5)底壁的下端。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16)的顶面两侧设置有检修步道(17)。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16)包括固定滤料层(19)和设置在固定滤料层(19)两侧面的可拆卸滤料层,所述检修步道(17)设置在可拆卸滤料层的上方,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多根竖直的支撑柱(18),所述支撑柱(18)的上端与检修步道(17)固定连接,所述可拆卸滤料层包括多个滤料模块(20),每个滤料模块(20)可拆卸安装在相邻两支撑柱(18)之间。6.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高东东张珅马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